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精品图书推荐----西方哲学部分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newdu 参加讨论

    1、《斐多篇》,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前427-前347)著。阐述作者的理念论观点。理念是纯粹的、单一的、不可分的、不变的、不朽的,是不可见的、神圣的、智慧的真理。一般概念是理念,理念之间构成一个等级系列,这个等级的最高处是善。所有的理念构成一个客观独立存在的理念世界。理念世界是原型,感性世界是摹本;理念世界是真实的实在,感性世界则是虚幻的世界;灵魂先于肉体而存在,灵魂进入肉体,通过使用各种感觉器官而"回忆"起理念,得到我们固有的知识。
    推荐版本:张东荪与张师竹译,载于1933年商务印书馆版《柏拉图对话集六种》中。
    2、《泰阿泰德篇》,或译为《泰阿泰德智术之师》,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前427-前347)著。苏格拉底和泰阿泰德讨论"什么是知识"。苏格拉底说他自己并没有知识,他不过是个"接生婆",帮助别人"生育"知识,检查所产生的是不是真知识。他反驳了泰阿泰德给知识下的 3个定义:知识就是感觉,知识是真判断(意见),知识是附有说明或解释的真判断。柏拉图虽然否认感觉就是知识的说法,但不简单地否认感觉,只是认为单是感觉还不能成为知识。
    推荐版本:严群译,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3、《国家篇》,又译《理想国》或《共和国》,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前427-前347)著。这篇对话阐述了理念论、伦理学、政治学、教育学、美学等方面的思想。理想的国家和整个宇宙或个人一样,理性应该在其中占据统治地位。这体现在国家由统治者、武士和劳动者三个部分组成。统治者是神用金子造的,武士是神用银子造的,劳动者是神用铜和铁造的。三个等级的人应当各守本位,各尽其职。在统治者和武士阶级中实行"共产",不允许有私有财产。哲学王担当理想国家中的国王。
    推荐版本:吴献书译,商务印书馆1929年版。
    4、《会饮篇》,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前427-前347)著。美的事物有共同美的形式。绝对的美是美的理念。它不生不灭、不增不减、永恒独立、与自身同一。美的事物由于分有它才美。爱情是一种希望永恒占有美的、善的东西的欲望,最美的不是肉体的、变灭的、物质的而是永恒的精神的东西。真正的爱情是精神的,而不是物质的。真正的爱情必然属于爱智慧的哲学家。这就是所谓的"柏拉图式的爱"。
    推荐版本:朱光潜译,载于《柏拉图文艺对话集》中,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
    5、《政治学》,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3)著。西方第一部成体系的政治理论名著。书中探讨了国家的起源、本质、理想的社会政治制度等一些重要的政治理论问题。提出"人是政治的动物",认为人按其本性必须结合成社团才能生存。先结为家庭,再为村社,后为城邦,国家由此自然演化而来。国家是最高的社团,它在本质上高于个人,目的是实现"最高的善",完成人的"本性"。主张建立中等奴隶主阶级执政的中等规模的理想国家。
    推荐版本: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
    6、《形而上学》,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3)著。原是讲课用的讲稿、笔记,有的是单独论文,有的可能是学生记录。后人整编在一起,取名《物理学》或《自然哲学》,把讨论抽象问题的文章编在《物理学》之后,取名《物理学以后诸篇》,中文译者根据《周易·系辞》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说法,将之译为《形而上学》,它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部专门研究哲学问题的著作,对于研究古希腊哲学有重要的意义。
    推荐版本: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7、《尼各马可伦理学》,又名《亚里士多德伦理学》,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3)著。该书批判了柏拉图的神秘主义、禁欲主义和当时流行的利己主义、享乐主义伦理思想,探讨了道德行为发展的各个环节和道德关系的各种规定,论述了德性的形成及其类型以及道德行为的准则和人生理想等。全书所系统论证的德性在于合乎理性的活动,至善就是幸福等观点,成为西方伦理思想发展的主要渊源之一。
    推荐版本:向达译,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
