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向熹:《诗经》注音杂说

http://www.newdu.com 2017-11-13 爱思想 向熹 参加讨论

    从语音上研究《诗经》有两个方面。一是《诗经》的用韵,一是《诗经》的注音。本文讨论的是后一个问题。
      一、《诗经》的最早注音
    由于语言和文字的变化,社会风习的更革,汉代人阅读先秦典籍开始产生困难,于是释义和注音的作品应运而生。
    《诗经》的系统释义始于《毛传》,而最先为《诗经》作音的学者是郑玄,他的《毛诗音》是历史上第一部为《诗经》注音的专书。这部书早已亡佚,它是怎样为《诗经》作音的呢?
    郑玄懂得古音。如《诗•东山》“烝在栗薪”笺:“古者声栗、烈同也。”《常棣》“烝也无戎”笺:“古声填、真、尘同。”他首先提出“声类”、“音类”两个音韵学术语:“就其原文字之声类,考训诂,捃秘遗。”(注:贾公彦《序周礼兴废》引郑玄《周礼序》,见《周礼注疏》卷首。)“其始书之也,仓卒无其字,或以音类比方假借为之,趣于近之而已。”(注: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引。)依张舜徽先生的解释:“大抵发声部位相同的,叫做‘声类’,收声部位相同或相近的字,叫做‘音类’。凡是‘声类’‘音类’相同或相近的字,其义必相同或相似。”(注:张舜徽《郑学丛著》34页。)但郑玄注笺中常用譬况之法注音,而不用反切。如《诗•邶风》“其虚其邪”笺:“邪,读如徐。”《大叔于田》“叔善射忌”笺:“忌,读如‘彼己之子’之己。”《出其东门》“出其闉闍”笺:“闍,读当如‘彼都人士’之都。”《斯干》“似续妣祖”笺:“似,读如巳午之巳。”《崧高》“往近王舅”笺:“近,声如‘彼记之子’之记。”计郑玄所用譬况之法,“A读如B”107次,其中改字 34次,释义16次,注音或注音兼释义57次。 用“A读为B”或“A当为B”,则绝大多数是改字。如《周礼•地官•司市》“思次以令市”注:“玄谓思当为司字,声之误也。”《诗•豳风•七月》“田峻至喜”笺:“喜读为饎,饎,酒食也。”现存郑氏所有注笺中没有用反切注音的,其所著《毛诗音》当亦不会例外。陆德明( 约公元550—630)《经典释文》往往指明某字“毛某某反”,“郑某某反”。 如《巧言》“僭始竟涵”《释文》:“僭,毛侧荫反,郑子念反。”《思齐》“百两御之”《释文》:“御,毛牙嫁反,迎也;郑鱼御反,治也。”《武》“耆定尔功”《释文》:“耆,毛音指,致也;郑巨移反,老也。”这类毛、郑异义共计100余事, 其反切乃是陆德明用反切标注毛、郑所应读之音,并非直接引自《传》《笺》。《释文》又有“《说文》某某反”的话,如《民劳》“汔可小康”《释文》“汔,许一反,《说文》巨乞反。”此亦陆氏所用六朝反切,不是《说文》原有的。许慎时代还没有反切注音。
      二、《经典释文》与《诗经》注音
    陆德明《经典释文》30卷,成书于陈后主至德(公元583—586)年间,比陆法言的《切韵》(公元601)略早,其中5—7 卷为《毛诗音义》。《释文》以注音为主,兼及释义和校刊,集六朝音注之大成,对于现代《诗经》的注音极有参考价值。
    1、《释文》保存了大量六朝音切材料。《释文》广收旧音, 述而不作。他说:“若经典常用,会理合时,即便遵承,标之于首。其音堪互用,义可并行,或字有多音,众家别读,苟有所取,靡不毕书。其‘或音’‘又音’者,盖出于浅近,示传闻见。”又说:“若两本俱用,二理兼通,今并出之,以明同异。其泾渭相乱,朱紫可分,亦悉书之,随加刊正。复有他经别本,词反义乖,而又存之者,示博异文耳。”(注:引自《经典释文序录》。)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统计,《释文》“所采汉魏六朝音切凡二百三十馀家。”《毛诗音义》也引用了樊光、王肃、孙炎、李登、韦昭、孙毓、吕忱、郭璞、刘昌宗、葛洪、徐邈、崔灵恩、何胤、阮孝绪、顾野王、沈重等数十家音切。(注:其中徐邈、沈重两家引用最多。)其原书大都已经亡佚,音切材料却赖《释文》保存下来,弥足珍贵。如:
    《桑柔》“忧心殷殷”《释文》:“殷殷,於巾反,樊光於谨反。”樊氏东汉京兆(今陕西咸阳市东)人,曾作《尔雅注》,已亡。《毛诗音义》引樊光反切仅此一例,不知是否樊书原文。
    《鹊巢》“百两御之”《释文》:“御,王肃鱼据反,侍也。”《小旻》“国虽靡膴”《释文》:“膴,王火吴反,大也。”《泮水》“狄彼东南”《释文》:“狄,王他历反,远也。”王指王肃(公元195—256),三国魏东海兰陵(今山东苍山县西南)人,著有《毛诗音》,已亡佚。
