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用优秀作品书写精准扶贫伟大实践——“四川省脱贫攻坚文学作品研讨会”发言选登(4)

http://www.newdu.com 2017-11-15 文艺报 newdu 参加讨论

    《高腔》还讲述了丁从杰等人帮助米长久与女婿柴云宽、米长久与牛金锁两家解开宿怨的过程,这条线索并非与主题无关。精准扶贫,不但要在物质上扶贫,而且要在精神上扶贫。精神脱贫,不但指精神上要有自立自强、奋发进取的意识,而且要有和谐团结的家庭关系和邻里关系。所以,帮助贫困地区建立良好的乡风乡俗,也是扶贫干部的一项重要任务。马平以敏锐的眼光、深刻的思考、深厚的感情,书写了以丁从杰为代表的扶贫干部在这项综合工程中的生动实践,使《高腔》在同类作品中别具一格,独树一帜。
    李建军(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当代文学研究室主任):李明春的小说,无论是《半罐局长》还是《山盟》,都有非常鲜明的叙事风格,我在之前都有较高的评价。今天重点来谈一谈马平的中篇小说《高腔》。
    现在我们都趋向于一种“强性写作”,即是着力以一种类似夸张、强化矛盾冲突的手法去写人物的情感和行为,这是一种扭曲性的表达,也是在艺术趣味和审美感受上一个极大的问题。小说名为《高腔》,却写得比较低调、比较克制、比较平静、比较内敛,再加上地域文化的融入,便显示出一种亲切而朴实的中性风格。在这部小说里面,没有声嘶力竭、极力煽情这些东西,在美学上呈现出一种中和之美,也即是一种宽容的、可以化解的矛盾和冲突。可以说,“中性风格”是马平小说非常重要的一种品质特点。此外,小说节奏感处理得不错。一般中篇小说线条比较多,内容比较丰富,若处理不好,会显得过于密实。而这部小说,无论是情节、事件,还是在人物关系上,都交代得很清晰。
    蒋 蓝(中国作协散文委员会委员):《高腔》采用了“低视角叙事”,故事情节的推动显得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具有“润物细无声”的细腻。透过马平的《高腔》,我们看到的四川乡村,是农舍与道路组构的乡村,是田野与林盘互嵌的乡村,是宁静与希望对撞生成的乡村,也是作家与乡村相互保管、相互赠与的伟大的乡村。
    《通江水暖》不是简单的扶贫英模事迹汇编。两位作者坚持进行了艰苦细致的文学田野考察,始终以“身心在场”的非虚构立场的客观严谨,努力返回到事物的细节当中,返回到一系列人物事件的纠葛当中,返回到贫困人群的初始根源。
    纵观全书,“散点透视法”成为了鲜明的创作理念,这亦称为动点透视法,它是指从多个角度表现事物特征,或从多个侧面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在此基础上,一系列来自红土地的真实细节与扶贫攻坚全景式的宏大描绘一起,立体地、丰满地构成了《通江水暖》的经线与纬线,也体现了刘裕国对报告文学的最好诠释:新闻的内核,文学的表达。《通江水暖》的更高意义,还在于彰显、强调了通江县在脱贫攻坚战役中,注定会走一条可持续的生态产业之路。
    李明春长于把人所处的大背景推置后台,而把人、人的多样性生活与变数,当成一个小说家的使命。他将较为迅速而不拖沓的场景转换作为书写策略,而叙事的生猛与峻急,成为他小说的重要标识,《山盟》也由此成为他创作历程的标高。
    四川现当代文学具有坚韧、绵长的乡土文学传统。可喜的是,马平、刘裕国、李明春等四川作家强力续接了这一伟大叙事传统,小说叙事之外,还以散文、报告文学、非虚构写作等形式,极大地拓展了四川乡土文学的既定版图。脱贫攻坚语境下的文学创作,正是四川乡土文学叙事谱系中的一个新亮点,是唱响四川、书写四川的高音部。
    岳 雯(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理论处副处长):这三部作品,首先都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它们都非常接地气,更能帮助我们重新认识生活。其次,这些作品都体现出了厚重的历史感。三部作品都描写脱贫攻坚的故事,但都不只是当时当地的,都有历史根源。《通江水暖》开篇第一章,写红军烈士陵园,而且延伸成了一条主线,让我们看到今天的脱贫攻坚正是对红军精神的继承和发扬。在《山盟》里,我认为最有意味的是勋章那一节,对于老一辈人和后辈人来说,勋章的意义是不同的。三代人都参与扶贫,不是凭空而来的,是有历史传承的。在《高腔》里,牛家和米家为什么会结仇?在贫穷的时候,人与人产生的误会和分歧,大都与贫困有关。到了现在重新走向共同富裕的过程中,这中间的隔阂会自然消失。这正好是一种历史感的体现,让这部小说有了历史的深度。第三,三部作品都体现出了地域性,绽放出奇异的美丽。《高腔》里面的川剧和歌词,马平的叙述并非是非常流畅、一泻千里的,读起来略有一些涩感,会让人停下来思考,而这种阻碍式的叙述方式正是我们所欠缺的。此外,四川人的幽默感也在人物语言中随处可见。
    李 壮(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研究员):《山盟》这篇小说不仅仅是写扶贫本身,不仅仅是写这一代人本身,背后有更深层的动机——我们为什么要扶贫,以及扶贫背后的故事。这里要提到一个词“历史维度”。小说从表面上看是两代人的扶贫,爷爷和现在的村支书石承,但实际上是四代人的扶贫,也写到了儿子石盟和太爷爷老红军,正如题目所象征的一样,刻在石头上的那句话:“红军是穷人的队伍,共产党是为穷人找饭吃的政党。”老红军带领乡亲们走出去,他和他的后辈又不断地回来,不断地帮助在这里的亲人们。题目“山盟”也有这个意味在里面,实际上也是隐喻了石家四代人,从历史的脉络出发,最后停留在一个现实的维度上,就是如何带领乡亲们过好日子。这种传承的力量、精神和责任感,在今天也是很稀缺的,很令人感动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