    8、《工具论》,又译为《范畴篇解释篇》,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3)著。亚里士多德6篇逻辑著作的总称。《范畴篇》讨论范畴;《解释篇》主要讨论命题;《前分析篇》是亚里士多德最重要的逻辑论著,主要讨论三段论;《后分析篇》论述证明、定义、演绎方法等问题;《论辩篇》讨论"论辩的"推理;《辨谬篇》揭示和分析各种谬误和诡辩,并提出反驳的方法。
    推荐版本:李匡武译,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版。
    9、《物性论》,古罗马哲学家卢克莱修(前99-前55)著。全书依据德谟克利特开创的原子唯物论,以大量事例阐明了伊壁鸠鲁的学说,批判了灵魂不死和灵魂轮回说及神创论,将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贯彻于自然、社会和思维领域,在与唯心主义学说的斗争中丰富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无物能由无中生,无物能归于无"。宇宙是无限的,物质和空间都是无限的,我们的世界并非唯一存在的世界。
    推荐版本:方书春译,三联书店1958年版。
    10、《忏悔录》,罗马基督教神学家奥古斯丁(354-430)著。全书从记述和剖析他自己前半生从童年到成年思想变化的过程,到转为注释圣经,通过内心思辨赞扬上帝。原先是天生集诸恶于一身的他,后来爱好哲学,结合自身探索善恶的成因,终至确认上帝为至善,遂信基督教。上帝在时空存在之前创造。时间分为过去的现在、现在的现在、将来的现在;真正的时间是"记忆、感觉、期望";时间只在心灵之中,时间是精神的产物。
    推荐版本:周士良译,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11、《新工具》,全名《新工具或解释自然的一些指导》,英国哲学家弗.培根(1561-1626)著。这是作者未完成的巨著《伟大的复兴》的第二部分。全书包括182条箴言。详尽地批判了以经院哲学为代表的各种阻碍正确认识的错误观点,阐述了新的认识工具即以归纳法为基础的经验论哲学思想。
    推荐版本:许宝骙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12、《对笛卡尔〈沉思〉的诘难》,法国哲学家伽森狄(1592-1655)著。该书从唯物主义和经验论观点出发,对笛卡尔的唯心主义和天赋观念论作了批判。本书逐篇逐节批判了笛卡尔"形而上学"的各个论点。否定了诸如精神本原的存在、灵魂不死、世界有开端、只有人才具有理性、天赋观念论、上帝存在的各种论证、用上帝存在以及上帝不是骗子的说法来保证真理的认识等笛卡尔的各种观点。
    推荐版本:庞景仁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13、《论方法》,法国哲学家笛卡尔(1596-1650)著。全书论述唯理论的方法论和认识论,反映了作者的二元论体系。首先提出"良知"或理性人人共具,但要善于使用。提出运用理性的方法论规则,要求以理性的清楚明白为标准,把困难的问题尽可能分解成单纯的部分。提出"我思故我在"以及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这部书是用通俗的法文和自传的口气写的,流畅生动,社会影响颇大,甚至被誉为近代哲学的宣言。
    推荐版本:关琪桐译,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
    14、《形而上学的沉思》,法国哲学家笛卡尔(1596-1650)著。本书进一步论证了笛卡尔在《论方法》中提出的论点,同时用一些委婉的辞句谋求教会对他的宽容。书的内容是在宗教的外衣下为科学思想探寻根据。提出我们可以怀疑一切的理由、思想者的存在是无可怀疑的、上帝存在、凡是理性清楚明白地理解到的都是真的、物质事物的本质是广延、物质事物的存在以及人的灵魂和形体的差别等诸多观点。
    推荐版本:关琪桐译,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
    15、《哲学原理》,法国哲学家笛卡尔(1596-1650)著。书中正文部分包括论人类知识的原理、论物质事物的原理、论可见的世界和论地球。讲述唯理论和二元论的"人类知识的原理"以找出科学知识的条件和基础。认为物质的本性不是重量、时间或色、声、香、味等,而只是"广延";天和地都是同一的物质构成的;物质的多样性依赖于物质的运动,物质的可分性是无限的,没有不可分的原子,也没有无物质的虚空;物质的各种运动遵循力学和数学的规律等等。
    推荐版本:关琪桐译,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
    16、《伦理学》,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1632-1677)著。这是一部用几何学方法论述,系统阐述唯物主义自然观、认识论和伦理学的重要哲学著作。书中阐述了唯物主义一元论的世界观。认为神或自然是唯一的实体,思维和广延是它的两个属性,一切物理现象和精神现象都是表现实体属性的样式是它核心而基础的内容。书中同时阐明了唯理论的认识论、伦理学及其心理学基础,认为认识论、伦理学紧密相联系。伦理学的目的是通过理智克制情感对人的奴役达到自由,进而达到对神的理智的爱。
    推荐版本: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
