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日落山水静——记英国老妪作家佩内洛普·菲茨杰拉尔德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未知 newdu 参加讨论

    
    张海霞
    对于佩内洛普·菲茨杰拉尔德(Penelope Fitzgerald,1916-2000)其人其书,中国读者可能不十分熟悉,而在英国,她的作品被有的评论家将誉为当代经典,她本人也被视为英国当代小说家中的佼佼者。《纽约时报》评论家埃德曾赞誉她是“英国健在的最优秀的作家”。1998年,英国《卫报》这样评论她的作品风格和人物刻画:“她的写作风格有种令人迷惑的沉静:语气平稳,顺从着人物的愚蠢可笑,有趣但不苛刻。她对人物的把握从容又细腻,读者能够很快认出谁是谁。”著名评论家和小说家塞巴斯蒂安·福克斯对她的评论是:“阅读佩内洛普·菲茨杰拉尔德的小说,就像是坐在一辆独特的小汽车里兜风。这辆汽车的品质绝对是一流的:引擎,车身,还有内部设计,一切都使你充满自信。”更让人啧啧称奇的是,这是一位大器晚成的老妪作家。在19世纪的英国文学史中,以《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亚当·比德》著称于世的女作家乔治·艾略特39岁那年才发表了第一部小说,此后,她便成为起步晚的大龄作家的楷模。然而,菲茨杰拉尔德1977年发表第一部小说《金色孩童》(The Golden Child)时已年届六十。在此后的二十余年间,她出版了十几部小说,一跃成为英国文坛上首屈一指的小说家。1979年,她更是凭借第三部小说《海岸外》(Offshore)赢得了英国最高文学奖——布克奖。1998年,小说《蓝花》(The Blue Flower)又获得美国国家评论书卷奖(the National Book Critics Circle Prize)。谈到自己的大器晚成,佩内洛普·菲茨杰拉尔德说:“在早年的岁月里,我是能够写但没有写。我认为一个人可以在一生的任何时刻开始写作。”
    菲茨杰拉尔德本人的经历可谓平淡无奇。她七岁便被送到寄宿学校,这使她对学校滋生出难言的憎恨。但她本人的学业成绩很优异,因为她必须获得奖学金。1939年,她毕业于牛津大学的索默维学院,主修的专业是英国文学。在随后的几十年中,她从事过许多不同的职业。她曾在政府食品部门、BBC和《世界评论》杂志社工作,还当过书店职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菲茨杰拉尔德对她的婚姻讳莫如深。人们只知道她丈夫一生很不得志。她丈夫于70年代后期因癌症去世,奇怪的是,他的死亡成了一个契机,使她动笔写作,成了一个杰出的作家。
    菲茨杰拉尔德的小说称不上是洋洋洒洒的宏篇巨著,绝大多数不超过200页,很多小说中的章节只有三四页,但文字精致、澄明、完美无暇。菲茨杰拉尔德是个语言天才,寥寥数笔中能涵蕴深厚的意象。她对事物的洞察很是精确老到、力透纸背、直达靶心。对于自己的用笔俭省,她说“我一直觉得对读者讲得太多是对他们的侮辱。”
    她的作品可分成两部分:早些时候的作品主要围绕个人经历;在后期作品中,她把目光投向异国他乡和历史上的时代。《书店》(The Bookshop)、《海岸外》、《人类的声音》(Human Voices)和《在弗莱迪那边》(At Freddie's)等前期作品有着浓重的自传色彩,通过这些小说,菲茨杰拉尔德向自己解释着往昔的岁月,告诉自己她的生活是伟大的人类悲喜剧的一部分。在这几部作品以后,她觉得自己“已经写完了个人的生活,必须去寻找别的经历,必须出击。”“我要倒退回禁忌和社会压力更强大的时代,潜心研究人生的困境。我深信人类的这些困苦现在依然存在。”发表于1984年的《夏洛特·缪》(Charlotte Mew)标志着她的创作出现了转折。这是一部传记作品,以如今已被遗忘的英国乔治王朝时期(1714-1830)的女诗人夏洛特·缪为对象,用力透纸背的词汇展现了这个女性作家悲惨的一生。这部传记的写作对菲茨杰拉尔德的想象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此之后,她抛弃了自传的体裁,不再写作英国传统风格的小说,不再将目光盯在家乡的那一角。在《无辜》(Innocence,1986)中,她把笔触伸向16世纪和20世纪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在《早春》(The Beginnings Of Spring1988)中转向1913年革命前的俄罗斯,在《天使之门》(The Gate of Angels1990)中转向1912年的剑桥,在《蓝花》中又转向18世纪晚期德国的萨克森。细致入微的笔触与全景式的历史画面有机结合使她的作品呈现出独特的风景。
