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语言漫谈 >

扇子的老祖宗:翣

http://www.newdu.com 2017-11-16 天津日报 姜维群 参加讨论

    中国人说事必须先说个来龙去脉,必说下沿袭传承。折扇是当今最普及的夏日纳凉之物,又是当今拍卖会上最热门的书画专项。说一说扇子古今,为一些收藏人士颇钟情的收藏专项做一点解读,为他们了解行情之外的知识小为剖白,似也有必要。说到这,本该顺着话题说下去,且慢——
    凡学过书法的人都知道这么一个道理,想学某体某帖必须先要上溯几代,了解了这个帖的“血源”“基因”就好上手练了。像清代的大书家何绍基,他的书法在清代颇具何氏个性意趣,结体空间舒朗,走势欹斜。但一定要知道,何绍基的字以汉隶《张迁碑》为骨,旁涉《礼器碑》。日夜临时不下百余通,“午窗描取一两幅,夜睡摹想划破衾。”人家用功吧?
    扯远了,但颇有教益。扇子也是,有它的传承,有它的祖宗。开宗第一篇领大家寻根问祖,它的祖宗是谁?翣也。
    扇字最初没有,它刚被发明出来时叫“翣”,读“刹”,汉字是象形的,一看这个字,就知道上面顶着个羽字,一定和飞禽的羽毛有关联,一定是用羽毛制作出来的物件。
    实际上,人类发明的东西许多不是为日常生活使用的,就像这个翣,一个长长的木柄,就是一截木杆,在1978年湖北省江陵县天星观一号楚墓出土一把翣,长2.3米,在其上端用竹片编成钢盔形状,再将羽毛固定在上面。这个样子肯定不是用来扇风纳凉的,它的功用就是礼仪之用,是仪仗队举持着它显示肃穆庄严。
    在两千多年前的典籍《礼记》中记载:在天子僚臣丧礼出殡时,规定有这样的礼仪:比如说天子崩,五重八翣,殡礼上持翣的一共有五行,每行八人,也就是说一共40人,每人持一翣,分列成排成行行进。诸侯的殡礼是三重六翣,也就是18人,减了一半还多。这就是封建礼仪的等级。
    出土翣的天星观楚墓大致在楚宣王和楚威王时期,在公元前340年前后,距今已经两千三百多年了。该墓的主人是楚国的上卿,已经超过当今的部级而是国级了。可以想见,此翣绝非平民百姓或一般官吏所能享有。
    翣在周朝的《礼记》中有记载,至春秋战国时期在楚地发现了翣的实物,到了唐宋时期,又有了更大的规模,除了殡礼时使用,将之又移到了宫殿之上,成为宫殿的陈设,颇像当今开会的主席台,把旗帜摆成扇形,也是庄重。
    《宋史· 仪卫志》载:“古者扇翣,皆编次雉羽或尾为之,故于文从‘羽’,唐开元改为孔雀。凡大朝会,陈一百五十有六,分列左右。”
    在江陵楚墓中出土的翣,由于年代久远,已经没有羽毛了,只留下羽毛的茎管,但发掘报告没有提及是哪种鸟的茎管。宋代距春秋战国比我们现在早了千余年,言翣“编次雉羽或尾为之”是可信的。野鸡的羽毛艳丽,其尾羽很长,应该是翣的材质首选,再说雉鸡是常见的禽鸟,很容易获取。
    从唐代开元年间将翣改为用孔雀羽,在色彩的艳丽上和羽毛的长度上均上了一个台阶,而且在大的盛典上,156个孔雀羽的翣,两面分列各78翣,其视觉效果和气派已然让人心跳眼眩了。
    翣从它出现的那一天起,就不是生活用品,更不是老百姓的东西,一出生就是高大上。它被抬出来用作皇帝大臣的出行,是仪仗的道具,彰显着皇家的威严;用在婚典殡礼上同样是这样的功能;陈设在皇宫内院,成排成列摆放,是大国的威仪。另外,在旷野上,在大路上,起风了可以用之挡之风尘;太阳毒了,可以用之遮下日光。其实,扇子的功能已从潜水浮出水面。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