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小说品读 >

杜文娟《红雪莲》:在逃离和奔赴之间(2)

http://www.newdu.com 2017-11-15 文艺报 赵宪臣 参加讨论

    奔赴则在小说中指向了两个人物,南宫羽和柳巴松,两人虽然奔赴方式相同,都是援藏,但动机和初衷并不相同。南宫羽是在经历了感情的无着无落后,心理负担过于沉重,她的援藏实为换个地方选择另一种活法,是为自己疗伤之举。柳巴松的援藏最初就是为了破解自己的身世之谜,也是为破解父亲柳渡江给他留下的那些难解之谜,因而在柳巴松的奔赴中还有寻找。在小说中这两个人物的进藏目的都获得了圆满达成,南宫羽的西藏经历,以及参加电力联网工程的感同身受,终于让她抛却了心理重负,重获新生。她与藏北红雪莲的奇遇和不解之缘,以及与早期援藏者的接触也让她深深融入到藏区生活之中,这是一个曾有一颗不安定的心却终于安定下来的女人,她的援藏突显出西藏有洗礼灵魂的魔力。对柳巴松来说,援藏及对父亲柳渡江当年生活轨迹的寻找,让一个曾经的顽劣少年抵达受拥戴的援藏医生的转变,有着一个人成长的鲜明印痕。关于寻找的言说在小说中并不是单一的书写,作者还在冀苗苗一家对先人的寻找中加大了力度,把追寻前人的举动,作为一种奔赴西藏的正当理由保存下来。秦姨这位令人尊重的老者,也在寻找与奔赴中完成了从人到菩萨的蜕变。无论是柳巴松的寻找还是冀苗苗一家的寻找,都在寻找中升华了对西藏的认知。读《红雪莲》很容易读出人物灵魂救赎的意味,这种灵魂的救赎来自对苍茫雪山的敬畏,来自对藏地神性的膜拜,来自对自然风光的追慕。
    从杜文娟有关西藏题材的作品来看,她是一位一直“在路上”的作家,写路上的见闻,沿途的风光是她的长项,在长篇小说《红雪莲》中,这一长项也得到了尽情发挥,以至她的小说留给读者印象最深的就是“在路上”的书写。柳渡江的进藏及逃离是在路上,南宫羽等人的奔赴也是在路上,正是有了这些人物在路上,于是读者得以见识了西藏的地理风貌、自然生态、风霜雨雪、花草树木以及突发的灾害;见识了藏北的荒寒冷硬,藏东南林芝的美丽迷人,多姿多彩,就是把《红雪莲》称为是自然生态小说也不为过。从杜文娟的小说中可以直观到,作家只有写自己熟知和亲历过的场景时,才会得心应手,这部长篇小说可以说是她多次行走西藏的回报。作家笔触的鲜活生动,也依凭于行走时的细致观察和精心体悟。杜文娟在西藏的行走,走出一部《红雪莲》,行走的意义由此突显。
    这部长篇小说略感不足之处就是在对柳渡江这个人物心理把握上还没做到深入探悉,在前半部对这个人物心理涉笔较多,到了后半部作家显然对这个人物力有不逮,本来更应该在心理层面有所发挥,却没发挥出来。前半部的人物心理只是揭示了为什么要逃离,而在人物逃离之后,那种被压抑的心理本来更为活跃,杜文娟却选择了极少涉及甚至规避,让这个人物靠别人的转述存活,自己没有完全地活起来,这就是后半部读起来总感到有缺憾的缘由。这可能与作家对这个人物不是太熟知有关,所以写起来只能尽力而已。相反,南宫羽这个人物身上因为有作家自己的影子,属于知根知底,在心理把握上就十分充分,显示出人物血肉的丰满。作家只有熟知人物了解人物,才能写好写活人物,这一点在《红雪莲》中得到了再次印证。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