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这张单纯快乐的黄色笑脸成为后来表情符号设计的蓝本,还得归功于一个更好的时代——互联网时代。 1982年9月19日,斯科特·法尔曼教授在网络论坛上第一次输入字符“:-)”。人类历史上第一张互联网笑脸就此诞生。法尔曼发明这个字符,是想减少论坛里的“火药味”,让网友们愉快地聊天。法尔曼还建议,用“:-(”来表示“让我考虑一下”。但没料到,它迅速被网友用来表达不满、沮丧及愤怒。也许这种情绪在网上太过普遍了,网友急需一种通用的表达方式,法尔曼的建议如同雪中送炭。“表情符号”的概念也由此深入人心。 网友们渐渐发现,字符表情符号不能准确表达微妙的情绪,比如很难判断“:|”这个表情符号代表的是失望还是冷漠,也很难判断“:$”的含义是说错了话还是你正在从嘴里吐钱。他们期待更直观形象的图像表情符号。 于是,在此后的30多年间,表情符号从字符到圆脸图,再到不仅限于纯粹的面部表情,出现图片与文字的组合,发展到如今的动态图,越来越形象生动。 2013年,脸书意识到系统自带的表情符号太平淡,求助皮克斯的插画家设计一套新符号。设计师参考了达尔文1872年出版的《人类和动物的情绪表达》一书,将书中描述的50多种表情绘成一套符号。 但是,脸书重新设计表情符号的新闻并未引起太强关注度,一个重要原因是:亚洲国家表情符号的发展已经远超欧美。想想,脸书的设计师居然参考的是一个多世纪前关于表情的研究,能不落后吗?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