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振铎著《中国俗文学史》1938年8月由商务印书馆初版,约37万字。这一重要的学术论著最近以插图本的崭新形式面世,由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出版。 什么是“俗文学”?郑振铎是这样解释的—— “俗文学”就是通俗的文学,就是民间的文学,也就是大众的文学。换句话说,所谓的俗文学就是不登大雅之堂,不为学士大夫所重视而流行于民间,成为大众所思所好所喜悦的东西。 这里,郑振铎所说的“俗文学”应当是包含狭义的民间文学,即所谓的“主要是劳动群众的口头创作”(高尔基语),也应当包含那些“市民文学”(瞿秋白语)和抄本,刻本的通俗作品,即所谓的与“庙堂文学”、“正统文学”、“雅文学”等相对意义上的广义的民间文学。 书中将俗文学分为五大类:一是诗歌,包括民歌、民谣、初期的词曲等等;二是小说,专指“话本”,包括短篇的说话与长篇的讲史等;三是戏曲,包括初期戏文(传奇),杂剧,地方戏等;四是“讲唱文学”,包括变文,诸宫调,宝卷,弹词,鼓词等;五是游戏文章。作者认为俗文学有六大特质:一是大众的,生于民间,为民众而写作,为民众所喜欢,故亦谓之平民文学;二是无名的集体的创作,不时被许多人发挥与润改,很难知道原作者与确凿的产生年月;三是口传的,流动性的,随时可能改样,到被写下来时方有定形;四是新鲜的,但又常是粗鄙的,有的地方描述很深刻,有的地方便不免粗糙;五是想象力往往很奔放,气魄往往很伟大;六是勇于引进新的东西,包括外来的事物,外来的文体。 本书是紧接着作者的另一本主要著作《插图本中国文学史》而写作的,尽管两书相隔没有几年,而作者在一些问题上的看法已有变化了:例如,在论述“词”的起源时,前一书中将“胡夷之曲”与“里巷之曲”并列作为它的源头;而在本书中则明确指出“词”是“从民间抬头”的,“在其间,也有许多是胡夷之曲”。显然,著者更认为“里巷之曲”是最主要的来源,“胡夷之曲”则退居第二位了。 这一插图本所配插图来源广泛,有敦煌莫高窟壁画、明万历刻本汪氏辑《诗余画谱》、山西太原出土壁画等。 原载:《文汇报》2006年8月26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