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的文化部长没有指责诺贝尔奖委员会严重伤害了土耳其人民的感情,也没有说帕慕克不是土耳其人 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最近几年都很红。 这座横跨欧亚两大洲的千年港都,本来就以美景而著称,历来都能够吸引不少来自西方的游客到访。可是这两年有点不一样,在蜂拥而至的观光客中,来自阿拉伯地区的人数比例不断上升。他们想看的不是圣索菲亚大教堂,也不是鄂图曼苏丹的后宫,而是越来越潮的加拉塔地区;他们想亲眼见识美轮美奂的海滨豪宅,以及充斥着型男酷女的酒吧街。这批游客眼中的土耳其,与西方典型化了的那个神秘东方截然不同,他们是透过电视连续剧才认识了这个摩登版的伊斯坦布尔。 电视剧,是近年来土耳其出口商品里一项最惹人注目的奇观。制作认真,剧情生动,男女主角的外貌衣着皆有可观之处,而他们活动的背景尤其叫人神往。在那些古老的、弯曲的街道上,总是夹杂着小巧的时装店与精致新潮的小餐馆。特别让阿拉伯观众向往的,是戏里头的女人并不戴头罩,并且各有事业,在两个男人之间周旋而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总会碰到第三个帅哥——尽管那个帅哥也许已经有了老婆。对全世界的穆斯林而言,土耳其这个伊斯兰国家是个古怪的异例,因此显得格外迷人。 有趣的是,除了阿拉伯地区,土耳其的电视剧还打进了东欧市场,并且大受欢迎,掀起了热潮。 从电视剧开始,带动了当地整个旅游业的勃兴,这可以说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成功典范。同时,它还符合了书本上所说的“软实力”定义,完美地展示出土耳其这个国家的特点:既以伊斯兰教为主,却又开放自由;既是历史悠久的东方文明古国,又是潮流时尚的新发区。土耳其是欧洲最像伊斯兰地带的国家,也是中东世界里最有欧洲味的国度,加上这几年创意产业的发达,难怪很多人看好它是未来能够弥合巨大文化鸿沟的希望。 问题是,它的政府有没有介入这些产业,叫那些电视制作公司避免低俗、弘扬道德精神?又有没有鼓励它们拍出土耳其的美好一面,同时别忘遮掩丑陋呢? 没有。这些小公司只是按照市场需求,自行其是。事实上,他们的作品还常常遭到保守派指责,说它们太过败德,太过物欲横流,违背了伊斯兰教义的教导。然而,现在这届比较有宗教倾向的政府始终没有干预,就让业界自己拍下去。 当然,土耳其也不是真的那么自由,它也有自己的“土耳其道路”和“土耳其禁忌”。比如说,二十世纪初的亚美尼亚大屠杀,这事谁提谁惹祸。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尔罕·帕慕克就曾写过一本小说描写当年往事,公然逆反官方的否认立场,结果被人告上法庭,说他“侮辱祖国”,触犯了恶名昭彰的“第三零一条法”。一时间,许多政府领导都跑出来,严辞批评他的“罪行”。 恰巧就在这个时候,诺贝尔奖委员会把文学奖的桂冠加到帕慕克头上。这被不少人认为是诺贝尔奖搞政治的又一铁证。然后,当时土耳其的文化部长必须公开表态了。他没有指责诺贝尔奖委员会严重伤害了土耳其人民的感情,也没有干脆说帕慕克不是土耳其人,反而认为,“这是土耳其文学和全体国民的骄傲,我们恭喜帕慕克先生。至于他和政府之间的争论,也没什么好奇怪的,因为历来伟大的作家都会碰到敏感的政治问题,甚至和他们的祖国发生矛盾。” 扯了半天,我为什么要讲这一堆土耳其的事呢? 一来是因为有人告诉我,“不要动不动就拿英美等西方国家说事,这个世界是多元的”;二来是因为前一阵子我刚听说国家未来的目标是“文化大繁荣”,兴奋了好几天之后,就搭机从香港去南京演讲,打算谈点文化。那天入境,行李刚过X光检测,就被神色紧张的边检人员叫到一边开箱检查。我开玩笑地说:“怎么啦?看到一包包粉末?”那位敬业的年轻人也笑了:“不,一样严重。你带了很多书。”在证明了这堆书其实很健康很安全之后,我一边拖着箱子走出机场,一边心想:“书的危险程度原来和毒品差不多,这还真是一个快要文化大繁荣的国家呀!” 作者为评论家、凤凰卫视主持人 来源: 财新《新世纪》 2012年第2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