(1)1957-1989,这一阶段汉语方言对英语语音习得影响研究成果最少,只有4篇,其中3篇发表于核心期刊,1篇发表于普通学报。这可能与五六十年代英汉对比成果的述评最为薄弱(许高渝2003)相关。方淑珍(1957)的“英语和广州话语音比较分析”可被认为是该领域的首篇论文,80年代以前也只有方淑珍开展相关研究,直至80年代末期杜忠昌(1988)、葛丙辰(1988)、韦雷(1988)等少数研究者才对此进行了研究。 (2)1990-1999,这一阶段较前一阶段研究成果有所增加,核心期刊论文5篇,普通学报论文3篇,出现了有一定影响力的论文(如刘世生1990;乐眉云,凌德祥1993,1994),但尚无普通期刊论文和硕士论文。 (3)2000-2009,进入21世纪后汉语方言对英语语音习得影响研究开始引起高校一线教师的重视,研究成果总量大幅增长(如田祥斌2002;邱爱午2007;苏友等2009)。普通期刊开始发表相关论文,共有36篇。普通学报发表的论文数量大幅增长,共有64篇。 这一阶段的11篇核心期刊论文通常只是简单提及方言,并未围绕方言展开详细论述。比如,刘锦明、刘晋婉(2002)认为/l/、/r/习得错误从根本上讲由母语方言的干扰造成,但对干扰的原因却一笔带过。史清泉(2002)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在/θ/、/ai/等英语有而汉语没有音素的发音上主要受到汉语方言的影响。 自2000年以来,在一线研究者指导下,陆续有研究生加入研究队伍开展研究,撰写了13篇硕士论文(如刘洋2007;陈海杰2008;吴静2009),进一步丰富了该领域的研究。 (4)2010-2013,这一阶段普通期刊和硕士论文数量进一步增长,普通期刊论文44篇,硕士论文17篇。普通学报论文数量小幅减少到62篇,但仍是最多(如高淑英2010;法小鹰2011;高玉娟,宫红英2011),核心期刊论文数量大幅减少,仅有1篇。硕士论文呈地域性增长态势,比如辽宁师范大学的刘希哲(2010)、时筱惠(2010)、王清(2010)、王雪梅(2011)分别以沈阳方言、大连方言、本溪方言、庄河方言对英语语音习得影响做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的蒋成(2010)、内蒙古师范大学的孙立华(2011)等也探讨了各自方言区方言对英语语音发音的影响。 从论文来源与阶段分布分析可知,汉语方言对英语语音习得影响的研究成果中高端研究成果较少,但21世纪以来研究成果呈较为明显的增长趋势,说明汉语方言影响英语口语教学效果这一问题已经逐步引起英语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