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批评与创作当相互砥砺

http://www.newdu.com 2017-11-13 人民日报 韩传喜 参加讨论


    批评与创作相互砥砺的传统,一度是文学活动的重要促进力量。重拾这一传统,需要双方保持对文学的虔诚之心,保持对彼此的“同情之理解”,保持“距离式观照”
    文学批评与文学创作是文学活动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相互促进,有利于文学的发展,也有利于批评家和作家共同成长。好的文学批评,不仅体现为对创作的肯定和激励,也体现为对创作的警醒与引导,还体现为批评家和作家之间就创作技巧的深入探讨,以及精神的对接和心灵的碰撞。在此良性互动之中,更多更好的文学作品和评论被创作出来。
    这种批评与创作相互砥砺的传统,一度是文学活动的重要促进力量,文学史上不乏批评家与作家共同成长的典型案例。19世纪俄国的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和杜勃罗留波夫与果戈理之间的砥砺前行,便是名满世界的文坛佳话,他们共同成就了一个时代的伟大文学。中国的文学理论家茅盾和作家姚雪垠之间的相互促进,同样也广为传颂。他们皆以突出的专业成就,印证着批评与创作良性互动之于文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这种优良的传统面临着失落之虞。虽然当代文坛作家作品较为丰富,批评家队伍也是空前庞大,相关作家作品研讨会更是轰轰烈烈,但整体观之,批评与创作的互动仍然让人不甚满意。一方面,批评时常流于自说自话,难以对创作产生指导作用,亦不能对读者阅读进行有效引导,因此,无论在作家那里还是在读者那里,批评很多时候都被视为可有可无的附属物,失去其应有的权威性和独特价值。另一方面,作家很多时候并不关注文学批评,或只是在有特殊需要时才去看评论文章,这样也很难从批评中有所借鉴或引发思考。如是观之,批评和创作实为两张皮,难以实现真正的贴合,批评家和作家共同成长更难以达成。
    究其原因,社会环境、文学体制、评价机制,各种因素纵横交织、错综复杂。其中最为直接的因素,是外在的文学生态对批评家和作家文化心态的影响。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各种物质利益诱惑巨大,很大程度上导致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的浮躁心态。无论是批评家还是作家,很多人都急切地渴望能够迅速获得所谓的成功,如读者的广泛认可、名利的最大收益等。如此一来,批评活动很多时候就缺少了批评家与作家沉潜之后的冷静、深入与真诚,而变成千篇一律、千面一孔的表扬与颂赞,真正意义上的相互砥砺少而又少。
    重拾批评与创作相互砥砺的传统,需要批评家和作家身体力行,并持之以恒地共同努力。具体言之,首先,需要保持对文学的虔诚之心。无论是批评还是创作,他们的对象都是文学,都是基于文学的基本规律所进行的创造性活动,批评家和作家都应葆有专业精神对待这种文学活动,切不可将其作为获取名利的工具。这就要求批评家和作家尽可能排除外在的各种利益诱惑,本着为时代文学负责的态度从事文学活动。
    其次,需要保持“同情之理解”。作家与批评家的互促共生关系,要建立在最基本的相互尊重的基础之上。批评的目的,不是一味地吹捧,也不是刻薄地挑剔,而是基于对作家作品本身以及时代文学思潮客观公允的评价和定位。文学批评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一个作家及其作品在文学史上的位置,因此,批评家在从事批评活动时应格外慎重,对作家作品给予足够尊重,切不可不负责任地任意评点。对于作家而言,批评家以其专业理论视野观照文学作品,会有其独到之处,他们常能发现作家未能达到的重要视角与表现深度,促动作家挖掘自身创作的更多可能性。作家对批评家的尊重、对批评理论的吸纳与运用,会有利于文学创作的提升与拓展。
    再次,需要保持“距离式关照”。作家与批评家虽是共生互动关系,但需保持各自独立性。批评家和作家都是创作的主体,只有保持主体的独立性,才能保证创作的独立价值。批评家和作家,在生活中可以是朋友,相互了解与熟悉固然有利于对作品的理解与把握、有利于对批评的认知与吸纳,但面对文学时,拉开适当距离,才能保证审美评价与研究的客观性、科学性与准确性。评论家和作家,在生活中无论何种关系,只要保持创作主体的独立性,不管是面对名家还是新人,才能既不畏权威亦不薄今人,既不亦步亦趋亦不恶意贬损,本着真诚友善的态度,依据文学审美的规律,做出自己的独特发现,如是方能进行积极的良性互动,促进共同成长。
    此外,需要保持“超越性情怀”。批评家在主体人格上要与作家保持平等性,不仰视不俯视,以确保文学批评的公正客观性,但在批评具体的作家及其文学作品时,更要持有一种超越性的情怀,以更加高远的文学视界,对作家的创作进行全面的解读,进而为一个时代的文学创作拓开更加宏阔的境界和格局。从作家角度而言,对批评家的批评意见,同样需具备一种超越性的情怀,不仅能够发现其中可以借鉴的真知灼见,而且善于在其上触类旁通,生发出更多的创作灵感,从而创作出无愧于一个时代的文学杰作——如此,批评与创作间的这一优良传统才可重拾,批评家和作家的相互砥砺共同成长才可真正实现。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