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传播 意味着文化的传播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推进,世界各民族语言文化的接触与交流日益广泛,矛盾与冲突日益激烈。我们已经不能单纯地从“交流思想的工具”,更不能仅仅从经典语言学家书斋里的符号系统角度理解语言,而是要从其承载、传承、建构特定文化的功能与机制这一角度理解和把握其本质特征。 语言的传播意味着文化的传播,语言的交流意味着文化的交流,语言的趋同意味着文化的趋同和权利的丧失。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的语言生活变得更加重要与复杂。发达国家凭借经济全球化传播本国的优势语言和文化。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如何立足国情以适应语言国际化的浪潮,如何通过保护本国语言文化主权与文化安全、提高民族语言文化认同感、促进语言文化对外传播来提升语言文化软权力,从而维护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应是目前国家语言教育政策的目标定位与制定思路。 我国语言教育的现实困境在于母语教育权利未得到充分保护,民族语言教育资源匾乏,语言教育生态失衡等,这些问题阻碍了语言文化软权力的提升和国家文化利益的实现。 汉语是中华民族民族认同的标志,是维护民族团结、提升民族凝聚力的基础。目前,面对英语教育对汉语教育的严重挤压,我国国民的汉语言文化水平下降,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有下滑的趋势。换言之,我国目前以语言权利观为价值取向的汉语教育政策并没有解决汉语和中华文化所面临的地位危机;同样,针对部分少数民族语言濒临灭绝、少数民族语言濒危等现象,以语言权利为价值取向的少数民族语言教育政策也难以解决这些问题。 作为经济后发型的国家,我国的外语教育政策多是以语言资源作为取向的,虽然外语教育得到迅速、长足的发展,但是外语与母语地位倒置,导致外语教育的优势地位严重冲击着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教育。这不仅阻碍民族语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降低民族语言文化认同程度,同时也破坏了语言生态和文化的多元发展。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