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语言漫谈 >

“一应俱全”和“应有尽有”来源和结构考辨(3)

http://www.newdu.com 2017-11-16 《汉字文化》2015年第1期 周广干 参加讨论

    上引 3 例中的“一应”分别与总括副词“都”、“皆”和“全”相呼应,这些副词指向于前面的“一应”,而“一应”总括的也是前文出现的各种事物。“一应”与“俱”等总括副词的同现使用逐渐多了起来。不过到了现代汉语,双音总括词“一应”单独出现的用例就很少见了,如: 
    (16)乡村干部不再伸手向农民要钱,工资补贴及提留等一应费用由公粮中返还乡政府,干部的任务就只是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 
    (17)公司具有对外谈判、进口设备、签订对外合同及筹措外资等一应权限。 
    那么,双音词“一应”的形成理据又是什么呢?这个双音词的形成理据在于“一”和“应”具有相同的语义:都用作总括词。“一”在上古汉语中就可以用作总括词,意义和功能大致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全、都”,如: 
    (18)王事适我,政事一埤益我。(《诗经·邶风·北门》) 
    (19)参代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尊萧何约束。(《史记·曹相国世家》) 
    例中的“一”分别总括了前文出现的“政事”和“举(即所有)事”。巧合的是,“应”在汉语史上也可以用作总括词,《汉语大词典》“应”的其中一个义项即为“所有、全部”,首见书证为: 
    (20)应退出地皆拨还本主,应水占地皆以官地对还。(宋·苏辙《再论京西水柜状》) 
    其实“应”的总括用法最迟在南北朝时期便已经产生。蒋礼鸿先生(1997)在《敦煌变文字义通释》中指出了“应”作“全、都”解的最早用例,同时指出“唐宋人又有用‘应’一字作所有解的”。引其文例如下: 
    (21)昔许子远舍袁就曹,规划计较,应见纳受。(《三国志·吴志·胡综传》) 
    (22)应诸罪失,一无所闻。(《梁书·武帝纪》) 
    (23)玄宗封东岳,有诏:应行从群臣并留于谷口。上独与宰臣及外坛行事官登于岳上斋宫之所。(《旧唐书·贺知章传》)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