    17、《神学政治论》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1632-1677)著。该书1670年匿名发表,引起社会上极大的震动,受到了宗教势力的猛烈攻击,但仍然得到了广泛的传播。该书的目的在于说明自由不仅不会妨害虔诚的敬神和国家的安宁,而且是它们所必需的重要条件。阐述了无神论思想和关于国家的理论,论证了自由是天赋人权,民主政治是最合乎自然的政体。开创了用理性主义观点和历史的方法系统批判圣经的历史。其中阐述的自由平等观念给后来法国等欧洲国家的启蒙思想家以重大影响。
    推荐版本:温锡增译,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18、《人类理智论》,英国哲学家洛克(1632-1704)著。书中阐述了洛克的哲学认识论体系。对哲学的目的、任务和方法作了颇具独创性的规定。对人类理智本身的考察是哲学研究的开端,由此探讨人类知识的起源、确定性和范围。知识和道德领域都否定天赋观念论。心灵本如白纸,一切复杂的观念均由简单观念组合而成,简单观念则直接起源于经验,知识源于感性世界。物质有第一性的质与第二性的质。对物质能否思维,灵魂是否不死,不能得到确定性的知识。没有物体的科学,也没有精神或神灵的科学。
    推荐版本: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19、《人类理智新论》,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1646-1716)著。书中从唯心主义唯理论的立场出发,对洛克的经验论观点"白板说"作了反驳,维护潜在的"天赋观念"理论;否认一切真理都依赖经验,认为如纯粹数学中的那些必然真理并非靠经验归纳得来。但他除承认依据"矛盾律"的"必然真理"之外,也承认有以"充足理由律"为依据的从经验得来的"事实的真理",只是认为这种真理没有普遍必然性而只是"偶然的"。书中正确地指出经验论的局限性,具有的合理因素。
    推荐版本:陈修斋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20、《单子论》,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1646-1716)著。本文是作者把自己在许多哲学著作中所阐述的主要观点高度浓缩的作品,主要论述一切实体的本性,包括实体应是构成复合物的最后单位,本身没有部分,是单纯的精神性的单子,实体本身具有内在的能动原则,"前定和谐"及这个世界是"一切可能的世界中最好的世界"的学说等客观唯心主义的包含一些合理辩证法因素的体系。
    推荐版本:陈修斋译,载于《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中,商务印书馆1975版。
    21、《人类知识原理》,英国哲学家巴克莱(1685-1753)著。该书系统地阐述了巴克莱的"非物质主义"哲学,中心内容是否定物质的客观存在,为上帝存在作论证。人类知识的对象是人心中的观念,观念不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它本身就是真实的存在。事物不过是"观念的集合","存在即被感知或感知"。"存在物"除了观念之外,还有一种更重要的包括心灵和上帝的精神存在。上帝不仅使观念存在,而且把观念印入人心之中。观念来自上帝,有观念就证明有上帝。
    推荐版本:关琪桐译,1973年商务印书馆版。
    22、《视觉新论》,英国哲学家巴克莱(1685-1753)著。该书着力于对视觉和触觉的机制和本质作出新的解释,断言人们凭借视觉和触觉不能认识到事物的存在。从心理学的原则来研究视觉,视觉对象并不存在于观察者心外,视觉对象和触觉对象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事物,这不同对象之间的联系只是凭借人心中的"习惯"、"经验"或"暗示"才建立起来的。视觉的对象只是一些偶然的标记,它们组成了造物主的一种自然语言,上帝用这种语言来指导人们合理行动、趋利避害。视觉是上帝放到人心中来的。
    推荐版本: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
    23、《论法的精神》,法国哲学家孟德斯鸠(1689-1755)著。书中明确地提出了一整套政治法律哲学的基本理论。法是世界上存在的 "根本理性"同各种存在物之间和存在物彼此之间的关系。一般的法律就是人类的理性。法律与国家的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与人民的生活方式和居民的宗教、性癖、财富、人口、贸易、风俗、习惯的关系的综合就是"法的精神"。实行三权分立,使立法、行政和司法权分掌在不同的人、不同的国家机关手中。三种权力互相制约,协调行动,才能真正建立起法治国家,保障公民的政治自由和生命财产安全。
    推荐版本: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24、《人是机器》,法国哲学家拉美特里(1709-1751)著。本著公开表明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立场,驳斥心灵为独立的精神实体的唯心主义观点,论证精神对物质的依赖关系。根据大量医学、解剖学和生理学的科学材料,证明人的心灵状况决定于人的机体状况,特别着重证明思维是大脑的机能和道德源于机体的自我保存的要求。假定一切生物都具有所谓"运动的始基",它是生物的运动,感觉以至思维和良知产生的根据。运动的物质能够产生有生命的生物、有感觉的动物和有理性的人。