    《白华》“卬烘于煁《释文》:“烘,火东反,燎也。孙炎音恭。”《卷阿》“尔土宇昄章”《释文》:“昄,徐符版反,大也。孙炎郭璞方满反。”孙炎,三国魏安乐(今山东博兴县东北)人,著有《毛诗注》、《尔雅音义》等书,均已亡佚。
    《雄雉》“不忮不求”《释文》:“忮,之歧反,害也。韦昭音洎。”《泮水》“薄采其茆”《释文》:“茆,音卯,韦昭萌藻反,凫葵也。”韦昭(公元204—273)三国吴云阳(今江苏丹县)人,著有《毛诗杂答问》、《汉书音义》等书,均亡,另有《国语注》,行于世。
    《有瞽》“箫管备举”郑笺“箫,编小竹管如今卖饧者所吹也”《释文》:“编,薄殄反,又必绵反。《字林》《声类》《韵集》并布千反。”《声类》10卷,魏李登撰,《韵集》6卷(一说5卷),西晋吕静撰,均亡佚。
    《椒聊》“硕大无朋”传“朋,比也”《释文》:“比,王肃、孙毓申毛必履反,谓无比例也。”《韩奕》“燕师所完”《释文》:“燕,於见反。王肃孙毓并乌贤反,云,北燕国。”孙毓,晋北海平昌(今山东诸城西北)人,有《毛诗异同评》10卷、《礼记音》1卷等, 均已亡佚。王肃已见前。
    《氓》“隰则有泮”《毛传》:“泮,坡也”《释文》:“坡,本亦作陂,北皮反。吕忱北髲反。”吕忱,西晋任城(今山东济宁市东南)人,撰《字林》7卷,补《说文解字》之所遗漏,颇为当世所重。 书已亡佚。
    《燕燕》“燕燕于飞”《毛传》“燕燕,鳦也”《释文》:“鳦,音乙,本又作乙,郭乌拔反。”《生民》“维秬维秠”《释文》:“秠,孚鄙反,亦黑黍也。郭芳妇反。”郭指郭璞(公元276—324),晋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县)人,有《尔雅注》、《尔雅音义》等多种著作。《尔雅音义》已亡佚。
    《采蘩》“于以采蘩”《郑笺》“主妇髲鬄”(注:《正义》本作“主妇髲髢”。)《释文》:“鬄,本亦作髢,徒帝反,刘昌宗吐帝反。”《采蘋》“维锜及釜”《郑笺》“是铏羹之髦”《释文》:“羹音庚,是刘昌宗音。”刘昌宗,晋人,生卒年不详,著有《周礼音》1卷、《 仪礼音》1卷、《礼记音》5卷,均已亡佚。
    《伐木》“骊酒有藇”《释文》:“骊,葛洪所寄反。”葛洪(公元281—341)晋句容(今江苏句容县)人,著有《抱朴子》等书。
    《卷耳》“我马虺隤”《释文》:“虺,呼回反,徐呼怀反。隤,徒回反,徐徒瑰反。虺隤,病也。 ”《定之方中》“騋牝三千”《释文》:“牝,频忍反,徐扶死反。”《丰年》“亦有高廪”《释文》:“廪,徐力锦反,又力荏反,仓也。”徐指徐邈(公元?—397),东晋学者,东莞姑幕(今山东诸城)人, 著《毛诗音义》二卷,大量为《释文》所引用。
    《考槃》“永矢弗过”《释文》:“过,古禾反,崔古卧反。”《羔羊》“委蛇委蛇”《传》“委蛇,行可从迹也”《释文》:“行,下孟反,崔如字。”崔指崔灵恩,南朝梁清河东武城(今山东博淄市西南)人,仕魏,著有《毛诗集注》24卷,已亡佚。
    《北门》“室人交遍摧我”《毛传》“摧,沮也”《释文》:“沮,在吕反,何音阻。”《鸡鸣》“东方明矣”《传》“东方明则夫人?{笄而朝”《释文》:“纚,色蟹反,何霜绮反。”何指何胤(公元446—531),南朝梁庐江灊(今安徽霍山县东北)人,著有《毛诗总集》、《毛诗隐义》等书,均已亡佚。
    《駉》“有驈有皇”《释文》:“驈,户橘反,阮孝绪于密反,顾野王馀橘反。”阮孝绪(公元479—536)南朝梁陈留尉氏(今河南尉氏县)人,著有《七录》、《文字集略》等书,均已亡佚。顾野王(公元519—583)南朝梁齐间吴郡(今江苏吴县)人,撰《玉篇》30卷,收字16917个,每字注有反切。原书已残,宋有简本。
    《毛诗音义》中还有不少未注明出处的“一音”、“又音”、“或音”、“旧音”。如:
    《谷风》“匍匐救之”《释文》:“匍,蒲北反,一音服。”
    《新台》“燕婉之求”《释文》:“燕,於典反,又於见反,安也。”
    《二子乘舟》“汎汎其景”《释文》:“景,如字,或音影。”
    《雨无正》“莫肯朝夕”《释文》:“朝,直遥反,旧张遥反。”
    这些“一音”、“又音”、“或音”、“旧音”,陆氏或据韵书,或据当时实际读音,都有所本,不过没有注明罢了。
    2、《释文》为《诗经》注音提供了有用参证。 《释文》注音可分单音字和多音字两大类。单音字只有一个音。有的只用一个反切。如:“涧”(5见)古晏反,“藟”(7见)力轨反,“遏”(7 见)於葛反,“苍”(13见)采朗反。有的不只一个反切,但切出的音相同,如“汎”(8见)有敷剑、芳剑两反,“昊”(28 见)有胡老、户老两反,反切上字不只一个;“觏”(14见)有古豆、古候两反,“茨”(6见)有徐资、徐咨、徐私三反,反切下字不只一个。 常用字读音为大家所耳熟,《释文》通常注为“如字”,不注反切。如《猗嗟》“四矢反兮”《释文》:“反,如字,复也。”《宾之初筵》“威仪反反”《释文》:“反反,如字,失威仪也。”《氓》“体无咎言”《释文》:“体,如字,卦兆之体也。”有的字简单易认,《释文》也注音,是为了区别于某一形体相近的字。如《硕鼠》“适彼乐土”《释文》:“土,如字,他古反。”说明不是“士”字。《七月》“曰杀羔羊”《释文》:“曰,音越,或人实反,非也。”说明不是“日”字。《巧言》“乱庶遄已”《释文》:“已,音以。”说明不是“己”字。多音字多个不同的读音,大都有辨义作用,《释文》依义注音,有助于读者正确确定字的音读。
