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域魅力永在,边界或会拓变 记 者:京津沪属于受全球化影响较大的地区。在全球化背景下,地域文化色彩淡化,文学的地域性是否也有淡化? 金宇澄:地域文化,在文学而言,第一反映在语言。语言应该是文学最重要的特征,读者第一眼看到的就是语言,那么长期采用一种标准语,来表现不一样地域内容,容易同质化。年轻作者们的母语如只有普通话,缺少方言的托底,对于地域的、个性化的写作,在语言上无疑就是明显的损失了。此外,翻译腔以及西文写作的思维影响、“世界性的写作”的说法,也都会淡化作者的“在地性”。文学与其他艺术相比较,作者一般都不够重视作品的排他性,也是明显的一种淡化。 肖复兴:全球化会让一座城市尽快发展成为现代化的城市,从而融入世界,这对于经济的发展无疑作用很大。但是,对于本土的文化却带来有弊有利的变化,和经济的发展并不成正比。地域文化色彩的淡化,让城市千人一面,同时让文学书写的空间愈来愈拘谨。老北京的文化,便很容易成为老照片的一种怀旧。 武 歆:地域文化色彩淡化已是不争的事实。从最简单的生活层面来看,我们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去了某地,早上睁开眼睛望向窗外,似乎还在原来的城市,外面的景观非常相像。不仅在国内是这样的感受,就是在国外,似乎也有这样的感觉。不同城市的人、不同国度的人,除了语言上存有一些障碍,彼此的交流也几乎没有障碍。因为世界上发生的事情,大家都会在第一时间知道,也就是我们所讲的“地球村”。在如此氛围下,某一地区的属性特征,也就会越来越淡化了。地域文化色彩的淡化,肯定会影响到作家的创作。这也是最近十几年以来,很少有人再用某个具体的地域特点来总结作家的创作特点。这种大背景对文学地域性的影响,也会相应存在,但不是绝对的,有的作家可能就会跳出这样的局限。 记 者:全球化背景下,文学的地域性是否应该保持?如何保持?作家如何保持创作个性? 武 歆:文学地域性应该保持。如何保持呢?我想我们不应该以简单的地图标志来看待文学地域性。应该站在本民族的精神层面上、本民族的文化特质上、本民族的历史上,来面对人类世界共同的审美、审丑的基点。应该把文学出生地与身体出发点区别开来,其概念不该混淆。作家的创作个性,同样来源于这样的基点。我们非常熟悉“魔幻现实主义”,但在我们印象中,不会是阿根廷,不会是哥伦比亚,而是拉美文学抑或西语文学,是南美大陆。所以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作家的创作个性显得尤为艰难,我们既要注意“大”,也要注意“小”,不仅仅体现在写作形式上,更应该体现在作家的内心深处。拥有怎样的视角,就会拥有怎样的写作姿态。 金宇澄:全球化背景,更需要作者来表现他最熟悉的局部地域,对于现实主义的作品,局部一直是最重要的。作家能表现的,是且只能是一个局部的世界。局部的独有魅力,这是文学的永恒主题。 肖复兴: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学的地域性必须加强,才会让本土的文学创作更有自己的特色和特点。文学创作,不能一味的怀旧,也不能一味的趋新。事实上,写芝加哥的索尔贝娄,写伊斯坦布尔的帕慕克,他们的作品中都没有淡化自己的地域性特点。一部《水浒》,几百年过去了,发生那些故事的地理环境依然鲜活的存在,很多地方按图索骥,现在依然可以找到。我前面说过,京味文学所包含的三大元素,其中就有地理元素。从某种程度而言,地理或说地域性,是书写这样城市的坐标,是一部作品中另一位不说话却同样风情万种的主角。 记 者:文学地域性发展前景如何? 金宇澄:应该乐观,地域性不会被忽视,因为地域永远是那么的不同,充满了生命力,永远会吸引作者和读者的关注,无法改变。 肖复兴:我是相信发展的前景肯定是宽阔的。道理非常明确而简单,没有了地域性,京味文学便没有了书写的背景和空间,其文化历史的血液便无法在作品中流淌,人物便容易成为空心人。起码,京味文学也就不会存在了。 武 歆:未来的文学地域性的判断,绝不再是过去狭窄的某个城市、某个国度的概念,而是民族文化的大概念。将来判断一个作家或是介绍一位作家,可能会以何种语言创作为基本标准。文学地域的边界肯定会拓展。这的确需要我们具有长远的眼光。 (责任编辑:admi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