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四年拍摄的影片《南京!南京!》尚未公映,已是好评如潮。知名学人何东先生在其博客中甚至认为:「《南京!南京!》,是我从小到现在,看到的最让我震惊的一部抗日电影。」又说,「所谓的爱国,完全不是跳起来朝侵略者吐几嘴口水,真正的爱国,是要首先记住历史、正视历史、面对历史。」其实,陆川导演对采访他的记者说的「就是做一个新电影」,而有观众也认为,这部电影不是在宣传仇恨,而是要激起国民自强的心声。 殊死抵抗 不论从这部影片的导演陆川的文字中,还是已经看到这部片子的人所刊发的文章,都让我们看到,1937年,当凶残的日本侵略者攻下南京城时,中国人在被残暴杀害的同时,也曾有过殊死抵抗。影片中有一个曾是妓女的小江,她虽是纤弱的身躯,却第一个举起手加入日本征用的慰安队,为自己的姐妹和不认识的同胞换回过冬需要的衣物、食品、煤炭。即如有人说,「她曾是妓女,但她是你见过的最荡气回肠、最有种的妓女」。 陆川在接受《环球银幕》专访时对记者说:「过去,中国人在这个事件中的一些形象真的是被刻意抹杀了,因为我们真的一直在抵抗。中国人活到今天,没有一次侵略是不抵抗的,怎么到了南京,就成了不抵抗成了羔羊了呢?」陆川说他在日本兵的日记里还看到,有七八个妓女在慰安所拔出日本兵的刺刀去扎他们,而当日本人受伤跑掉,在外面吹响集合哨,然后要弄死这几个慰安妇的时候,这几个人抢一把刺刀纷纷抹了自己的脖子。还有一个日本兵写道,他们一个小队进城,刚刚走过一辆被烧毁的德国坦克,突然有一挺机枪从这辆坦克里伸出来,把小队的人打死一大半。子弹打完了那两个中国士兵也不出来,最后被日本兵浇上汽油烧死(影片中将此改编成敌人把坦克炸了)。影片中还有这样一幕:几名日本兵突然遭到枪击死亡,更多日本兵赶过来,却发现开枪的竟是南京城里未成年的中国孩子。很显然,即使没有别的,仅是上面这些画面,也足以让中国观众震撼,因为这是在原来拍摄的「南京大屠杀」中所没有见到过的。 然而,「以上事实,都被当年的日本兵心惊胆战地记在了日记里。但我们自己的历史上,这样的反抗皆是空白。」「在国人记述的南京大屠杀史料中,只有悲惨和哭诉。」 据说,影片片尾的照片与字幕,清晰地告知观众,历史中那些抵抗的生命,都不过是22岁,24岁,28岁,30岁……有人为此发问:今天与他们相仿年纪的人,如果身处他们那样的情境,会怎么做,又会怎么选择? 宽容不可乱用 这种抗争的历史我们无疑应当记住。记住抗争史,就是对那些逝去生命的尊重。即如摄影师曹郁所说:「这电影其实就是要表现一张张中国人的脸」。而何东在其博客中也说:「不是老嚷嚷要爱国主义教育吗?去看一遍《南京》,就是接受一次最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近些年来,有些国人彷佛也真的学会了「大度」学会了「宽容」,尤其只要见别人在对待日本客人方面表现出一点「民族情感」,他的心里就过不得,或是要你「把日本政府和日本人民区别开来」,或是赶忙站在民族情感的立场主持「正义」,教训那表现出一点「民族情感」的中国民间百姓也像他一样要「走出民族情感的误区」。对此,本人很不以为然。我甚至想,还真说不定是谁把自己圈在了「民族情感的误区」里哩。不然,表现出一点「民族情感」就是走进了「民族情感的误区」,那么难道说忘却家仇国恨,也就是我们有些人所主张的「以德报怨」,才算「走出民族情感的误区」啦? 这样说,当然不是要加深中日两国之间的仇恨,让「世世代代」把仇怨结下去,也更非不承认日本人民中毕竟有些人是热爱中国人民,甚至致力于与中华民族友好下去的。