    (1)四声别义。汉字不同声调往往表示不同的意义。 《释文》大多数只注明读破音,本音不注音,或注为“如字”。如:
    膏音gāo,平声。油脂。《伯兮》“岂无膏沐”《释文》不注音。读破为去声,音gào。《黍苗》“阴雨膏之”《释文》:“膏,古报反。”
    衣音yī,平声。衣服。《丰》“衣锦褧衣”《 释文》:“褧衣,下如字。”读破为去声,音yì。 穿(衣服)。《斯干》“载衣之裳”《释文》:“衣,於既反。”
    食音shí,入声。《广韵》乘力切。吃。《丘中有麻》“将其来食”《释文》:“食,如字。”读破为去声,音sì。给……吃。 《七月》“食我农夫”《释文》:“食,音嗣。”《集韵》祥吏切。
    劳音láo,平声。《广韵》鲁刀切。劳苦,辛劳。《民劳》“民亦劳止”《释文》:“劳,如字。”读破为去声,音lào。慰劳。《黍苗》“召伯劳之”《旱麓》“神所劳矣”《释文》并云:“劳,力报反。”
    长音cháng,平声。《广韵》直良切。空间或时间距离大。《长发》“长发其祥”《释文》:“长,如字,久也。”读破为上声,音zhǎng。排行为第一的。《大明》“长子维行”《释文》:“长,张丈反。”
    远音yuǎn,上声。《广韵》云阮切。距离长。 《竹竿》“远莫致之”《释文》:“远,
        
    如字。”读破为去声,旧音yuàn。远离; 疏远。《泉水》“远父母兄弟”《释文》:“远,于万反。”《载驰》“我思不远”《释文》:“远,于万反。”《白华》“之子之远”《释文》:“远,于愿反。”
    (2)本字与假借字。有的假借字与本字同音。如“鬯”, 本义是古代用郁金草、合黑黍酿成的供祭祀、宴饮用的香酒。《江汉》“秬鬯一卣”《释文》:“鬯,敕亮反。”假借为“韔”,是把弓装入弓袋。《大叔于田》“抑鬯弓忌”《释文》:“鬯,敕亮反。”两者都音chàng。有的假借字与本字不同音,《释文》一般不为本字注音,只为假借字注音。如:
    达音dá,《广韵》唐割切。通达。《长发》“受小国是达, 受大国是达。”《释文》不注音。假借为“羍”音tà, 指初生的小羊。《生民》“先生如达”《释文》:“达,他末反,《说文》:‘小羊也。’”
    说音shuō。《广韵》失热切。本义是解释。 《氓》:“士之耽兮,犹可说也。”《郑笺》:“说,解也。”《释文》不注音。借为“悦”,音yuè。喜悦,舒服。《草虫》“我心则说”《释文》:“说,音悦,服也。”又借为“税”,音shuì。止息。 《甘棠》“召伯所说”《释文》:“说,本或作税,始锐反。”又借为“赦”。《瞻卬》“女复说之”《释文》:“说,音税,赦也。一音他活反。”
    矜音jīn。《广韵》居陵切。怜悯;可怜。《巷伯》“矜此劳人”、《鸿雁》“爰及矜人”,《释文》不注音。假借为“鳏”(guān)。《烝民》“不侮矜寡”《释文》:“矜,古顽反。”《何草不黄》“何人不矜”《释文》:“矜,古顽反,无妻曰矜。”
    阴音yīn。《广韵》於金切。山的北面、水的南面;阴天。《公刘》“相其阴阳”,《终风》“曀曀其阴”,《释文》都未注音。借为“荫”。音yìn。庇荫。《桑柔》“既之阴女”《释文》:“阴,郑音荫,覆荫。”
    有的分别注明本字音和假借音。如:
    艾音ài。艾蒿。《采葛》“彼采艾兮”《释文》:“艾,五盖反。”假借为“刈”或“乂”,音yì。 《臣工》“奄观至艾”《释文》:“艾,音刈。”朱熹《集传》:“艾,获也。”《小旻》“或肃或艾”《释文》:“艾,音刈,治也。”
    剥音bō。剥皮。《楚茨》“或剥或烹”《释文》:“剥, 邦角反。”假借为“攴”,音pū。击打。 《七月》“八月剥枣”《释文》:“剥,普卜反,击也。”
    (3)多音多义字。《释文》有的分别注明其所有的音, 有的只注明比较不大常见的音。如:
    重有chóng、zhòng两读。《诗经》9见。 《淇奥》“倚重较兮”《释文》:“重,直龙反。”音chóng。《无将大车》“祇自重兮”《释文》:“重,直龙反,又直用反。”音chóng又音zhòng。
    丁有dīng、zhēng两读。 《云汉》“宁丁我躬”《毛传》:“丁,当也。”《广韵》当经切,常用,《释文》不作音。《伐木》“伐木丁丁”,此音zhēng,《释文》注云:“丁丁,陟耕反,伐木声也。”
