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重要的是将生活做成艺术作品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彭锋 参加讨论

     《生活即审美》 [美]理查德·舒斯特曼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生活即审美》是美国当代著名美学家理查德·舒斯特曼的第三本中译著作。前两本是2002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实用主义美学》和北京大学出版社的《哲学实践》。舒斯特曼十分重视中译本的出版,每当中译本出版,他都会不远万里赶来中国,为的是第一时间见到译本和读者。尽管每次都是来去匆匆,但他都会不顾旅途的劳顿,尽可能多地去国内的各大学发表讲演。四月底我请他来北大,在北京逗留四天时间就在北大、北师大和北外做了四场讲演。舒斯特曼之所以看重在中国的讲演,原因在于他发自内心地崇敬中国文化,尊重中国学者。2001年我在费城跟舒斯特曼见面的时候,他对中国还一无所知。经过近六年的努力,他差不多读完了先秦所有重要文献,有的文献还读了不止一个译本。最近,舒斯特曼告诉我他已正式开始系统学习汉语。舒斯特曼之所以在58岁的时候还决定学习汉语,原因在于中国哲学和文化如同一个巨大的宝藏,激发了他难以遏止的探索兴趣。在我结识的众多国外学者中,舒斯特曼是汉学圈子之外一位十分难得的真正喜欢中国哲学和文化的学者。
     舒斯特曼自己认为,他跟西方学者的最大不同在于他有长期在亚洲生活的背景。他从中学时就开始离开美国,只身前往以色列,除了中间几年在牛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之外,他在以色列生活了20多年。由于有这段亚洲生活经历,舒斯特曼没有西方学者身上根深蒂固的西方中心主义,他的思想富有包容性和灵活性。他承认,对亚洲和非洲等非西方文化和哲学的了解,有助于他更加清晰地认识西方的传统,包括它的优点和缺陷。舒斯特曼认为,占统治地位的学院分科知识体系,只是西方现代性的表现,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并不像人们想像的那样,是永恒不变的真理。就艺术来说,今天通行的艺术观念,是在18世纪的欧洲确立起来的。这种艺术观念,强调艺术的目的就是艺术。如果我们固守这种艺术观念,就不能很好地理解欧洲之外的艺术,也不能理解欧洲自身的古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因为在这些时代和文化中,艺术具有各种各样的功能,离开这些功能的纯粹艺术是不可思议的。
     与倡导“为艺术而艺术”的现代艺术不同,舒斯特曼在亚洲、非洲和古代欧洲看到了大量以增进生活品质为目的的艺术,我们姑且称之为“为生活而艺术”的艺术。如果艺术的目的是生活,那么我们就更应该将自己的生活修炼成艺术作品,而不是将木头石头之类的东西雕刻成为艺术作品。人们将自己的生命当作工具去将木头和石头之类的东西做成艺术作品,而不是反过来将木头和石头之类的东西当作工具去将自己的生活做成艺术作品,在舒斯特曼看来,没有比这更可笑的事情了。为此,舒斯特曼强调要重新恢复古老的艺术观念,即以生活为中心的艺术观念。
     舒斯特曼从来不掩饰他的生活艺术的构想受到了杜威的实用主义和罗蒂的新实用主义的启发,他喜欢称自己为实用主义者。事实上,他已经被公认为新一代新实用主义的代表人物。正是从实用主义的角度,舒斯特曼强调审美经验是构成高品质的生活的重要成分。当然,这种审美经验不是像某些现代美学家所构想的那样,是与日常生活“孤立绝缘”的经验,而就是日常生活经验本身,只不过是一种更完满、更强烈的日常经验而已。审美经验可以发生在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而不是仅限于对高雅艺术的“凝神观照”。舒斯特曼用“审美经验的终结”作为第一章的标题,事实上只是在宣告那种虚假的自律的审美经验的终结,而不是真正的审美经验的终结。全书的重要目的是复兴真正的审美经验。在舒斯特曼看来,真正的审美经验更多地存在于我们对通俗艺术的欣赏和日常生活的体验之中,而不是存在于对高雅艺术的静观之中。与对高雅艺术的静观只涉及精神活动不同,对通俗艺术的欣赏和日常生活的体验需要身心的全面参与,需要“出汗”。就让人的身体出汗来说,通俗艺术往往能够产生比高雅艺术更好的效果。
     要倡导生活艺术的观念,首先需要打破高雅艺术与通俗艺术之间的区别,其次需要破除人们对身体的偏见,强调身体在审美经验和高品质的生活中所占有的不可取代的位置。正是出于这两方面的考虑,舒斯特曼将全书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着重对通俗艺术进行美学辩护,第二部分着重分析身体在艺术和生活经验中的重要位置。为了突出身体在美学研究中的中心位置,舒斯特曼建议将“身体美学”确立为一个新的美学分支学科。身体美学不仅指在理论上要研究身体,而且指在实践上要包括诸如健身之类的身体训练,从而将美学从狭义的哲学学科中解放出来,扩展成为包含理论和实践的综合性学科。
     为了突出生活艺术的观念,舒斯特曼给这本书取了一个有点拗口的名字:“PerformingLive”。不仅在汉语中很难找到这个短语的准确译法,在德语、法语中同样如此。鉴于德译本和法译本都根据自己的习惯意译了书名,舒斯特曼建议我们用“审美经验与生活艺术”作为中译本的书名。后来本书的编辑王立刚先生采用“生活即审美”作为书名,尽管事先没有征得舒斯特曼的同意,但他对这个书名非常满意。因为这个书名容易让人联想到杜威的《艺术即经验》,从而产生一种微妙的互文关系。
     今年7月,在安卡拉的世界美学大会上再次见到舒斯特曼。他被大会邀请做专题报告,这是当今世界上极少数顶尖美学家才能获得的待遇。他跟我说,因为时间关系,很少出席世界美学大会,这次之所以接受大会的邀请,完全是为了出席下次(2010年)在北大召开的世界美学大会时不会让人感到太突兀
    原载:《文汇读书周报》2007-09-21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