但我们一定要实事求是,更不要自欺欺人,甚至把中国民间百姓表现出的一点「民族情感」说成是什么「民族情感的误区」大加挞伐。这样做,不仅会伤害我们民间百姓的民族之心,同时还会让为数不少的一些日本人耻笑,笑我们在做着「亲者痛、仇者快」的事。 冷静的思索 对于日本,我们无论怎样的反感,都不能不承认人家的认真劲、人家的自强精神,这一点,我们不仅在胡适、鲁迅的文章中可以读到,就是在一百余年前的「甲午海战」的失败中也应该有所领教。 何东先生在其博文中说:「南京城曾是中国的国都。但日本鬼子当年冲进南京城时,却非常清楚地知道,城里一共有多少水井,哪些水井里的水是最好的水质。而即使到了今天,那些经常破口大骂日本人是小鬼子的,他们又对日本有多少真正的了解?」而陆川拍摄《南京!南京!》过程中有一段导演手记是这么说的:「我想给中国观众知道,在70年前我们输给了一个什么样的对手。……我们特别想表现那些被刻意隐瞒的事情,70年过去了,现在我们坐在这儿,你给我说出30万受难者里三个人的名字来,别说三个了,一个你都说不出来。……我们在科教书里所讲的,都是弱者姿态,70年后还老拽着别人说:你打过我你打过我!然后别人今儿一高兴摸摸你,就特美,可别人哪天挥手又一嘴巴,就又说:你打过我你打过我!我特别讨厌这种说法。」 可以回忆一下,汶川大地震和北京奥运之后,我们那些热情,我们所倡导的文明,现在坚持下来的又还有多少呢?时过境迁,又回到了令我们不堪的常态。所谓「落后就要挨打」,绝不仅仅是指物质层面,很大程度上还在于精神状态。 面对历史 曾在一本杂志上读到过一篇文章,题为《日本对外扩张中的人民》,我相信,凡是读过这篇文章的人都会更好地认识半个多世纪前发动侵略战争时期的日本政府和日本大多数人民,也明白那所谓要我们把日本政府和日本人民区别开来是怎样地自欺欺人。作者说:「『人民』的含义,在不同的国家和各个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容。」还说,根据有些人对「日本人民」一词的用法来看:「给人的印象似乎是日本人民一贯与政府对立、反对日本对外扩张侵略。」然而「历史似乎并不如此简单」。作者通过一个个具体事例,使我们看到「日本人民对于侵华战争的普遍关注和热情支持」。当然这篇文章主要谈的是半个多世纪前,因而有人可能会批判我不该拿「老眼光」看待这个一衣带水的「扶桑」之国甚至叫「友好邻邦」。 那么今天又如何呢?「日本大多数人民」是否就与那一次又一次参拜靖国神社的一个又一个代表日本政府的日本要人「背道而驰」呢?答案也还是让有些人「大跌眼镜」。曾经看到过中国记者在日本国的一个随机抽查,结果是日本的「大多数人民」拥护他们的政府,支持日本要人的行为,更不说那些被我们称作「日本右翼势力」的「日本人民」了。我还看到过一位名叫王恬的作者在2004年12月20日的《环球时报》上发表的一篇《终究意难平》的文章,是作者在日本靖国神社的亲历。从作者的叙述中我们知道:「靖国神社,没有一丝的反省,没有一丝的忏悔,只有对帝国往昔的『追慕』。」 几年前,那位华裔女作家张纯如自杀时,自己写过一则短文,认为她的所作所为,所表现的也不过是出于人的良知,出于人类最朴素的爱憎。然而,在这个繁华喧嚣的时代,在这个普遍享受浮躁的社会,不少人恰恰失去了最原始也最朴素然而也是最根本的东西。 2009年4月19日 载2009年4月28日香港文汇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