    苴有jū、chá两读。《七月》“八月叔苴”《释文》:“苴, 七馀反,麻子也。”今音jū。《召旻》“如彼栖苴”《 释文》:“苴,锄加反。毛云:水中浮草也。郑,树上栖苴也。”今音chá。(注:“如彼栖苴”之“苴”,上海古籍影印宋本《释文》音“七加反”,相台本《诗经》为“七加反”,《毛诗正义》单行本为“士如反”,均误。中华书局1979年《十三经注疏》本附《释文》为“锄加反”是正确的。)
    齐有qí、zhāi、zī三音。齐国、整齐之“齐”音qí,常见,《释文》不作音或注为“如字”。《长发》“至于汤齐”《释文》:“齐,如字。”《楚茨》“既齐既稷”《释文》:“齐,王申毛如字,郑音资,一音才细反。”“齐”又有“庄敬”义,音zhāi。 《思齐》“思齐大任”《释文》:“齐,侧皆反,本亦作斋,斋,庄也。”又有“粢盛”义,音zī。《甫田》“以我齐明”《释文》:“齐,本又作齊,又作齊,同音资,注同。器实曰齐。”
    3、《释文》反切的特点。 《经典释文》的反切与《切韵》系统相比较,有同有不同。王力先生曾做过详细的研究(注:王力《〈经典释文〉反切考》,载《龙虫并雕斋文集》第三册,135—211页。),本文主要就《毛诗音义》中的情况谈谈以下几点:
    (1)轻唇、重唇音往往相混。 钱大昕谓古无轻唇音(注:见钱大听《十驾斋养新录》卷5。),《切韵》系统如此, 《释文》反切也如此。帮组声母和非组声母可以互切。如:
    《硕人》“美目盼兮”《释文》:“盼,敷苋反。”“盼”滂母,反切上字敷母。
    《采蘋》“于以采蘋”《释文》:“蘋,符申反。”“蘋”併母,反切上字奉母。
    《干旄》“素丝纰之”《释文》:“纰,符至反。”“纰”併母,反切上字奉母。
    《小旻》“不敢冯河”《释文》:“冯,符兵反。”《绵》“削屡冯冯”《释文》:“冯,扶冰反。”“冯”併母,反切上字奉母。
    《节南山》“相尔矛矣”《释文》:“矛,亡侯反。”“矛”明母,反切上字微母。
    《小宛》“螟蛉有子”《释文》:“螟,亡丁反。”“螟”明母,反切上字微母。
    《大叔于田》“叔马慢忌”《释文》:“慢,莫晏反。”《鸡鸣序》“哀公荒淫怠慢”《释文》:“慢,武谏反。”“慢”明母,反切上字,“莫”明母,“武”微母。
    《玄鸟》“宅殷土芒芒”《释文》:“芒芒,莫刚反。”《长发》“洪水芒芒”《释文》:“芒芒,音亡。”“芒”“莫”明母,“亡”微母。
    (2)舌头音、舌上音往往相混。钱大昕谓“古无舌上音”, 《切韵》系统如此,《释文》同样如此。端组声母与知组声母可以互切。如:
    《兔罝》“椓之丁丁”《释文》:“椓,陟角反。”《召旻》“昏椓靡共”《释文》:“椓,丁角反。”“椓”知母,反切上字“陟”知母,“丁”端母。
    《巧言》“乱是用长”《释文》:“长,丁丈反。”“长”知母(《广韵》知丈切),反切上字端母。
    《野有死麕》“舒而脱脱兮”《释文》:“脱,敕外反。”《君子偕老》“象之揥也”《释文》:“揥,敕帝反。”《载芟》“有嗿其饁”《释文》:“嗿,敕感反。”被切字“脱”、“揥”、“嗿”透母,反切上字“敕”彻母。
    《七月》“九月筑场圃”《释文》:“场,直羊反。”《白驹》“食我场苗”《释文》:“场,直良反。”《小宛》“率场啄粟”《释文》:“场,大良反。”被切字“场”澄母,反切上字“直”澄母,“大”定母。
    (3)从母、邪母相混。如:
    《墙有茨》“墙有茨”《释文》:“茨,徐资反。”《楚茨》“楚楚者茨”《释文》:“茨,徐咨反。”《甫田》“如茨如梁”《释文》:“茨,徐私反。”被切字“茨”从母,反切上字“徐”邪母。
    《出车》“仆夫况瘁”,《蓼莪》“生我劳瘁”,《四月》“尽瘁以仕”,《瞻卬》“邦国殄瘁”,《释文》并云:“瘁,似醉反。”《雨无正》“憯憯日瘁”《释文》:“瘁,徂醉反。”被切字“瘁”从母,反切上字“徂”从母,而“似”为邪母。
    《巧言》“乱庶遄沮”《释文》:“沮,辞吕反,止也。”《小旻》“何日斯沮”,《云汉》“则不可沮”,《释文》并云:“沮,在吕反。”被切字“沮”从母,反切上字“在”从母,而“辞”为邪母。
    《十月之交》“四方有羡”《释文》:“羡,徐箭反。”《皇矣》“无然歆羡”《释文》:“羡,钱面反。”被切字“羡”邪母,反切上字“徐”邪母,而“钱”为从母。
    《敝笱》“其鱼鲂鱮”《释文》:“鱮,才吕反。”被切字“鱮”邪母,反切上字“才”为从母。
    从、邪两母,一是塞擦音,一是擦音,《切韵》系统分别清楚。《释文》两者相混,现代老湘语(如双峰话)也有这样的特点。
    (4)清音、浊音声母有相混者。如:
    《甘棠》“勿翦勿败”《释文》:“败,必迈反。”《桑柔》“贪人败类”《释文》:“败,伯迈反。”被切字“败”为併母,浊音;反切上字“必”、“伯”均帮母,清音。
    《皇矣》“四方以无拂”《释文》:“拂,符弗反。”被切字“拂”敷母,清音;反切上字“符”奉母,浊音。