    推荐版本:顾寿观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25、《人类理智研究》,英国哲学家休谟(1711-1776)著。书中系统地阐述了怀疑论即不可知论的认识论学说。从怀疑论观点出发,断言哲学基本任务在于考察人类理智能力的作用和范围,反对一切超越经验的"奥秘哲学"。贯彻经验论观点,认为一切观念都来自感觉印象。把知识分为两类,一类是关于观念的联系的证明知识,即数学知识;另一类是关于实际事情的知识,即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因果性的科学知识。详细论述了习惯联想的因果性学说。
    推荐版本: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26、《哲学思想录》,法国哲学家狄德罗(1713-1784)著。该书讨论了宇宙的生成问题,反对固定安排和终极论的观点。对于天体演化有所预见。这些观点是以自然神论的形式表述的,否定创世说,但承认神的存在。神推动宇宙,使之有计划、有条理、按自然的规律运动,却不能创造宇宙;它给人以慰藉,产生道德效果。书中把机械论和目的论熔于一炉,坚持以理性为指导,驳斥神创说,在一定程度上肯定怀疑论,认为信仰需有充分证明。
    推荐版本:陈修斋译,载于《狄德罗哲学选集》,三联书店1956年版。
    27、《达朗贝尔和狄德罗的谈话》,法国哲学家狄德罗(1713-1784)著。一切物质都能够运动、而且有感受性:迟钝的感受性和活跃的感受性。前者可以转化为后者。人类意识范畴的感受性由具有一定组织结构的物质通过温度与运动而产生。人类的感受性相当于认识过程中的感受能力。凡感觉都因外部的刺激而起。但由感觉引起的观念可以招致其他观念,引起联想。理性思维的作用应当受到重视。
    推荐版本:王太庆译,载于《狄德罗哲学选集》中,三联书店1956年版。
    28、《自然的体系》,法国哲学家霍尔巴赫(1723-1789)著。在这部书中,作者充分利用了当时自然科学的一切成果,概括总结了以往所有先进的唯物主义思想,以严谨有力的逻辑形式、通俗明确的文字,系统地全面地阐述了唯物主义世界观、认识论以及有关政治、社会、伦理、宗教等各方面的观点。本书提出了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观点并运用已建立的唯物主义原则对神学世界观进行的全面深入的批判。
    推荐版本:管士滨译,两卷分别为商务印书馆1964年和1977年版。
    29、《纯粹理性批判》,德国哲学家康德(1724-1804)著。"纯粹理性",是指独立于一切经验的理性;"批判",是指对这种纯粹思辨的理性进行一种考察,以便弄清人类知识的来源、范围与界限。康德认为,这样既可避免独断论,又可避免怀疑论;对于纯粹理性的这种批判的考察,是进行其他哲学理论活动的先决条件。书中认为"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问题是哲学认识论的真正问题。
    推荐版本:蓝公武译,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
    30、《实践理性批判》,德国哲学家康德(1724-1804)著。"实践理性"是指实践主体的"意志"。"意志"是实践行为的动因。"批判",是考察那规定道德行为的"意志"的本质以及它们遵循的原则。道德法则是理性自身的形式规定,它给意志提供一条普遍的"绝对命令"法则,即"不论作什么,总应该作到使你的意志所遵循的准则永远同时能够成为一条普遍的立法原理"。道德法则是自由意志的本质规定。德行与幸福常背离,有德行者未必有幸福,享受幸福者多恶徒。"至善"是德行与幸福的统一,然而,只有假设"灵魂不死"与"上帝存在","至善"才是可能的。个体主体的道德修养,必须从培植道德意识入手,注意意志的纯粹性,培养出独立而崇高的人格,是产生实践力量的源泉。
    推荐版本: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
    31、《道德形而上学探本》,又译《道德形而上学基础》、《道德形而上学原理》,德国哲学家康德(1724-1804)著。该书是《实践理性批判》的准备和纲要。论述了善良意志、绝对命令、人是目的和意志自律等思想。在西方伦理思想史上,第一次系统地阐发了纯粹理性主义的自律伦理学说。认为道德上的善恶和行为标准是超经验的,人作为有理性者自我立法,道德律纯粹出于义务,与任何利益无关。所谓"道德形而上学",是研究道德的超经验的、纯粹的普遍形式,即绝对命令。
    推荐版本:唐钺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32、《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英国哲学家边沁(1748-1832)著。正如人的感觉是知识的基础一样,感情感觉也是道德和社会政治活动的基础。社会活动领域里的趋乐避苦是人的本性。道德的、正义的行为就是能够最大限度地增加绝大多数人幸福的行为。社会利益是社会成员的个人利益的总和,是抽象的利益,个人的利益才是具体而实在的,因而最大幸福的道德原则在本质上是个人主义的而不是集体主义的。实现道德原则的主要手段是法律。
