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非虚构写作?非虚构写作何为?作为一个新兴事物,近年来非虚构写作获得快速发展,呈现出崛起态势。事实上,相关类型的写作由来已久。毕竟关注现实、记录历史、传承思想、保留民族的集体记忆和个人记忆是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也是写作者从未中断过的理想。 我最初注意到非虚构写作概念时心存偏见,以为这又是一种标新立异、授人以鱼式的写作观。后来陆续读到被归入非虚构写作之列的部分作品,比如王树增的非虚构战争系列作品、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作品等,又意外获悉彼得·海斯勒等外国人的中国报道作品取得了不小成功,而梁鸿的非虚构作品在产生广泛社会影响的同时也引发了争议。凡此种种,让我对非虚构写作有了更多关注、思考和认识。这时我才发现,非虚构写作介入当下社会现实的方式充满时代气息,翻阅一些优秀的非虚构作品,即便只是浏览目录,也能立即觉察到其中蕴含的价值。不得不承认,非虚构写作在当下中国经验表达中具有重要的文学功能。带着舶来品气息的非虚构写作,在事实上已经成为普遍的存在,而非虚构的概念为这种存在赋予了新鲜的时代特征和充足的想象空间。 我个人认为,非虚构写作在当下中国经验表达中可能会取代报告文学。非虚构写作与报告文学有着明显区别,前者是概念,后者是具体文类,前者比后者的内涵更丰富。报告文学是功能性和指向性鲜明的写作,它的存在构成了独特的文学景观,涌现出许多产生过深刻社会影响的里程碑式作品。但是在新时代的文化语境中,报告文学在传播领域分化得很厉害,来自现实世界的质疑和批评并非全都属于无稽之谈。比较非虚构写作和报告文学的来路,非虚构写作是一种携带着惊人能量和深厚学科背景的新事物。客观地讲,任何文学类型都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进步,当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新闻学等诸多学科对当代社会产生日益深刻的影响时,文学走上跨学科、跨文体的创新和变革之路已成为大势所趋。只有汲取更先进的思想、寻找更有力的表达、追求更鲜活的文本,才能编织出更具时代特征的文化语境和文学范式。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