    《节南山》“天方荐瘥”《释文》:“荐,徂殿反,重也。”《云汉》“饥馑荐臻”《释文》:“荐,在见反。”被切字“荐”精母,清音;反切上字“徂”、“在”,从母,浊音。
    《无羊》“矜矜兢兢”《释文》:“兢,其冰反。”《小旻》“战战兢兢”《释文》:“兢,己冰反。”《云汉》“兢兢业业”《释文》:“兢,居陵反。”被切字“兢”见母,清音;反切上字“己”、“居”亦见母,清音;而反切上字“其”为群母,浊音。
    有的字中古本有清、浊两音,《释文》只取浊音。如:
    昄,《广韵》布绾切,帮母,清音;又扶板切,併母,浊音。《卷阿》“尔土宇昄章”《释文》:“昄,符板反。”反切上字“符”奉母,无清声一读。
    瀌,《广韵》甫交切,帮母,清音;又皮彪切,併母,浊音。《角弓》“雨雪瀌瀌”《释文》:“瀌,符交切。”反切上字“符”奉母,无清声一读。
    崔,《广韵》仓回切,清母,清音;又昨回切,从母,浊音。《卷耳》“陟彼崔嵬”,《谷风》“维山崔嵬”,《释文》并云:“崔,徂回反。”反切上字“徂”从母,无清声一读。
    (5)开口、合口音有相混者。如:
    《淇奥》“会弁如星”,《丝衣》“载弁俅俅”,《释文》并云:“弁,皮变反。”《鳲鸠》“其弁伊骐”《释文》:“弁,皮彦反。”《甫田》“突而弁兮”《释文》:“弁,皮眷反。”反切下字“变”、“彦”为开口三等字,而“眷”为合口三等字。
    《氓》“其黄而陨”,《绵》“亦不陨厥问”(注:《释文》作“殒”。),《释文》并云:“陨,韵谨反。”《七月》“十月陨蘀”,《小弁》“如临于谷”《毛传》“恐陨也”,《释文》并云:“陨,于敏反。”《小弁》“涕既陨之”《释文》:“陨,音蕴。”“蕴”,《广韵》於问切,为合口三等字,而切下字“谨”、“敏”为开口三等字。
    《考槃》“考槃在涧”《释文》:“槃,薄寒反。”被切字“槃”《广韵》薄官切,在桓韵,合口字。反切下字“寒”为开口字。
    《君子于役》“曷至哉”《释文》:“曷,寒末反。”《四月》“曷云能谷”《释文》:“曷,旧何葛反。”被切字“曷”,反切下字“葛”并开口字,而反切下字“末”是合口字。
    上述语音特点并不说明《释文》用的是江南方言。陆氏说:“方言差别,固自不同,河北江南,最为钜异。或失在浮清,或滞于沈浊。今之去取,悉祛兹弊。”(注:《经典释文序录》。)可见他是反对用方言注音的。考南北朝时期汉族共同语分化成为洛阳与金陵两个中心。《颜氏家训•音辞篇》:“自兹厥后,音韵锋出,各有土风,递相非笑,指马之谕,未知孰是。共以帝王都邑,参照方俗,考核古今,榷而量之,惟金陵与洛下耳。”金陵官话与以洛阳为中心的北方话有着某种继承关系,而“南染吴越,北杂夷虏”,各有特点。陈寅恪先生说:“东汉伊始,以迄于西晋,文化政治中心均在洛阳,则洛阳及其近旁之旧音,即颜氏所视为雅正明晰之古音,固可推见也。至金陵士族与洛下士庶所操之语言,
        
    虽同属古昔洛阳之音系,而以洛阳旧音为金陵士族所保存沿用,自东晋历宋、齐至颜黄门时,已达二百数十年之久,则沾染吴音,自所难免也。”(注:陈寅恪《从史实论〈切韵〉》,1949,《岭南学报》9卷2期1—18页。)陆法言的《切韵》是以五、 六世纪洛阳一带的语音为基础,同时兼顾“古今方国”之音。(注:参看拙著《简明汉语史》上册15—16页。)陆德明《经典释文》所依据的则当是以金陵官话为基础的汉族共同语,自然也参考六朝韵书和江南方言,并不单一。例如《小弁》“萑苇淠淠”《释文》:“淠,徐孚计反,又匹计反。”《域朴》“淠彼轻舟”《释文》:“淠,匹世反,沈孚计反。”同一字而所用反切各异,可见《释文》注音有它的复杂性。
      三、现代《诗经》的注音
    现代《诗经》的注音,有用直音或兼用直音和反切的,如陈子展的《诗经直解》只用直音,江荫香的《诗经译注》直音和反切并用;有用注音符号注音的,如台湾所出诸家注本;有用拼音字母注音的,如程俊英的《诗经注析》,袁枚的《诗经译注》。就国内情况看,以拼音字母为古籍难字注音是一个主要方向。
    为《诗经》注音,首先要求准确。为此,以下几个原则值得注意。
    首先,今音原于反切,但不必泥于反切。古今音异者,古音归古音,今音归今音,约定俗成,以今音为准。反切所切出的音大部分与今音同,也有不一致的。如“罴”彼为切(据《广韵》,下同),帮母,今音pí;“姝”昌朱切,昌母,今音shū;“砠、雎”七余切, 清母,今音jū;“浚、濬”私润切,心母,今音jùn; “柯”古俄切,见母,今音kē;“偕”古皆切,见母,今音xié; “褧”口迥切,溪母,今音jiǒng;“汔、迄”许讫切,晓母,今音qì;“况”许访切,晓母,今音kuàng;“槛”胡淹切,匣母,今音jiàn。以上古今声母不同。“聘”匹正切,劲韵,今音pìn; “馨”呼刑切,青韵,今音xīn;“祯、桢”陟盈切,清韵,今音zhēn。 以上古今韵母不同,后鼻音韵尾-ng变为前鼻音韵尾-n。 “娈”力兖切,上声,今音luán;“暇”胡驾切,去声,今音xiá; “鳟”才本切,上声,又徂闷切,去声,今音只读zūn。《七月》“蜎蜎者蠋”《释文》:“蠋,音蜀,桑虫也。”《说文•虫部》引《诗》作“蜀”。朱熹《诗集传》“蠋”音“蜀”。据此,有的学者认为此诗之“蠋”当音shú,不音zhú。但《广韵》“蠋”为之欲切,不作市入切。《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蠋”字只音zhú,不音shú。音和字都已分化。依照古今音异,约定俗成的原则,《东山》此字似不必改音shú。有的字,现代口语中已不存在,就只能依反切注音。如《殷武》:“冞入其阻。”《毛传》:“冞,深也。”段玉裁《毛诗小笺》:“冞,古深浅字如此。”但《郑笺》:“冞,冒也。”《释文》:“冞,武移切。”当音mí,不音shēn。
    其次,多音多义字,当依义定音,对号入座,避免张冠李戴。这类字可参照《释文》注音。如“颁”,《广韵》符分切(fén)、又布还切(bān)。《鱼藻》:“有颁其首,”《释文》:“颁,符云反,大首貌。”当音fén。《说文•页部》:“颁,大头也。”大徐音布还切,段玉裁改为符分切,很正确。“儿”,《广韵》汝移切(ér), 又五稽切(ní)。《閟宫》:“黄发儿齿,”《释文》:“儿, 五兮切,齿落更生细齿者也。”当音ní。 “佻”, 《 广韵》吐雕切(tiāo),又徒聊切(tiáo)。《大东》:“佻佻公子”,《释文》:“佻,徒雕反,独行貌。”当音tiáo。“祇”,《 广韵》巨支切(qí),又章移切(zhī)。《何人斯》:“俾我祇也。”《毛传》:“祇,病也。”《 释文》祈豉反,当音qí。《无将大车》:“祇自尘兮,”《释文》:“祇,音支,适也。”当音zhī。有的字中古有两个反切,可参照《释文》取音。如《宾之初筵》:“威仪反反。”《释文》:“反反,如字,毛难也,郑顺习之貌。”《诗经词典》音fǎn。《汉语大字典》则据《集韵》方愿切音fàn。《兔罝》:“公侯干城,”《郑笺》:“干也、城也,皆以御难也。”《释文》:“干,如字。”《诗经词典》音gān。《大字典》则据《集韵》居案切音gàn。《采菽》:“邪幅在下,”《释文》:“幅,音福,偪也,如今之行縢。”据此《诗经词典》音fú,《大字典》则依《广韵》彼侧切音bì。“忾我寤叹,”《释文》:“忾,苦爱反,叹息也。《说文》音火季反。”《广韵•代韵》:“忾,大息,苦盖切。”《未韵》:“许既切,大息也,又苦爱切。”有两音。《诗经词典》音kài,《汉语大字典》音x ì,各取其一。《宾之初筵》:“屡舞傞傞,”《释文》:“傞,素多反,舞不止也。一音仓柯反。”《广韵•歌韵》:“傞,七何切,舞不止貌,又素何切。”同韵:“傞,素何切,舞不止貌,又千何切。”有两音。《诗经词典》音cuō,《大词典》音suō。亦各取其一。《正月》:“褒姒烕之,”《释文》:“烕,呼悦反,齐人语也,本或作灭。”《广韵》许劣切。《集韵》翾劣切,又莫列切。《诗经词典》收miè、xué两音,《大字典》只音miè。《鴟梟》:“鬻子之闵斯,”《释文》:“鬻,由六反,徐居六反。”《广韵》余六切,《集韵》居六切。《诗经词典》收yù、jú两音,《大字典》只音jú。
    第三,毛郑异义,有的音亦有别,或依毛、或依郑,诸家往往不同,当慎重选择。如《关睢》:“君子好逑,”《毛传》:“宜为君子之好匹。”《郑笺》:“能为君子和好众妾之怨者。”《释文》:“好,毛如字,郑呼报反。”毛郑异音,毛音hǎo,郑音hào。按郑义迂曲,不如毛义直截。有的学者(如袁枚《诗经译注》)和电视台播音读此“好”为hào,我以为值得商榷。《渐渐之石》:“山川悠远,维其劳矣。”《郑笺》:“邦域又辽辽广阔。”《正义》引王肃:“长远之山川,维其劳苦也。”《释文》:“劳如字,孙毓云:郑音辽。”毛郑异音。《诗经词典》依毛义音láo,《大字典》依郑义音liáo。 《衡门》:“泌之洋洋,可以乐饥。”《毛传》:“可以乐道忘饥。”《郑笺》:“饥者见之,可饮以疗饥。”《释文》:“毛音洛,郑力召反。”毛郑异音。《诗经词典》依毛义音lè,《大字典》依郑音liáo。《绵》:“陶复陶穴。”《毛传》:“陶其土而复之,陶其土而穴之。”《郑笺》:“凿地为穴,皆如陶然。”郑读“陶”为“窑”。《释文》:“陶,音桃。”《诗经词典》依毛义音táo,《大字典》依郑义音yáo。《四月》:“曷云能谷?”《毛传》:“曷,逮也。”《郑笺》:“曷之言何也。”《释文》:“曷,旧何葛反,一云毛安葛反。”毛郑异音。《大字典》依毛义音è,《诗经词典》依郑义音hé。