    推荐版本:时殷弘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33、《论学者的使命》,德国哲学家费希特(1762-1814)著。人不同于其他动物之处在于人有理性、以自身为目的而不以之为取得某种外物的手段。同时把别人也当作自身目的看待。使外物符合于自己的意志可以得到幸福,使自己的意志符合于纯粹的自我则是行善。要主宰感性事物以保持意志的自由。积极的社会在于保证个人的尽性发展和人与人之间的自由交往。学者应成为他的时代里道德最好的人且以献身精神启发同时代人认识人的尊严和崇高,共同向善。
    推荐版本:梁志学、沈真译,年商务印书馆1980版。
    34、《逻辑学》,德国哲学家黑格尔(1770-1831)著。逻辑学是研究理念本身发展的科学。当理念处于"存在"与 "本质"阶段时是客观逻辑;当理念扬弃"存在"与"本质"而作为概念时是主观逻辑。思维形式和思维内容统一、主体和客体统一。阐述质量互变的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逻辑、认识论和辩证法一致,并考察本质与现象、内容与形式、现象与规律、可能与现实、偶然与必然、必然与自由、原因与结果等范畴,最后达到它的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构成其基本内容。
    推荐版本:杨一之译,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
    35、《哲学史讲演录》,德国哲学家黑格尔(1770-1831)著。黑格尔在这部著作中,一方面把哲学史纳入他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的框架中,把哲学史归结为理念回归自身的绝对精神阶段;另一方面把辩证法贯彻于哲学史研究,深刻地揭示了哲学史的发展规律。包括有哲学史从抽象到具体的发展、逻辑与历史一致、哲学按圆圈发展等思想。明确指出,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是近代哲学所探讨的根本问题。由于解决这个问题的出发点。
    推荐版本:贺麟、王太庆翻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36、《自然哲学》,德国哲学家黑格尔(1770-1831)著。认为自然是自我异化的精神,自然现象是精神的外壳;自然是由各个发展阶段组成的体系,其中一个阶段是从另一个阶段必然产生的,引导它们向前发展的辩证法是它们内在的东西,在整个发展过程中都包含着进化和退化这两个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序列。认识自然的理论活动与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相统一。精神在自然中自己规定自己,力学、物理学和有机学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整个宇宙精神,其完善程度由反映的程度来衡量。
    推荐版本:梁志学等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37、《历史哲学讲演录》,又译为《历史哲学》,德国哲学家黑格尔(1770-1831)著。该书认为人类历史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是从低级到高级、从不完善到完善的一个前进运动的过程。这个辩证发展过程按照严格的客观必然性、规律性来实现。然而,社会历史在本质上是"世界理性"或"世界精神",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必然性是"理性"、"精神"活动的表现,"理性"、"精神"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和最后动因。同时,人类历史是一部对自由的认识、理解逐步深化的历史。
    推荐版本:王造时译,三联书店1956年版。
    38、《精神现象学》,德国哲学家黑格尔(1770-1831)著。该著描述个人意识必须走人类意识几千年来走过的一切基本阶段以到达绝对知识的历程。个人意识发展的主观精神从"自我意识"直到"理性"的发展重演人类意识的发展阶段而出现一系列社会意识形态。经过社会历史的发展阶段和与之紧密相连的社会意识形态实现为客观精神。通过宗教和绝对知识认识无限本身走向绝对精神。此时,意识回顾已经走过的阶段,扬弃它们,使之成为自己的构成环节,经过艺术、宗教而在哲学中达到绝对知识。
    推荐版本:贺麟、王玖兴合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39、《先验唯心论体系》,德国哲学家谢林(1775-1854)著。书中把主观东西作为在先的和绝对的出发点,推演出客观东西,即以理智达到自然,阐明了作为先验哲学组成部分的理论哲学、实践哲学、目的论和艺术哲学等理论思想。自我意识的活动是一切知识的最高原理,是使主观与客观的对立不断解决又不断产生的活动。意志变为客观、理想与现实的对立不断解决又不断产生。自然界为意识的创造物,又为机械过程的产物。
    推荐版本:梁志学、石泉译,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
