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崇高与优柔:苏东坡生命美学的内在张力(2)

http://www.newdu.com 2017-11-15 《中外文论》 何林军 参加讨论

    
    诚然,苏东坡不是一个仅安于儒者之位的官员,也不是一个一贯正统的的儒生。因为除了是一个一心为民的清廉官员、怀抱救世之志的儒生之外,他也是一个屡屡碰壁的人,一个招人怨诽嫉恨的人,一个八岁就受业于道士的人,一个经常与和尚斗机锋的人。他所受的磨难决定了在崇高之外开辟另一种生活——优柔——有了迫切性;他与释道的接近则使这种优柔生活有了实现的可能。优柔即从容舒缓,不疾不徐,安静超脱,风流潇洒。在苏东坡的生命中,当苦难、穷困、孤独、荒凉袭来之时,他常能退后一步或转过身去,“安时处顺”[17],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与清风明月相伴,与贩夫走卒为伍,自娱且娱人,这便有优柔。他在心里关上一扇大门,马上就打开另一扇大门。“此心安处是吾乡”、“事如春梦了无痕”[18],诸如此类的文字表述,是他优柔从容的内在根底。
    其优柔生活的具体形式多种多样,诸如漫游以及诗文书画的艺术活动等。东坡的漫游主要主要发生在赴任途中、为官期间或贬谪途中。无论哪种形式的漫游,内容不外乎登山临水、拜师访友、寻仙叩僧。苏东坡非常喜欢漫游,他的漫游,常常花费较长时间,有时甚至长达半年左右。这是开发和见证苏东坡灵性的重要过程,其生命存在的精彩很大一部分形之于漫游期间。据他的生平记录文字可知,宋仁宗嘉佑六年(1061年),他第一次到凤翔任职签判,十一月由京出发,十二月中旬才到达,路上盘桓近两个月。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他自请外放,任杭州通判,夏末秋初出京,至十一月底方至杭州,路上所花时间近半年。熙宁十年由密州转任徐州,途中辗转四个月左右。宋哲宗元丰八年(1085年),由常州赴登州任,途中花费近四月。[19]他的漫游大体又分为两种:宦游和苦游。当他想从朝廷的是非圈中急流勇退,抽身而出,置身事外,便自请外放为地方官。外放之途便是他优哉游哉的宦游。贬谪途中的漫游便是一种“苦游”,因为漫游者身份不同,待遇不同,心绪因而也可能不同。但“苦”而能“游”,更见其优柔从容的生活姿态。譬如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苏东坡由惠州远谪儋州,家人哭送于海边,但途中他和幼子苏过走走停停,一路游览,花了三个多月的时间。诗文书画的艺术创作活动,亦是他优柔生活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他优柔生活的记录。如他自己说:“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20];“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21]笔者以为,这对于他的优柔生活起到了净化、促进的积极功能。因为艺术的生活其本质是一种省思。古人作诗书画,是时时对过往将来之清理谋划,对心境言行之整顿反思。尤其第一流如东坡者,借这清理谋划与整顿反思,必使心为之更空,眼因之更高,生存之质量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但是,苏东坡的优柔里面依然有一种崇高的精神暗藏着,因为苦难很大,常人不能应对而他可以应对,而且在旁观者看来,应对得很艺术很圆融。这样一种超拔的气度不是很类似于崇高吗?这是问题的一方面。另一方面,崇高和优柔毕竟又是有所区别的。从生存的角度而言,如果说崇高主要是一道生活的加法题,优柔则主要是一道生活的减法题。作为崇高者,苏东坡不断将朝廷安危作为责任担在肩上,将民众苦难视为义务常挂心头。书写策论、抵抗洪水、征讨盗匪、疏浚湖泊、收容病者,等等,都是其崇高风格的证明。作为优柔者,苏东坡则在不可强行时适当退后,灾难降临时权当天命。事已至此,则谋划事已至此的做法,绝不让悲痛与颓唐腐蚀自己太久。他从释道两家汲取生活的智慧[22],不怨不怒,不贪不执,忙里偷闲,急流勇退,将“退”的艺术运用得出神入化。他主动申请从朝堂退往地方,从官场退往乡野,从社会退往自然,最后从世内退往世外,从有人处退往无人处。他经历过何种心理的苦痛,我们已不可详知了,但他最后展现出来的潇洒的风姿,迷倒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后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