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关注中国语言生活

http://www.newdu.com 2017-11-16 《华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陈章太 参加讨论

    采访对象:
        陈章太,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社会语言学、方言学、语言规划研究。 
    采访者:
        高媛媛,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汉语学院讲师,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应用语言学研究;  
        崔乐,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应用语言学研究。 
    (为方便起见,文中采访者与被访者姓名均用其姓氏代替;文章的作者只标注被访学者姓名。) 
    语言生活的内涵与外延 
    高:陈老师,您好。作为国内著名的语言学家,您曾参与了很多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语言规划的研究,为我国语言生活的健康发展做出了贡献。今天,我们想就与中国语言生活相关的一些问题向您请教。首先,请您谈谈什么是语言生活? 
    陈:你这么说我不敢当,我既不“著名”,也没什么贡献,我只是一名普通的语言学者和语文工作者,对语言规划做了一些研究和具体工作。我今天谈的核心就是语言生活问题,包括对概念的理解,以及怎么去关注和研究语言生活等。我过去写过《语言生活调查刍议》和《再论语言生活调查》,还有其他一些文章也有涉及语言生活问题。无论是研究语言应用,还是研究社会语言学,都离不开语言生活,关心、了解、掌控社会语言生活的状况和动向是很重要的。对于语言生活问题我也有些思考,但没有进行过专题性的、深入的研究,没有对语言生活相关的方面进行过系统的梳理。 
    高:您在1994年撰写的《语言生活调查刍议》一文中曾给“语言生活”下过这样的定义:“语言生活,又称语言状况,还有其他的说法,实际上就是指人们使用语言文字的情况。”10多年过去了,您对语言生活的定义有没有新的认识? 
    陈:当时是就自己的理解来解释这个问题,并没有认真地思考过。后来接触多了,逐渐有了一些新的考虑。对“语言生活”可以有学术上比较严密的界定,也可以有通俗的理解。从学术的角度来考虑,首先要了解什么是“生活”。《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人或生物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如日常生活、社会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科技生活,乃至个人生活等很多方面。从这方面来看,我认为,语言生活是人们为了生存、交际和发展对语言文字的使用状况。这个定义可能较全面一些。也可以通俗地理解为“人们使用语言文字的状况”。 
    因环境或条件的不同,会有各种不同的语言生活。如果按规模和范围来分,包括大到社会语言生活、民族语言生活、国家语言生活、地区语言生活、行业语言生活等,小到某些群体的语言生活、家庭或个人的语言生活。如果按时间来分,可以有不同时期、不同时段、不同时间的语言生活。分类标准的不同,对语言生活的概括也会不同。 
    受语言文字的演变和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语言生活有的是比较单纯的,有的是丰富多彩的。从语言本身来看,有的语言及其方言种类不少,但使用比较单纯一些; 有的语言及其方言的种类不多,但使用起来却非常复杂。 
    崔:所以语言生活的单纯与否不能只看语种,还要看它的实际使用状况。 
    陈:对。我写过一篇关于一家四代同堂的语言生活的文章。家里没有多少人,但是语言生活却很复杂。第一代使用两种方言; 第二代学会了当地方言、祖籍的方言和配偶的方言;第三代和第四代会普通话、父母的方言、当地的方言和祖籍方言等,就更复杂了。这样的家庭语言生活是很复杂的,但交际不会有问题,普通话作为家庭共同交际语,其他几种方言在各种场合使用。在使用过程中,语言生活还会发生很多变异。语言生活不是固定不变的,变化发展是绝对的,稳态是暂时的。我们要看到语言生活动态的一面,联系社会、政治、经济,特别是文化等因素来考虑、探讨、研究语言生活。这样的研究才会比较全面深刻一些。 
    崔:看来对语言生活的研究需要跨学科的知识与融会贯通的能力。 
    陈:是的,需要多方面的知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要广泛接触社会生活,逐渐培养一种敏锐的观察发现社会语言变异的能力。举一个例子:有一次我去东城南小街一个报摊买报纸,听到卖报人吆喝“晚报”时,把去声“报”的声调喊成了阴平。这是个人现象还是行业特征? 还是涉及其他因素? 于是,我又去朝阳门的一个报摊,听到那里两个卖报人的发音就不一样。其中一个将“报”的去声稍微拉长一些,但还没有到高平; 另一个的发音变化就比较大了,调值高平而长。我还是不放心,又到东四的两个报摊去看看,还发现了别的一些发音。但是总体来看,多数卖报人已经将“报”的声调发成近阴平了。后来我问他们为什么这么念,有人说别人这样念我也这样念,有人说这样喊别人能听得清楚些。因为吆喝常常将尾音拉长,这样我就和研究叫卖语言联系起来了。后来分析为什么有的卖报人“报”的发音变了,有的人变得不大,据我了解,有些卖报人是外地来的,这其中也有受方言母语影响的因素。稍不留心,一些生活中的语言变异现象就转瞬即逝,很难捕捉了。我们研究语言生活应该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对语言变异的敏感性。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