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现代汉语中最常用的量词“个”,在魏晋以前多写作“个”,称量对象主要是与竹子有关的“箭矢”。汉代开始,“箇”的使用频率变高,且字典辞书中多以之为字头,不过所称量的对象仍大都和“竹子”有关。魏晋至隋,“个”转而多用于表示“正堂两旁的房屋”,用作量词的例子已经比较少了;“個”还不太用作量词,而“箇”作为量词却很常见;同时,这个时代出现了“数+箇+名”的形式。到了唐代,“个”作量词已经很少见,“箇”最常见,同时“個”的使用渐多,且常与“箇”混用;结构形式上,“数+箇+名”的形式已为常式;称量对象上,可以称量的种类极多,人、神、动物、植物、事项等各类无不可以用其称量。可以说,最晚到唐代,“个”这一泛指量词已经确立了和现代汉语基本一致的称量范围及组合形式。 【关 键 词】汉语史 量词 个 箇 侗 【作者简介】王彤伟(1975-),男,陕西城固人,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文学与新闻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为汉语言文字学,主要从事训诂学和汉语词汇史的研究(四川 成都 610064)。 【基金项目】2010年度教育部青年项目“汉语常用量词演变研究”(10YJC740100);四川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研究专项项目(skqx201606)。 《现代汉语频率词典》通过对现代汉语“报刊政论、科普书刊、日常口语、文学作品四大类语言作品,共179种、180万字”语料的调查,统计出了现代汉语中出现频率在10次以上的常用词8000个。在这8000个词中,量词“个”居于量词行列的第一位[1]。可见,量词“个”是现代汉语最常用的量词,探讨现代汉语常用量词的源流发展,必然不能不提到它。 一、关于“个”的字形 在汉语史上,作为量词的“个”曾经有过“个、箇、個”三种不同的形体。关于三种形体之间的关系,前贤已有论及。其中,对今人影响较大的是翟灏、王引之及洪诚等人的说法。 翟灏《通俗编》卷九:“个属古字,经典皆用之;箇起六国时,侗则用于汉末,郑康成犹谓俗言。唐人习用箇字。今或反疑个为省笔,非也。”王引之《经义述闻》“通说”第三十一“个”条根据版本异文,认为“个、介”本一字,“个”为“介”字隶书之省,他说:“介音古拜反,又音古贺反。后人于古拜反者则作介,于古贺反者则作个,而不知个即介字隶书之省,非两字也。”洪诚在上述两说的启发下,进一步发挥说:“从魏晋起,个、箇、個音义统一,才算一个字的三种写法。他们的来源不相同:‘箇’的本义为竹枚,由专用量词扩大为泛指量词;‘个、介’同字,很早就是泛指量词;不是‘箇’的重文,它是由单独、偏侧、部分这类的意义用作量词。‘個’的本义与‘介’近,不一定是‘箇’的俗写。”①[2]139-149 今人在探讨量词“个”的源流时,大多照搬王、洪之说,认为“介、个本为一字”,“一介”之类就是量词“个”的源头。然而我们通过大量的排比归纳发现“一介”之“介”最初并不是量词②,因此王、洪之说不可信。我们不妨先看看流传至今且影响较大的字典是如何解释的: 段注本《说文·竹部》曰:“箇,竹枚也。竹挺自其径直言之,竹枚自其圜围言之,一枚谓之一箇也。方言曰:箇,枚也。从竹固声。个,箇或作个,半竹也。各本无,见于六书故所引唐本。按并则为竹,单则为个。竹字象林立之形,一茎则一个也。史记:木千章,竹竿万个。正义引释名:竹曰个,木曰枚。今释名佚此语。经传多言个,大射、士虞礼、特牲饙食礼注皆云:个犹枚也。