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我们不可能脱离文化而单纯地教授语言,但无意识地教授与有意识地教授差别很大。刘忆芬老师的体验(文章见中华文化元素进课堂)值得我们思考和尝试。 海外中文学校的教学对象主要是生长在海外的华裔子弟,他们对于祖籍国的了解主要是通过与其共同生活的父母:和父母用中文交流,在家吃中国饭,给远在国内的长辈打电话……但随着年龄增长,如何让孩子系统、理性地了解中国,既是家长面临的问题,更是中文教师的一个严峻课题。 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和中文水平,适当地植入中华文化的内容无疑是明智正确的。这是对中文教师提出的一个高要求。刘忆芬老师毕业于师范大学中文系,可以说是“科班出身”,同时她又具有多年的海外汉语教学经验,教授过不同族裔、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这就为她成功的课堂实践打下了坚实基础。 其实每所中文学校都有若干教学理论扎实、教学经验丰富、点子多的老师。不妨参考国内学校统一备课模式,在每周的一个固定时间,让老师们聚在一起聊一聊,既了解彼此教学情况,好的方法也可以介绍分享。海外中文学校的教师大多是兼职,没有薪水,凭的是奉献。可我以为,越是这样,就越要在有限的时间里提高教学水平。唯有如此,才能对得起自己的付出,也对得起学生和家长。 生长在海外的华裔子弟年龄稍长后,会对自己和学校同学、周围朋友的不同产生困惑,对于自己到底是哪国人(这里不是指国籍,而是指文化认同)感到迷茫。让孩子学中文,既是让他们学习掌握一门工具,也是为了拉近他们和祖籍国的距离。有了文化归属感的孩子,会对祖籍国的方方面面产生兴趣,学中文也就更加自觉了。而在构建文化归属感的过程中,中文老师的作用是很大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