    第四,通假字大都仍注本音,如需改读,应有韵书为据。语音上,通假字与本字有三种情况:有的两字同音,不存在改读的问题。如《玄鸟》:“受命不殆。”《郑笺》:“商之先后受天命而行之,不解殆。”“殆”为“怠”之假借,《广韵》并徒亥切,音dài。《皇矣》:“貊其德音。”《毛传》:“貊,静也。”《释文》:“《左传》作‘莫’,音同。《韩诗》同。”“貊”为“莫”之假借,今都音mò。 有的通假字与本字不同音,但不必改读。如《六月》:“白旆央央。”《正义》:“言白旆者,谓绛帛。”此“白”借为“帛”,仍读bái,不必改音bó。《载驰》:“众稚且狂。”王引之《经义述闻》卷5:“众当读为终,既也。”“众”为“终”之假借,仍读zhòng,不必改音zhōng。《七月》:“黍稷重穋。”《毛传》:“后熟曰重。”《释文》:“重,直容反。先种后熟曰重,又作種,音同。《说文》云:禾边作重是重穋之字,禾边作童是种蓺之字。”此“重”字假借为“種”。《诗经词典》依《释文》音chóng。《广韵》“種”有徒红、直容两切。《大字典》、《大词典》依徒红切音tóng。今之《诗经》注释者或音chóng,或音tóng,各有所据。还有的音zhǒng, 则似乎是误解了《释文》的意思。有的借为某字,即读为某音。如“狄”本音dí, 《广韵》徒历切。《泮水》:“狄彼东南。”《郑笺》:“狄当作剔,剔,治也。”《释文》:“王,他历反。”当音tì。“弁”本音biàn,《广韵》皮变切。《小弁》:“弁彼鸒斯。”《毛传》:“弁,乐也。”《释文》:“弁,步干切。”此借为“昪”,音pán。“摧”本音cuī,《广韵》昨回切。《鸳鸯》:“摧之秣之。”《毛传》:“摧,挫也。”《郑笺》:“挫,今莝字也。”《释文》:“摧,采卧反,刍也。”此借为“莝”,音cuò。《集韵》寸卧切。“娄”本音lóu,《广韵》落侯切。本义为物体中空。(注:《说文•女部》:“娄,空也。从母中女,空之意也。”)《山有枢》:“弗曳弗娄。”《释文》:“娄,力俱反。”陈奂《传疏》:“娄者,搂之假借。”音lǘ。又《丰》:“绥万邦,娄丰年。”《释文》:“娄, 力住反,亟也。”此借为“屡”,音lǚ,并与本义异音。
    第五,“叶韵”(也叫“叶音”)的方法不科学,不能据以注音。这种方法起于六朝,《毛诗音义》中记录了十数条“协韵”的例子。如:
    《召南•采蘋》:“于以奠之,宗室牖下。”《释文》:“下,如字,协韵则音户。”
    《何彼襛矣》:“曷不肃雝,王姬之车。”《释文》:“车,协韵尺奢反。又音居。或云古读华为敷,与居为韵。”
    《邶风•柏舟》:“薄言往訴,逢彼之怒。”《释文》:“怒,协韵乃路反。”
    又《燕燕》:“之子于归,远送于南。”《释文》:“南,如字。沈云:协句宜乃林反。今谓古人韵缓,不烦改字。”
    又《日月》:“胡能有定,宁不我顾。”《释文》:“顾如字。徐音古,此亦协韵也。”
    《?{风•载驰》:“载驰载驱,归唁卫侯。”《释文》:“驰,如字,协韵音丘。”
    《小雅•南有嘉鱼》:“君子有酒,嘉宾式燕以乐。”《释文》:“乐,音洛,协句五教反。”
    《北山》:“或出入风议,或靡事不为。”《释文》:“议,如字,协韵音宜。”
    《大雅•韩奕》:“庆既令居,韩姞燕誉。”《释文》:“誉,如字,协句音馀。”
    《周颂•访落》:“维予小子,未堪家多难。”《释文》:“难,如字,协韵乃旦反。”
    《商颂•长发》:“受小共大共,为下国骏厖。”《释文》:“厖,徐云郑音武讲反,是叶拱及宠韵也。”
    宋代“叶韵”的风气很盛,朱熹《集传》中例子很多。如:
    惠而好我,携手同行。——行,叶户郎反。(《北风》)
    东方未明,颠倒衣裳。——明,叶谟郎反。(《东方未明》)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作,叶则故反。(《采薇》)
    文王在上,於昭于天。——天,叶铁因反。(《文王》)
    有客有客,亦白其马。——马,叶瞒补反。(《有客》)陆德明早已指出:“古人韵缓,不烦改字。”从明陈第开始,不少学者对“叶音”说进行了批判。但是余毒难尽,直到现在,还有采用“叶音”方法为《诗经》注音的。如:
    《匏有苦叶》:“招招舟子,人涉卬否。人涉卬否,卬须我友。”江荫香《译注》:“子,叶奖里反;否,叶蒲美反;友,叶羽轨反。”
    《吉日》:“吉日维戊,既伯既祷。田车既好,四牡孔阜。”江荫香《译注》:“戊,叶莫口反;祷,叶丁口反;好,叶许口反。”
    《芣苡》:“采采芣苡,薄言有之。”余冠英《选注》:“有(古读如以),采取。”
    《君子于役》:“日之夕矣,
        
    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余冠英《选注》:“来,古读如厘。”
    《关睢》:“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程俊英《注析》:“得(丁力反,入声)、服(扶逼反,入声)、侧(音淄,入声)。”