    40、《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德国哲学家叔本华(1788-1860)著。世界是我的表象,世界是我的意志。意志高于知识。整个世界仅仅作为主体的客体存在着,主客体的分立是表象世界首要和本质的形式。主客体世界在表象中"任何一半都以另一半为存在和有意义的前提。表象的本质是意志,意志通过表象达到自我认识。意志是一种无可遏止、永远向前的盲目求生冲动,这是世界和人生痛苦的根源。
    推荐版本:石冲白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41、《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法国哲学家卢梭(1802-1880)著。本书假想人类在进入社会状态前曾生活在自然状态中,详述了"自然状态"。然而人有独特的异于禽兽的自我完善化的能力,共同劳动、家庭的发展促进了人与人的交往,使人的潜在机能被激发起来,导致社会状态的出现。私有制是文明社会的基础,农业和冶金术的发明是导致这一巨大变革的决定性原因。"社会状态"中人类的不平等、政治奴役和道德堕落的发展虽是必然的。但暴君依仗暴力蹂躏法律,人民则有权用暴力推翻他。
    推荐版本:李常山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42、《社会契约论》法国哲学家卢梭(1802-1880)著。人生而自由平等,强力不能成为政治结合的合法基础,只有基于人民自由意志订立的社会契约才能成为国家和法的合法根据。以人人遵守契约为条件,人们将自身及其全部与政治结合体有重要关系的权利转让给集体、同意接受"公意"的指导,目的是保障自己的自由、财产和人身的安全。人民不可转让地握有主权即立法权。人民有定期决定政府形式和执政者的权利,有通过起义推翻违反契约和法律、实行暴虐统治的君主的权利。
    推荐版本: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43、《基督教的本质》,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1804-1872)著。人是现实的感性存在,理性、意志和情感(爱)是人的本质,人的本质是宗教的基础和对象。对上帝的意识和认识就是人对自己的意识与认识,上帝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神学就是人本学。基督教及神学把二者颠倒过来,使人的对象化反过来成为一种支配、奴役和统治自己的力量。克服的途径就在于把宗教颠倒了的东西重新颠倒过来。
    推荐版本:荣震华译,载于《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中,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
    44、《未来哲学原理》,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1804-1872)著。全书论述康德以前的哲学;批判康德以后的主要是黑格尔的哲学并论述人本学哲学。上帝的本质就是理性的或理智的本质,从笛卡尔到黑格尔的近代理性主义哲学就在于论证和溶解上帝,也就是把神学转变为人本学。新哲学肯定理性的主体是人,从而完全无矛盾地将神学溶化为人本学,它是近代哲学的真正彻底的实现。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类,存在于以我和你的实在区别为基础的人与人的统一之中。
    推荐版本:洪谦译,三联书店1955年版。
    45、《黑格尔哲学批判》,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1804-1872)著。书中费尔巴哈第一次公开旗帜鲜明地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黑格尔"哲学理念的绝对现实性"是违反理性和不可能实现的。哲学是关于真实自然的科学。感性事物的实在性是一个可以用我们的鲜血来盖图章担保的真理。虽然黑格尔把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思维和存在的同一当作其哲学的基础,但解决方式是唯心主义。人是自然的产物;回到自然,过顺应自然的生活是人的幸福所在;哲学的最高原则是人的本质。
    推荐版本:王太庆、万颐庵译、三联书店1958年版。
    46、《宗教的本质》,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1804-1872)著。全书概述宗教尤其是自然宗教的本质,提出神学就是人本学和自然学的论点。自然的存在并不以神的存在为基础,相反神的存在倒是以自然的存在为前提。人的依赖感是宗教的基础。自然是人生存的基础和依赖的最初对象。人为了摆脱依赖而把对象想象为具有人性的东西而崇拜。自然宗教的本质是人的本质的异化。当人由物理实体变为政治实体时,当君王的占有、决定统治着、支配着人的时候,自然宗教就为精神宗教即一神教所代替。
    推荐版本:王太庆译,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
    47、《功用主义》,英国哲学家密尔(1806-1873)著。全书论述了什么是功用主义、功用主义的最后制裁力、功用主义的证明、公道与功用的关系等,比较完整地阐述了功用主义的伦理思想体系,进一步把近代资产阶级功利主义伦理思想系统化。主张把利己主义同对社会的义务和道德良心联系起来的利他主义,强调,最后目的乃是一种尽量免除痛苦,在质和量两方面多多享乐的生活。该书所阐述的功利主义思想在西方影响很大。
