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俄罗斯文学 >

战火中的“喀秋莎”--——谈卫国战争文学中的女性形象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文艺理论与批评 2015年04期 侯丹 参加讨论

    苏联诗人伊萨科夫斯基在战争期间创作了一首诗歌《喀秋莎》 ,描写身处后方的年轻姑娘对前线恋人的思念和等待, 在著名作曲家勃朗特尔为其谱曲之后,这首歌曲立刻传遍了整个苏联,成为前方战士最喜爱的歌曲,在战火硝烟的岁月里,他们唱着《喀秋莎》 , 想念着自己身处远方的亲人,“喀秋莎” 这个名字成为爱与等待的象征。战争还赋予“喀秋莎” 这个名字另外一层涵义,1942年初,一种威力极强的新型火箭炮投入使用,士兵们亲切地将这种火箭炮称为“喀秋莎” , 喀秋莎的怒吼声成为德国军队的噩梦, 却保证了苏联军队的胜利。战争使这个普通的女性名字具有了双重内涵,一方面是对亲人的无尽的爱,另一方面则是喷洒向敌人的愤怒的火焰。“喀秋莎” 的双重涵义正是广大苏联女性在残酷的战争岁月里内心的真实感受。作为母亲、 妻子和恋人,她们的等待极大地鼓舞了前线士兵的战斗热情, 前线的每一个战士都把对美好重逢的期待转化为最坚定的战斗信念,为了保卫她们而血战到底; 一些女性直接参与到了对敌斗争当中,她们就像“喀秋莎” 大炮一样向敌人射出复仇的子弹, 为了赢得胜利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爱与复仇是卫国战争文学中女性形象的基本内涵。 
    

 
战火中的_喀秋莎_谈卫国战争文学中的女性形象_侯丹.pdf(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