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时期,日本国内还为铁路站名的注音问题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角逐。本来日本铁路站名的注音采用的是“修正平文式”罗马字拼写方式,日本“假名文字会”1926年向铁道大臣提出请求,希望将站名注音改用片假名拼写。针对这一举措,“罗马字推广会”也向铁道大臣递交了一份请愿书,要求继续采用“修正平文式”罗马字拼写方式;“日本式”主张者则上书要求将“修正平文式”罗马字拼写方式改成“日本式”[44]。日本铁道省给予的答复是,在权威机关尚未确定哪种拼写法为正统之前,不宜更动铁路站名的注音拼写[45]在腹背受敌的情况下,为稳住阵脚,“罗马字推广会”于1928年、1929年两度上书日本政府,建议成立罗马字调查会,解决罗马字拼写法的争端[46]。面对内外压力,日本政府于1930年决定设置临时罗马字调查会,就两种罗马字拼写法的是与非问题展开全面调查[47]。 临时罗马字调查会成立后于1930年12月召开了第一次总会,在截止于1936年6月的五年半的时间里,临时罗马字调查会一共召开了十四次总会、三次特别委员会、三次主查委员会。经过多次折冲,临时罗马字调查会最终通过了一个与“日本式”拼写法相近的建议方案[48]。根据这一建议,日本内阁于1937年9月以训令的方式发布了《关于国语罗马字拼写法事宜》的文件。该文件规定的罗马字拼写法后被称作“训令式”,详见附表[49]。从附表中可以看出,“训令式”除将同音假名的拼写作了简略处理之外,可以说是“日本式”的翻版。 “训令式”公布之后,日本政府机关便开始在公文中全面采用这一拼写法,铁道省也于1938年将站名的罗马字拼写全部改成了“训令式”。尽管“罗马字推广会”表示不愿接受这一事实,但时局的发展已容不得他们继续抗争下去了。另一方面,“日本式”的支持者们虽然在同“修正平文式”的斗争过程中获得胜利,但是他们希望采用罗马字为国字的主张同样受到了时局的干扰[50]。卢沟桥事变后,日本一手在推行军事帝国主义路线,另一手则在推行“文化帝国主义”[51]路线。当时,军国主义政府感到迫在眉睫的问题是如何在来自朝鲜、台湾等地的军人中迅速普及日语以提高军队的协同作战能力以及如何在占领地迅速推广日语以促进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的建设[52]。出于这种思考,日本政府对日语罗马字化运动的态度越来越冷,后来甚至将罗马字化运动视作一种反对政府、反对“大东亚共荣圈”建设的思想运动,并开始大肆搜捕罗马字化运动的骨干[53]。这样,历时半个多世纪的日本罗马字化运动便开始静下来了。 四、二战后通过的日语《罗马字拼写法》 (一)美国教育使节团的日语罗马字化建议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至1952年4月28日《旧金山和约》生效为止,日本处于以美军为首的同盟军的占领之下,重要决策必须听命于驻日盟军最高司令部(GHQ)。1945年9月3日,盟军最高司令部发布了对日第二号指令,在指令的第二部分第十七款中命令日本政府在所有城镇、乡村的公路入口处以及铁路站台上树立用罗马字拼写的地名或站名标识牌,并规定所有名称的英文翻译,一律采用“修正平文式”拼写法[54]。于是,“修正平文式”在美军的干预下,又开始复活了。 1946年3月,受盟军最高司令部邀请首次赴日的美国教育使节团在报告书第二章《国语改革》中指出:日本孩子在学习汉字的读写方面花费的时间太多,小学毕业了都还看不懂报刊书籍上的文章,这不利于培养公民的参政意识和参政能力,不利于日本的民主化建设,也不利于日本研究、吸收外国文化,因此日本有必要抓住当前的有利时机,对日本现有文字进行改革。教育使节团认为日本的文字改革目标应该是完全废止汉字、改用表音文字。鉴于罗马字比假名具有更多的优点,特别是有助于超越国境传递知识和思想、增进国际理解,故使节团劝告日本设法普及某种罗马字表现方式,并建议日本在选择、确定日语罗马字表现方式过程中,成立一个由学者、教育工作者、政治家组成的专门委员会,以切实担负起整合和推动国语改革计划的重任[55]。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