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的文学“乌托邦” 在巴黎,恐怕每一位文学爱好者都绕不开莎士比亚书店。 从外面看,书店门面并不大。招牌中央摆放着一幅莎士比亚肖像画。一扇门的门框上,写着这样一行字:“不要对陌生人冷漠,他们也许是伪装的天使。”这种待人的善意与慷慨,让书店成为不少文人作家栖居创作的庇护所。 书店建筑原址是一处始建于17世纪的修道院。1951年创办书店的乔治·怀特曼曾说:“中世纪时,每个修道院都有一个掌灯者,专门负责夜幕降临时点灯。我就是这里的点灯人,扮演一个不起眼的角色。”他说,自己创建这所书店,就像写小说的人,把每个房间都当做一个章节来构建。“我希望人们推开书店的门,就像翻开一本书一样,这本书把他们引向一个想象中的奇妙世界”。 书店最初名为“密斯托拉”,1964年莎士比亚诞辰400周年时更名为“莎士比亚书店”——不只寄托了乔治对在巴黎首创莎士比亚书店的书商雪维儿·毕奇的敬意,更是延续了老牌同名书店温暖好客、支持无名作家的精神。 上世纪20年代,毕奇的莎士比亚书店不仅是供人借阅、购买图书的地方,而且出于支持作家文人的初衷,为他们提供创作的港湾——海明威、乔伊斯、斯泰因、菲茨杰拉德等知名作家旅居巴黎时,都曾在这家书店栖居过。但不幸的是,毕奇因为在二战期间拒绝向德国军官提供詹姆斯·乔伊斯作品《芬尼根的守灵夜》最后一份副本而被捕,身心受到打击的她最终选择了彻底关闭莎士比亚书店。 时光流转,毕奇和乔治都已经离世,现存的莎士比亚书店却依然是文人墨客的避风港。书店二层的沙发、座椅、行军床、打字机见证着几十年来在此停留的不知名作家。书店为他们提供食物和临时床铺,让他们在此度过一晚上、一星期甚至数月。据粗略估计,这家书店前后收留过约3万名需要帮助的作家。在这里住下只要做三件事:每天读一本书、给书店帮忙几小时、留下一页纸自传。如今,这些数以万计的自传已成为几代作家、旅行家与梦想家故事的珍贵档案。 现在,莎士比亚书店拥有近5万本新书和2.5万本二手图书,每天接待顾客超过400人次。在实体书店纷纷迫于压力关门的时代,反而焕发出历久弥新的光彩。 据书店目前的主人西尔维娅·怀特曼介绍,在租金飞涨的时代,作为业主不用交租金无疑为书店省下一笔可观的开支。此外,书店管理团队的经营方式也十分重要。除了每周至少组织一场读诗会或阅读交流会,莎士比亚书店也会评选自己的图书奖,吸引了世界各地未发表的中篇小说作家参与竞选。为了跟上互联网的大潮,书店也有专门的团队运营官方网站,读者即使不亲临书店也能在网上完成购买。当然,真正支撑这家传奇书店受欢迎至今的最重要原因,恐怕还是书店本身作为一种符号,所象征的对于不知名作家开放而友好的人文关怀。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