今俗或名枚曰佃,音相近。又云:今俗言物数有云若干侗者此读。然经传个多与介通用。左氏或云一个行李,或云一介行李,是一介犹一个也。介者,分也。分则有闲,闲一而已,故以为一枚之偁。方言曰:介特也是也。闲之外必两分,故曰介居二大国之闲。月令左介右介,是其义也。○又按支下云:从手持半竹。即个为半竹之证。半者,物中分也。半竹者,一竹两分之也。各分其半,故引伸之曰左个右个。竹从二个者,谓竹易分也、分曰个,因之者亦曰个。” 《玉篇·八部》:“个,柯贺切,枚也,亦作箇。”《玉篇·人部》:“侗,加贺切,偏也。俗呼为个。” 《龙龛手镜·人部》:“侗,音个,偏也。” 《广韵》去声三十八:“箇,箇数,又枚也,凡也。”“个,明堂四面偏室曰左个也。”“侗,偏也。” 《集韵》去声三十八:“箇、个、介,居贺切,《说文》‘竹枚也。’或作个、介,通作佃。”“佃,偏也。” 《类篇·八部》:“个,居贺切,竹枝也。箇或作个。”《类篇·竹部》:“箇,古贺切,《说文》:‘竹枚也。’”《类篇·人部》:“佃,居贺切,偏也。” 《四声篇海·竹部》:“箇,古贺切,竹枚也,数之一枚也。”《四声篇海·人部》:“个,居贺切,个数也。”《四声篇海·人部》:“佃,加贺切,偏也。郑玄注《仪礼》云:‘俗呼个为佃。’” 《字汇·|部》:“个,与佃同。”《字汇·人部》:“佃,与箇同。又偏也。” 《正字通·人部》:“侗与个、箇并同。”《正字通·|部》:“个,古贺切。歌去声。枚也。一人曰一个。《左传·昭元年》:“齐公孙灶卒,晏子曰:‘又弱一个焉。’”又物数。《考工记·匠人》:“庙门容大扃七个。”注:“每个长三尺。”又四面偏室。《礼·月令》:“孟春天子居青阳左个,季春居右个。”注:“明堂旁舍也。” 《康熙字典》:“个,枚也。《仪礼·大射仪》司射人于次搢三挟一个。又一人曰一个。《左传·昭三年》齐公孙灶卒。晏子曰:又弱一个焉。又物数。《周礼·冬官考工记·匠人》庙门容大扃七个。注,每个长三尺。又四面偏室。《礼·月令》孟春,天子居青阳左个,季春居右个。注,明堂旁舍也。又《礼·檀弓》有若曰:国君七个,遣车七乘;大夫五个,遣车五乘。注,个谓所包遣奠牲体臂臑也。折为七段五段,以七乘五乘遣车载之。又通作介。独也,偏也。《庄子·养生主》是何人恶乎介也,天之生是使独也。注,介谓刖一足者。《史记·张耳陈余传》独介居河北。注,介,特也。并与个通。《书·秦誓》若有一介臣。《大学》作一个臣。《左传·襄八年》一介行李,即一个。又《昭二十八年》君亦不使一个,辱在寡人。即一介,互通。又《集韵》古案切。与幹同,射侯舌也。《周礼·冬官考工记》梓人为侯,上两个与其身三,下两个半之。注,上个,最上幅也。射侯之制,上广下陋,自栖鹄而上,以侯为三分,身居中,两个为两边,其大小皆同。自鹄而下,则其身与上身同,而两边惟得其半,盖下陿也。又《六书本义》个,竹一枝也。《史记·货殖传》竹竿万个。从竹省半为意。韩愈《合江亭诗》栽竹逾万个。并与箇同。” 《增广字学举隅》卷一“两字辨似”:“个,上古丁字,下居贺切,歌去声,枚也,一人曰一个,与箇同。” 综合上述字典的解释,可归纳为这样几条: 1.此三字可分为两组:“箇、个”关系紧密为一组,本义即“竹枚”,“个”是“箇”的或体;“佃”为另一组,本义为“偏”。 2.“侗”与“箇、个”音近,故可借用来表“竹枚”之义。 至于“个、介”为何有那么多的异文,以至于王引之等认为“个、介”本一字,“一介”之“介”就是量词“个”的来源?我们认为,原因在于“个、介”不但字形相近,而且读音相近(个属见纽歌韵、介属见纽月韵),在传抄时极易相混。经常混同的结果,使得文献实际显示给我们“介”有个义、“个”有介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