    这儿是《早春》开头的一幕:1913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的莫斯科,英国血统的俄国人弗兰克·雷德一回到家,便发现家里发生了重大的变故:他的妻子内莉已带着三个孩子离开了他。仆人托玛将内莉的一封信交给了雷德,说是由信使送来的。随后是典型的悲喜剧的场景,小说男主人公弗兰克失去了一切,尽管他生性沉默寡言,但为了让那些宽宏大量、吵吵嚷嚷、算不上十分忠诚的仆人一饱眼福,他还不得不将他生活中这一幕戏剧性的场景当众表演出来。他将那封信当众高声读了出来。作家这样来描写仆人们得悉消息后的反应:“女人们开始哭泣,她们一定曾经帮助内莉收拾行装,那些没有放入行李箱的冬装想必是落入了她们的手中。然而,她们流下的泪水是真诚的,她们真正感到了悲伤。”
    小说就是以这样的方式向前推进,佩内洛普·菲茨杰拉尔德是擅长描写悲喜剧的高手,她的大部分小说都是这样,作品流溢着哀婉的情调。在她看来,生活是荒谬的,是一种毁灭性的力量,对大多数人来说,它是不折不扣的灾难。而她之所以要用喜剧性的笔调来描绘那些悲剧性的场景,就是要给人以勇气和慰藉,否则人们将无法忍受生活的重压。她在痛苦中灌注温情,使它成了消除痛苦的有效途径。在菲茨杰拉尔德的作品里,内容有着其可怕的一面,但它们依旧是喜剧——这恐怕也是这些作品内在力量的奥秘之所在。读着这些作品,恰如你听到近处有人在演奏莫扎特的音乐:轻盈,甜蜜,快乐,甚至有些尖厉,像一根针尖掠过心头。
    因为作品的精致、喜剧风格和讽刺手法的运用,评论家常常把菲茨杰拉尔德与简·奥斯丁相提并论,其实前者身上明显多了一些形而上学的品质。简·奥斯丁并不是影响菲茨杰拉尔德的唯一作家,她讲故事的激情像极司各特,虚构的和真实的人物并陈;而在《蓝花》中,故事的讲述者更像是德国的哲学家和文学家费希特、歌德和施莱格尔。
    菲茨杰拉尔德拥有大师亨利•詹姆斯所称的“灾难的想象”(the imagination of disaster)。纵观她的小说作品,我们可以耙梳出一些反复出现的主题,其中最突出的当是表现头脑单纯、心胸狭隘、一意孤行的主人公因为自己的井蛙之见给周围的人带来毁灭。几乎在每一本书里都可以找到这样的例子。例如《无辜》。在这部小说中,菲茨杰拉尔德讲述了一个令人触目惊心的故事:16世纪意大利贵族儒道夫(Ridolfi)有个侏儒女儿,这位娇宠单纯的小姐有位同样是侏儒的伙伴,一天,这位女玩伴突然长到正常身高。经过一番善意的思考,侏儒小姐决定最好的方案是弄瞎那个女玩伴的双眼并锯掉她膝盖以下的双腿,这样,那个女孩“永远不会知晓她与周围世界与日俱增的不同之处。”小说中,同样的故事在20世纪50年代一位身高正常的现代女性身上回响:切尔拉与英俊的医生一见钟情,但是他们之间无一点共通之处,只有一意孤行的因此是危险的爱。
    菲茨杰拉尔德后期的作品开拓了情感世界的新领地,许多场景竟然发展成令人毛骨悚然的惨状。在《早春》里,一只幼熊在孩子们的晚会上表演,它浑身上下着了火,我们能听见它像孩童一般嚎叫。在《蓝花》中,诗人诺瓦利斯的未婚妻、十四岁的苏菲在没有麻醉的情形下动手术。我们看到外科大夫在她瘦小、丝毫不加抵抗的腹部上举起了明晃晃的手术刀。此外,在这些作品中,精神感悟也是一个新的因素。在诺瓦利斯的头脑中,幻象接踵而来。无论在哪里,世界在他的眼里都变成了非物质性的灵魂。
    在小说的艺术形式上,菲茨杰拉尔德也作了探索。原先固定的时间框架变得富有弹性,一些章节刚开始便立即收尾。有时侯,随着小说叙述的推进,场景描绘变得简捷起来,并且包含了一些读者无法立刻领悟的东西,直到它们在一二十页之后重新出现时,人们才恍然大悟。原本呈线性排列的叙述元素A-B-C现在变成了A-B-A,它们相互协调,奏出和谐的乐声。全知叙述者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不同人物从各自的视角讲述着,她则将这些碎片整合为一。但菲茨杰拉尔德并没有全盘放弃传统的方法,传统的写作方式中掺入了乔伊斯意识流的火花。她的作品依旧由一个全知的叙述者讲述着长短不一的故事,它们依旧有着19世纪英国小说令人激动的道德焦点;只不过现在变得闪烁不定,常常是一晃而过。此外,这些作品在收尾时不再像小说,取而代之的则是充溢着诗意的意象。
    (作者单位:济南大学外语学院)
    责任编辑:胡 朗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