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文化时评 >

邓海南:通往心灵的路止步于眼球

http://www.newdu.com 2017-11-10 爱思想 邓海南 参加讨论

    张艺谋已经成了这样一个品牌:电影之于他,已经成为一种行为艺术; 每次拍电影,都把动静弄得特别大;宣传和造势,成了比拍摄更重要的元素;整个的悬念,不是在电影的情节之中,而是在影片之外,即:这一回他到底是拍了一部像《红高梁》、《秋菊打官司》那样朴实的好片子,还是像《英雄》、《满城尽带 黄金甲》那样灿烂的烂片?所以,你不去看可能是遗憾的,因为你解不开那个悬念;而你去看了可能更遗憾,因为悬念的结果可能是一部像“三枪”那样溃烂的烂片!张艺谋这些年在票房上的成就,往往不是建筑在观众从期望到满足的过程中,而是建筑在观众为了不想遗憾而到更加遗憾的过程之中。
    现在放到观众面前的是楼梯已经响了很久的《金陵十三钗》。从报上的新闻看,好像票房不像他和张伟平预期的那样好;听看过电影的朋友说,也不像乱洒狗血的“三枪”那么差。作为一个南京人,那就花费八十元人民币就去看看吧,看看张艺谋对那段南京痛史是如何表现的?
    首先碰到的是一个真实性的问题。电影之所以是电影,就是要尽可能地还原所表现对相当时的真实情境,美工、服装、化装、道具、烟火等等,都是为真实性服务的。所以电影镜头中的各种穿帮,是最不能让人容忍的毛病,否则的话,声、光、服、化、道诸种部门都可以取消了。随着国外战争大片的显现,国内大片中的战争场面也是做得越来越逼真了,有时甚至逼真到了失真的程度。 比如《金陵十三钗》里中国士兵排成一列纵队奔向日军坦克慷慨赴死的景象,那一个个飞扬着倒地的身躯壮则壮矣,美亦美矣,但那只是导演为了视觉效果生造出来的战争场面,离真正的战争场面恐怕相去太远。再比如李教官将一颗颗手榴弹散放在战场各处,然后一一枪击将其引爆的情节,则更是导演缺乏军事常识的一厢情愿。真正当过兵打过枪的人都知道,如果真的置身于那样的战场,枪枪命中手榴弹那样小的目标是多么不可能的事(只要看看现在的气手枪和气步枪比赛,那样精密的枪枝,那样近的距离,那样平静无干扰的环境,要枪枪命中十环都非易事),就算能够枪枪命中,手榴弹就会爆炸吗?需知手榴弹的爆炸是靠内部的引信而非外部的撞击。我当兵时曾有过这样的经历:一次投弹时有一个手榴弹没炸,需要引爆了方能安全。我们将哑弹放置在射击掩体之外十几米的距离上用步枪射击,没打中的不算,有数枪击中了,甚至打掉了手榴弹的木把,手榴弹依然沉默不响。最后只能将手榴弹打掉木把后的那个洞口直接朝向枪口,直到一颗子弹准确无误地钻进弹体,方才引爆了那颗手榴弹。当然,以我这种绝对的个人体验来要求电影场面可能算是苛求;但是,对于人物的行为应该符合彼时彼地的情境,恐怕就不能算是苛求了吧?
    顾名思义,《金陵十三钗》要表现的人物主体是作为女裙钗的这十几个秦淮妓女。在南京这个地方,对于妓女既有过“商女不知亡国恨的”批评,也有过妓女比文人更有气节的赞扬。妓女只是一种职业,从业者并不一定人品低下,其高洁者自有如杜十娘、柳如是和李香君者。所以妓女爱国、妓女有牺牲精神,这些都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导演通过怎样的方式让观众去触及到她们高贵的内心,而不仅仅是看到华丽的外衣和性感的体表。恰恰在这方面,张艺谋再一次让我感到遗憾。这部影片从始至终,张艺谋所关注的、他的功夫所下的地方,大部分都仅在营造其华丽的外衣和抚摸其性感的体表。不是说完全没有对心灵的触及,但是相比于对旗袍和躯体的浓墨重彩,那些笔触是太浅太淡了。以至于这样一个本该心灵受到重重撞击的故事,看完之后却平静得如同看了一场旗袍秀。是观众们已经难以感动,还是张艺谋已经失去了让观众感动的力量?
    在影片中,这些沦落风尘的妓女们的使命就是要牺牲自己来拯救那些不谙风尘的女学生。但在同一个遭到日军攻破并屠城的南京城里,她们逃难的情形竟是如此不同!同样是逃往作为避难所的教堂,女学生们的路程九死一生,有中国士兵的拼死掩护方才得救;妓女们的路程却是光鲜无比,轻松得像是盛装前去赴一个盛宴,没有任何的收敛掩饰,反倒是尽兴的展示张扬,似乎南京城里的屠杀与强奸与她们没有任何关系。那两个为了找一卷琴弦就回到妓院并且惨死在那里的妓女的行为,完全没有充分的依据,只是导演要那样安排。而留在教堂里的妓女们依然搔首弄姿风情万种,导演最为关注的还是她们半掩的酥胸和走光的玉腿,而对于她们心灵的关注,则远远不够。所以妓女最后的自我牺牲,那只是电影情节的硬情要求。前面有一处潭水,导演便挖了一处水潭;后面需要一处瀑布,导演便制造了一个瀑布,但在潭水和瀑布之间,却缺少了一个令人信服的心灵渠道。张艺谋的导演功夫,没有下在这里。
    还是拿可以类比的影片做一个比较吧,同样是关于大屠杀的,《辛德勒的名单》是有真实人物原形和事件为依据的,举重若重,让人在心灵的重压下感受那段历史的份量;《美丽心灵》则完全是喜剧风格的虚构,举重若轻,但你从那轻的后面感受到的仍然是那段历史的重量。而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则是化重为轻,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事件,只不过是被张艺谋用做了配菜,主菜是十几个秦淮妓女的故事。而这十几个妓女的故事,其实也只是配菜,真正的主菜,不过是张艺花了据说六亿人民币才给我们端上的这一道视觉盛宴,说穿了不过是一场美女旗袍秀而已。可是如果他最想让观众看的就是一场旗袍秀,那么我们看看王家卫的《花样年华》就很好,有必要拿南京大屠杀这样的历史事件来当陪衬吗?
    我一直认为,电影虽然作为一种视觉艺术,但它真正的力量却在于触及人们的心灵。现在中国电影的最大问题,就是吸引眼球的太多,触及心灵的太少。而张艺谋作为中国电影的领军人物,已经越来越沦落为仅仅是一个视觉艺术家。至于心灵,无论是观众的还是他自己的,都不是他愿意考虑的问题。张艺谋所有的力气,都使在了从启动项目到观众的眼球这一长长的距离;而对于从眼球到心的这一短短的距离,已是他力所不逮的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