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从历时的观点来看,宁德方言的i虽然是早期*ie变化的终点,但只造成了早期的*ie和*i在宁德方言中局部合并(阴平1和阳去6),其他声调都不混读。这个认识可以让我们推敲出R1“变韵现象产生”与R2“*ie、*i韵母归并”的时间先后关系。从逻辑上说,我们可以主张R1较早发生,或者R2较早发生,不会有第三种可能。如果假设R2发生的时间在前,R1在后,则规律应当描述如下: T1 T2 R2 *ie>I R1 *i> i/_/1,3/ *i>I ei/_/2,5,6/ 根据“语音演变无例外”的前提,如果“*ie、*i韵母归并”早于“变韵现象产生”,则我们应当会看到来自*ie的i也参与了变韵韵母i的条件分化。但事实上并非如此,现在宁德方言中明显存在i和ei在2、5、6类调类的对立。这个现象本身说明,宁德方言R1早于R2,其规律运作如下: T1 T2 R1 *i>i/_/1,3/ R2 *ie>i(1,2,3,5,6) ei/_/2,5,6 早期来自*i韵母的i在宁德方言中先根据调类形成共时平面上的变韵,之后*ie才变为i,由于此时*i韵母的变韵现象业已完成,晚近才产生的i(〈*ie)韵母来不及参与,于是形成局部重合局部对立的韵母形式。 经由以上分析,宁德方言i/ei的韵变现象给我们的启发是:变韵韵母ei和本韵韵母i在2、5、6等调类上构成对立,乃是早期的来源不同。此时变韵韵母ei具有存古的意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