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语言的使用不能脱离环境

http://www.newdu.com 2017-11-16 中国文化报 胡克非 参加讨论

    最近一段时间,“搴芳”“葳蕤”等生僻古汉语词汇悄然成了流行语。原来是某汉字听写电视节目宣布启动“全民焐热冰封汉字行动”,在每周的节目中推出一个冰封词汇。首期焐热词汇“葳蕤”上线一天后,参与者达到119万人。该节目导演认为,这种呈现方式更具有互动性和网络特征,更能体现当代中国人传承祖先文明成果的普遍热情。
    参加节目的选手大多数是中学生,不难发现,多数学生都采用背字典的方式,甚至有一些关于“背字典的窍门”也流传在网络上。
    单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角度讲,开展汉字听写大会节目有积极意义,从现实参与的情况看,也着实引起了民众的一定关注和参与热情。但不管是古汉语、成语,还是文字本身,功能都是在生活中运用体现,推广汉字文化一定需要“实用性和普及性”,脱离了这个定位,那么“焐热冰封汉字”就有形式大于内容之嫌。
    有些人认为古代人必定古风盎然,似乎举手投足之间都洋溢着文言文的风采。其实从唐朝开始,人们交流基本就变成白话了,文言文只是一种书写形式。宋元明清,特别是到了明朝,官府的告示大多要求用白话,清朝光绪皇帝给官员的朱批中曾有“你们做督抚的应当如何如何的说法”。所以,古人真要是摘了路边的花草,也绝对不会用“搴芳”这个词交谈。
    一位力挺听写大会的老师说,现代的作文教给学生的只是“惯性语言”,以致“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会场响起雷鸣般的掌声”这样万金油式的语言俯拾即是,而汉语中无数生动、丰富的词汇却在被人遗忘。但是在我们现代文的作文中,脱离了文言文的书写环境,加入生僻的古汉语词汇,难道就真的美丽么?“冰封”自然有“冰封”的原因,同时“冰封”在有的时候也是一种另类的存在。
    应试教育带来的文化缺口,岂是通过焐热几个冰封汉字就能解决的?有学生讨厌学习古汉语,这和我们语文教学死记硬背的教育方式有着极大关系,文学和文字是感性的,而非现代科学的量化标准。如果在学习语言和文学的过程中不能放开思路,仅仅把方式局限于强记,那么,未来被“冰封”的不仅仅是古汉语了。
    当下,对于汉字词汇的误读误解误写比比皆是,比如分不清楚“空穴来风”和“无中生有”,弄不清楚“七月流火”是热还是冷,搞不明白“压轴”到底是倒数第二个还是倒数第一个。笔者以为,对于汉字文化,当下要做的重点不是“焐热冰封汉字”,而是“纠正错用汉字”。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