    推荐版本:唐钺译,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
    48、《物种起源》,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1809-1882)著。该著用自然选择理论科学地说明了物种的起源和生命自然界的多样性与统一性和通过自然选择而实现进化,系统地阐述了生物进化思想。栖居在地球上的一切生物都是从一个或少数几个原始类型进化而来,各种生物之间有亲缘关系。动植物在家养状态和自然条件下普遍存在的变异,在生存斗争中不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趋于灭绝,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则被选择保存下来,通过一代代的自然条件的选择作用,适应的变异逐渐积累形成新的物种。
    推荐版本:马君武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49、《唯物主义史》,或译作《朗格唯物主义史》,德国哲学家朗格(1828-1875)著。该书明确而系统地阐述了新康德主义的基本观点。认为康德是西方哲学史上最有贡献的哲学家,其理性批判学说永远地克服和超越了唯物主义。唯物主义用物质来说明意识的企图永远无法得到说明,一般唯心主义以意识为绝对原则也是根本错误的。正确的哲学在坚持现象与物自体之间的原则区分的条件下强调主观和客观的相互作用。
    推荐版本:李石岑、郭大力译,中华书局1936年版。
    50、《哲学中的人本主义原理》,俄国哲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1828-1889)著。这篇著作批判了拉甫罗夫把一些唯心主义的二流人物吹捧为当时西欧先进思潮的代表的错误,系统地发挥了自己的战斗的唯物主义哲学观点,给予唯心主义和二元论以摧毁性的打击。阐明哲学的党派性,指出哲学和特定的社会阶层的利益之间的联系。把人看作只具有一种本性的生物,人身上物质方面的现象和道德方面的现象都来源于人的统一的本性,不存在任何独立于物质世界的"精神实体"。
    推荐版本:周新译,三联书店1958年版。
    51、《感觉的分析》,捷克哲学家马赫(1838-1896)著。著作用世界要素论将各门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统一起来。作为世界基础的要素既不是纯主观的、心理的东西,也不是超出感觉、经验范围的东西,而是一种非心非物而超乎心物对立的东西。自然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是要素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并进是数学形式的函数关系。科学和认识的任务就是按照思维经济的原则对感觉经验进行函数关系的描述。
    推荐版本:洪谦、唐钱、梁志学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52、《自然法典》,全名《自然法典或自然法律的真实精神》,法国哲学家摩莱里(约1840-约1870)著。本书从唯心主义的唯理论出发,根据 "自然法"和"自然状态"的学说论证了原始共产主义是符合"理性"的未来人类社会。鼓吹平均主义思想,对于当时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推荐版本:黄建华、姜亚洲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53、《实用主义》,美国哲学家詹姆士(1842-1910)著。实用主义注重的是事实和实际效果。实用主义首先是一种方法,一种确定方向的、不看最先的事物、原则、"范畴"和假定的东西而看最后的事物、收获和事实的态度。其次是关于真理的理论,即属于我们的经验的一部分的观念只要有助于使它们与我们的经验的其它部分处于圆满的关系中、有助于我们通过概念的捷径去概括和运用就是真的。
    推荐版本:陈羽纶等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54、《权力意志--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德国哲学家尼采(1844-1900)著。权力意志是一种强力、因强大而具有的支配力和创造力,是重新估价一切价值主导思想、评判标准和意志。痛苦刺激生命而强化权力意志,要在暴风雨中重新学习把握真实的生存。生命在"正常"与"疯狂"、"冷漠"与"快乐"、"悲观"与"激进"的对峙中展开。应当放弃任何幻想,战胜一切怯懦,勇敢地以乐观的激进姿态去回应所有的苦难历程。
    推荐版本:张念东、凌素心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55、《查拉斯图拉如是说》,又译作《苏鲁支语录》,德国哲学家尼采(1844-1900)著。著作采用散文或诗歌体,用寓言、比喻、格言等没有逻辑论证的方式,通过查拉斯图拉这个狄奥尼索斯精神的化身、尼采理想的超人式人物之口,向人们讲述故事,以表达尼采关于超人、关于肉体与精神、关于重新估价一切价值、关于权力意志、关于"永恒轮回"、关于反基督教的哲学和思想。
