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艺理论 >

哈罗德·布鲁姆与第四种批评——兼论布鲁姆批评形态的演变及其对当代中国学院批评的启示与意义

http://www.newdu.com 2017-11-15 《文艺评论》 曾洪伟 参加讨论

    摘 要:当代文学批评的形态除了蒂博代所说的媒体批评、学者批评、作家批评之外,还存在着“第四种批评”,即作家学者批评。“第四种批评”聚焦文本的艺术性与审美性,并将学术研究的学理性、系统性、严谨性、深刻性和艺术创作的感性、直观性、形象性、情感性结合起来,形成规避和异于单纯的学者批评、作家批评的混合杂糅风格与特征。由于布鲁姆本身文学批评形态的复杂性和变动性,学者们在其批评身份的认定上存在着争议。布鲁姆的文学批评生涯大体上经历了前、后两个形态、特征各异的时期,其批评身份在学者、作家之间滑动:他前期主要从事学院批评,后期则主要从事“第四种批评”(有时也从事学者批评、报刊/媒体批评)。布鲁姆的“第四种批评”以及其批评身份与形态的演变对当代中国学院批评的启示包括:学院体制内应该并且可以有多种批评形态共存;它对于当代中国文学批评接续、恢复、重建“第四种批评”传统具有重要的启发、示范意义;它对当前中国文学批评过度的“理论化”、“政治化”、“意识形态化”、“文化化”倾向具有一定的纠偏补弊作用;它对于社会文化公众的美育责任与社会担当值得我们汲鉴、学习。
    关键词:哈罗德·布鲁姆;“第四种批评”;批评身份与形态演变;当代中国学院批评;启示
    作者简介:曾洪伟(1972-),男,四川三台人,西华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文学博士,博士后,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西方文艺理论研究。
    引 言
    文学批评形态种种
    法国著名文学批评家阿尔贝·蒂博代(Albert Thibaudet,1874–1936)在其《批评生理学》)(Physiologie De La Critique,国内译为《六说文学批评》,赵坚译,郭宏安校,三联书店,1989年,2002年)一书中,依据批评主体身份的不同,将文学批评划分为自发的批评、职业的批评和大师的批评三类,或者分别称之为“有教养者的批评”(读者的批评、文学记者的批评、绅士的批评、公众的批评、即时的批评、口头批评、沙龙批评、报刊批评等),“专业工作者的批评”(教授批评、大学批评等)和“艺术家的批评”(作家批评、直觉批评、同情批评等)。“有教养者的批评或自发的批评是由公众来实施的,或者更正确地说,是由公众中那一部分有修养的人和公众的直接代言人来实施的。专业工作者的批评是由专家来完成的,他们的职业就是看书,从这些书中总结出某种共同的理论,使所有的书,不分何时何地,建立起某种联系。艺术家的批评是由作家自己进行的批评,作家对他们的艺术进行一番思索,在车间里研究他们的产品。同样这些产品要在沙龙里(包括一年一度展览这些作品的沙龙展览会和它们装饰和使之活跃的私人沙龙)经受有教养者的批评,还要在博物馆里经历专业工作者批评的检验,讨论和修复。”①而不同形态的批评其目的、旨趣和焦点也各不相同:自发的批评追求“趣味”,它注重的是“作品和人”,职业的批评旨在“评判、分档、解释”,它强调的是“规则和体裁”,而大师的批评则是为了“寻美”,它倚重的是“批评与创造之流会合,与艺术品本身会合”,即“对艺术创造力的深刻同情”,它“追求的是天性或意识的遇合”②。从批评特征上讲,三者也迥异:自发的批评“与当代作家及其作品有着最经常、最直接的联系”,它对当下作品有着“机智、敏感、生动迅速的反应”,且是一种“有血有肉、有声有色的体味”结果。一句话,“自发的批评的功能是在书的周围保持着经由谈话而形成、积淀、消失、延续的那种现代的潮流、清新、气息和氛围。”③职业批评“采用的是一种以搜集材料为开始,以考证渊源及版本为基础,通过社会、政治、哲学、伦理乃至作者的生平诸因素来研究作家和作品的批评方法。这是一种实证的研究,其自然的倾向是条理化、系统化和科学化”④。而大师批评是“一种热情的、甘苦自知的、富于形象的、流露着天性的批评。”⑤
    如今,蒂博代对于文学批评形态的这三种分类方法也并未过时,即当今的文学批评也主要分为这么三类,虽然其内涵已发生了程度不同的变异。然而,由于视野的局限(缺乏跨文化的眼光)和时代的原因(时代的发展演变),蒂博代尚未意识到或者说发现另一种批评形态的存在,即普泛存在于中国古代和现当代文学史上以及20世纪中后期西方大学里的“第四种批评”,亦即媒体批评、学者批评、作家批评之外的作家学者批评。“第四种批评”的主体的身份是学者,往往身处大学体制之内,以文学教学、研究为其职业,但同时也从事业余的文学创作,而当其进行文学批评之时,会聚焦文本的艺术性与审美性,并自觉、不自觉地将学术研究的学理性、系统性、严谨性、深刻性和艺术创作的感性、直观性、形象性、情感性结合起来,融于一体,并形诸笔端,最终形成规避和异于学者批评的呆板僵化、作家批评的肤浅随意的混合杂糅风格与特征。“他们同时跨越创作领域和学术领域,既是学者也是作家,他们的批评既不同于学者所作的文学批评,也不同于作家所作的文学批评,有着自己独特的关注点和话语。这一批评的理论成果也相当丰富:从米兰·昆德拉的《小说的艺术》、《被背叛的遗嘱》、《帷幕》,到纳博科夫的《文学讲稿》、戴维·洛奇的《小说的艺术》,安贝托·艾柯的《悠游小说林》;从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周作人的《中国新文学的源流》、朱自清的《诗论》,到梁实秋的《文艺批评论》、钱钟书的《谈艺录》等都是影响深远的深入文学肌理的批评。”⑥
    本文将依凭文学批评形态的这四种分类法,对哈罗德·布鲁姆的文学批评演变轨迹与形态尤其是其“第四种批评”进行深入分析与考察,并思考与探讨其对当下中国文学批评的价值与意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