    《泉水》:“载脂载舝,还车言迈。遄臻于卫,不暇有害?”程俊英《注析》:“舝(胡例反,入声)、迈(音蔑)、卫(音悦)、害(胡例反,入声)。”
    这样的注音,理论上完全错误,给读者的印象恐怕也只有越来越糊涂。我认为古今音异,这些字都应按现在的音去注释,没有改读的必要。
    四、《诗经词典》的注音
    我国第一部专书词典是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词典》,附于《论语译注》之后,词典释义与译注可以互见,比较简略,也没有注音。向熹的《诗经词典》是我国第一部音义兼备的专书词典。它的注音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特点:
    1、注音范围 《诗经》里出现2826个单字,503个异文,每一个字头《诗经词典》都注音。这与只给难字注音的一般注释作品不同。而《诗经词典》只注《诗经》里出现的音,不注《诗经》里没有出现的音,这又与一般语文词典不同。例如“傍”只收bēng 音(《北山》“王事傍傍”),不收páng、bàng两音;“钱”只收jiǎn 音(《臣工》“庤乃钱鎛”),不收qián音;“镐”只收hào 音(《鱼藻》“王在在镐”),不收gǎo音;屎只收xī音(《板》“民之方殿屎”),不收shǐ音;“解”只收xiè音(《烝民“夙夜匪解”》),不收jiě音,等等。
    2、注音内容  一般《诗经》注释乃至语文词典只要注明词的现代音就可以。《诗经词典》的注音则包括汉语拼音、反切、中古音和上古音。《诗经》是我国周代诗歌总集,绝大多数有韵。古今音异,用今音读《诗经》,许多地方不合韵,而古音则十分和谐。《诗经词典》注明上古音,便于读者了解周代语言的声韵系统,以及上古每一个字所属的声母和韵部。《切韵》系统基本上反映了中古文学语言的语音系统。《诗经词典》注明《广韵》反切,并标出中古音的摄、呼、等、调、韵、声,便于读者了解这些字的中古音,并为现代注音提供历史依据。如:
    博bó 补各切(宕开一入铎帮) 铎部、帮母
    鸠jiū 居求切(流开三平尤见) 幽部、见母有的字中古有几个反切,《诗经词典》一一标出,其中有的是一字多音,有的则反映了方言的不同读音。如:
    盾 《广韵》徒损切(臻合一上混定),今普通话音dùn,与此反切合;《广韵》又食尹切(臻合三上准船),今南方话读“盾”为shǔn,与此反切合。
    核 《广韵》下革切(梗开二入麦匣),今普通话音hé, 与此反切合;《广韵》又胡骨切(臻合一入没匣),北京音谓果核为hú, 与此反切合。
    虹 《广韵》户公切(通合一平东匣),今普通话音hóng, 与此反切合;《广韵》又古巷切(江开二去绛见),今南方不少方言读“虹”为gòng,与此反切合。
    松 《集韵》思恭切(通合三平钟心),今普通话音sōng, 与此反切合;又《广韵》祥容切(通合三平钟邪),现代老湘语口语(如双峰话)读“松”为zóng,写作“枞”,与此反切合。
    可见《诗经词典》同时标出两个或几个反切,于读者不是没有用处的。
    3、歧义歧音的处理 《诗经》古今注解极多,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一般注释或语文词典可以选择一家之言,不计其余。而《诗经词典》首出己见,择要兼收诸家《诗》说,以便不同读者参考。注音上就容易与一般注释或语文词典产生歧异。如《瞻卬》:“谮始竞背。”《郑笺》:“谮,不信也。”《释文》:“谮,本又作僭,子念反。”据此《诗经词典》音为jiàn,释为“不信任”。同时举出“进谗言”、 “虚妄”两种训释,但不作音。而高亨、裴普贤、马持盈等先生则取“谗毁”义,音为zèn。《长发》:“幅陨既长。”《毛传》:“陨,均也。”音yún。《郑笺》:“陨当作圆。”音yuán。《释文》:“陨, 音圆,徐于贫反。”《诗经词典》两义两音并收。《大字典》、《大词典》诸家注释只取郑义,音yuán。《绵》:“柞域拔矣,行道兑矣。 ”《皇矣》:“柞域斯拔,松柏斯兑。”《释文》并云:“拔,蒲贝反。”据此,《大字典》、《大词典》音bèi。考“拔”、“兑”上古月部同韵,到了《切韵》时代,“拔”为黠韵字,“兑”为泰韵字,有入声、去声之分。《释文》音“拔”为蒲贝反,乃是协音。“犮声之字,如“跋、魃、 、軷、拔、胈、钹、 、茇、祓、绂、冹、帗、瞂、坺、髮”等,除“軷、祓”又有去声音外,均为入声字。陈奂《传疏》:“拔读为跋,谓剪除也。”朱熹《集传》“拔,挺拔而上。”剪除、 挺拔之“拔”今都为bá音。 故《诗经词典》不取《释文》,此“拔”字仍音bá。 总之,《诗经词典》在多音多义字的注音上与其他辞书不完全一致,主要是依据不同,见仁见智,在所难免,读者是容易看出来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