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是儒家学派第二号代表人物,孔子是圣人,孟子是“亚圣”。《孟子》一书是他晚年与弟子共同编纂而成的,凡七篇,各篇又再分上下两部分。其中心思想是性善论与仁政论。与《论语》相似,此书仍为语录体,各篇之间没有逻辑上的联系,一篇之内的各则也没有什么联系;不同之处则在比较长,对话比较多,文章的风格比较统一。此书旧有后汉赵岐注,在《十三经注疏》中。又有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清人焦循《孟子正义》,近人杨伯峻《孟子译注》最便初学。 《论语》中也有对话,但分量只占三分之一,而单人语录则占三分之二;《孟子》里对话要多得多,这样就便于使问题的讨论走向深入。例如《论语》中有“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仁斯至矣。’”(《述而》)只提出论点,没有展开;而《孟子·告子下》中则有详细的讨论,说明为什么“人皆可为尧舜”。《万章》篇几乎全是辩论。《滕文公上》许行章、《公孙丑上》四十不动心章、《梁惠王上》齐桓晋文之事章等,都是洋洋大篇,与专题论文相近。 孟子以雄辩著称,曾经自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滕文公下》),文章极有气势,充满感情色彩。孟子对民间的疾苦有深切的同情,对执政者的贪婪残暴非常愤慨,有着极强的社会责任感。他明确地说过“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公孙丑下》)。《孟子》行文铺张扬厉,喜欢用排偶句有关,锋芒毕露,痛快淋漓,时露尖刻,咄咄逼人;他又长于譬喻,多用寓言。据李炳英《孟子文选》统计,在全书261章中有93章用了159个比喻。著名的如形容老百姓希望得到明君为“大旱之望云霓”,形容手段与目的之背离为“缘木求鱼”,形容见小不见大为“明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形容取重弃轻为“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如此等等。书中的寓言有20多则,大抵简洁明快而不失优美动人,著名的如揠苗助长(《公孙丑上》)、五十步笑百步(《梁惠王上》)等等,后来都成了成语。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