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已故老校长匡亚明先生主持的《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收有不少历代文学家的评传,我所看到的如曹虹《惠远评传》、杨明《刘勰评传》、莫砺锋《杜甫评传》、陈祖美《李清照评传》、巩本栋《辛弃疾评传》、许志刚《严羽评传》、王英志《袁枚评传》等,都写得充实饱满,具有集当代研究之大成的意义。张瑞君教授的《杨万里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是新刊的又一种作家评传,用近35万字的篇幅全面评述了南宋文学家、思想家杨万里的生平、思想和创作,内容丰富,研讨细致,是近年不多见的扎实而有特点的作家研究专著。 杨万里是宋代思想史、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丰富的著作有着深厚的思想内容和杰出的艺术成就,他的重要地位与今人研究之不足形成很大的反差。事实上,作为南宋四大家之一的杨万里,虽有多方面的成就,但后人通常只将他视为一位文学家,一位以诗歌创作著称于文学史的著名诗人,人们所注目的只是他的诗歌。这狭隘的视野限制了我们对杨万里的全面认识,反过来又阻碍了杨万里诗歌研究的深入。现在,思想家评传丛书给杨万里一个充分展现自己成就的机会,张瑞君教授的《评传》更以浓墨重彩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立体的血肉饱满的杨万里。 应该肯定,对杨万里这样一位作家,《评传》的重心放在文学方面是很自然的。张著在第一章叙述杨万里生平后,接着用四章的篇幅讨论了他的诗文创作。先是根据内容将杨万里诗歌分类加以讨论,分析其诗中关切民生疾苦、抒发爱国情感、关心沦陷地人民等内容,揭示其政治诗的深刻寓意、抒情诗自我表达的丰富多彩、写景咏物诗的非凡成就、童趣诗·理趣诗·咏史诗的新鲜趣味,经过这番全面的分析,杨万里诗歌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现在我们面前。在政治诗的讨论中,张著具体将杨万里诗歌中的政治寓意概括为抨击君主的“是非不分,贬逐贤才;任用权奸,自毁长城;偏听谀辞,排斥忠言;不恤百姓,追求享乐;无视现实,粉饰太平,铺张浪费,挥霍无度;苟且偷安,不思恢复”,指责朝臣的“奸臣误国,阿谀逢迎;欺名盗世;苟且贪欢;为虎作伥,自命清高等”(83页),通过恰当的举例,一一作了分析。笔者尤为欣赏的是,张著常能由小见大,从细末处发掘深刻的内容。比如《观蚁二首》之一云: 偶尔相逢细问途,不知何事数迁居。微躯所馔能多少,一猎归来满后车。 张瑞君评析道:“此诗写路途中的蚂蚁,奔走不息,忙忙碌碌。它们虽然各自奔波,来亦匆匆,去亦匆匆,但两蚁偶尔相逢,仍要停下脚步,以触须代口,细细盘问路途情况,探听消息。‘细问途’写得很妙,进一步揭示了蚂蚁内心世界的谨慎、戒备、疑惧、体察的紧张心态。第二句是问,更是嘲讽,也是第一句的延伸。蚂蚁总是频频地搬家,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原因没有明写,但含在第一句中,惶惶不可终日的戒备心理。三四句意义倒装,第三句是对第四句的反问。蚂蚁每外出猎食,必满载而归,次次如此,多多益善。蚂蚁奔波为了财富,而终日寝食不安,也是为了不断增长的强烈的占有欲。(中略)诗人嘲讽蚂蚁自寻烦恼,奔波忙碌,暗寓人世的守财奴,也是对欲壑难填的沽名钓誉者的嘲讽。杨万里以小见大,在细处用力,希望在人们不太注意的题材中开掘出新意。写物正是为了写人,暗喻这些人对名利孜孜以求之,从而带来无数的烦恼忧虑,一生奔忙不停,一生惊恐不安,一生不知觉醒的可怜生存和悲剧命运。”(85~86页)杨万里诗的取材立意固然好,而张瑞君讲得更好,将诗的题旨揭示得很透辟而深刻。 张著对杨万里诗歌艺术的研究是全面而细致的,既有对丰富奇特的艺术想像,具体细微、新颖活泼的意象特征,变化多端、精巧新奇的艺术构思这些大处着眼的批评,也有对具体的局部创新的剖析,而后者往往是构成和支持前者的基础。如第87页论《九月十五夜月细看桂枝北茂南缺未经古人拈出纪以二绝句》道:“作者凭借细微的艺术触觉,开掘前人未曾开掘的领域。月轮在十五虽很圆满,但桂影却不圆满匀停,而是北茂南缺,作者巧出奇问,看来吴刚的玉斧也不是多么灵巧,把南枝斫尽了放出北枝。此句也可以隐喻南宋和金,在埋怨吴刚中表现出自己的满腔悲愤。南宋文人常用‘玉斧修月’的典故来隐喻国土的完缺、国家的兴亡。第二首以女亘娥、玉兔隐喻南宋统治者,微语讽刺,言南宋有被金人消灭的危险。诗人忧心忡忡,担心国运但出语曲折,耐人寻味。”这深入微至的研究为说明杨万里诗歌的艺术特征提供了充分的论据。有诸多类似的分析为基础,作者对杨万里诗歌之幽默和机趣的论断,就很令人信服:“杨万里能以独特的艺术感受发现人心应物之际新颖别致的诗意,又善于从物态瞬息变幻中酝酿充满谐趣风韵的人生感悟,而其所开掘的谐趣不是司空见惯的,而是出人意料的。他在把自然风物人化的过程中,创造性地表现了人的生命与人化的自然会通交感与亲近方式。”(153页)我感到,近十年的古典文学研究,明显有一种重视文化、文学史而轻忽文学作品本身的倾向,发展下去很令人担心,本未茁壮发展的古典文学艺术研究,会不会再度萎弱。张瑞君立足于文学本位的研究,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文学”研究的热情,这在今天是很可贵的。 …… 阅读全文请下载附件!! 原载:《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12月号,第12卷第4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