    推荐版本:徐梵澄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56、《精神分析引论》,奥地利哲学家弗洛伊德(1856-1939)著。人的心理活动或心理结构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部分,无意识的原始冲动、本能、欲望被压抑或排挤到意识阈之下而不自觉地积极活动、追求满足;无意识比意识更广阔有力、更原始、更根本且包含人类行为背后的内驱力。无意识概念是精神分析的核心、基础,无意识的性冲动是神经病和精神病的重要起因,并对人类文化、艺术和社会的成就作出重大贡献。精神分析不只作为一种治疗疾病的方法,而且作为一种理解人类动机和人格的理论体系,它的意义超出了精神病学神经病学和心理学范围。
    推荐版本:高觉敷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11月版。
    57、《普通语言学教程》,法国哲学家索绪尔(1857-1913)著。语言是由各个成分之间的关系所组成的结构系统。语言系统是不变的规则系统。抽象的语言属于全社会,具体的言语属于个人。语言是符号系统,分为"能指"和"所指"。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是任意的。符号之间存在"句段关系"和"联想关系"。语言现象分为"历时"和"共时"两种。共时语言学研究作为系统的语言,特别重要;历时语言学研究个别语言要素的演变,相对而言不重要。
    推荐版本:高名凯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58、《纯粹现象学通论》,德国哲学家胡塞尔(1858-1938)著。本著提出了现象学的方法和理论。哲学应成为一门"严格的科学",现象学为其方法。摆脱自然的观点和思维态度,采取哲学的观点和思维态度,使人面对面对纯粹的意识活动和意识对象,本质就成为先验的纯粹的东西,通过本质直观或本质还原对意识活动的内在反思达到对本质的把握,这人本质就成为知识确实可靠的基础。
    推荐版本:李幼蒸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59、《哲学的改造》,美国哲学家杜威(1859-1952)著。人类知识是连续综合的,但西方哲学最明显的特点却是二元思维模式,如本质与现象、永恒与变化、真理与意见、感性与理性、先天与后天、知识与实践等。传统哲学完全不符合我们生活的科学和民主的时代精神,实用主义哲学的任务就是要应用蕴含在科学和民主中的实践方法对哲学加以改造。
    推荐版本:中译有选译,王太庆译,洪谦主编《西方现代资产阶级哲学论著选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60、《经验与自然》,美国哲学家杜威(1859-1952)著。著作的中心内容是倡导经验自然主义或自然主义经验论的世界观,强调经验与自然的连续性,把人的活动与作为人的活动对象和环境的自然界看作一个连续不断、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在人的主观经验的基础上把主观与客观、物质与精神统一起来。
    推荐版本:傅统先译,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
    61、《人生的亲证》,印度诗人泰戈尔(1861-1941)著。源于伟大心灵的体验的有生命的语言,其意义永远不会被某一逻辑阐释体系详尽无遗地阐述清楚,只能通过个别生活的经历不断予以说明并在各自的发现中增加它们的神秘。作者认为奥义书的诗篇和佛陀的教导永远是他的精神财富,它们赋予作者无限的生命力,并将它们贯彻到自己的生活与言论之中,从而亲证到个人、宇宙、灵魂、意识、恶、自我、爱、美、无限等非理性所能把握的神秘观念,以为这些神秘犹如天性一样对作者有独特的含义,并且作者期待着别人也有同样的亲证。
    推荐版本:宫静译,商务印书馆1996版
    62、《科学与近代世界》,美国哲学家怀特海(1861-1947)著。主要总结了近几个世纪来科学研究成果及其对近代世界哲学的重大影响。认为"科学方面所产生的宇宙观压倒了其它方面所形成的旧观点而独步一时",同时现代科学只有放弃唯物主义观点,接受机体哲学和过程哲学的观点才能解释新发展中的新事实和新问题。
    推荐版本:何钦译,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
    63、《数理哲学导论》,美国哲学家罗素(1872-1970)著。罗素在哲学、数学、逻辑学上都有很深的造诣,是分析哲学的开创者之一。著中把数理逻辑的方法引入语言分析,减少实体的数量,提出摹状词理论,揭示句子的真实逻辑性质。对分析哲学运动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推荐版本:晏成书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64、《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德国哲学家舍勒(1874-1928)著。该著提出了宇宙论的人类学。认为无意识、无感觉、无表象的感情冲动,本能,联合的记忆,实用的智能是一切有生命之物的心理本质的高低等级图式。人还具有精神这个最高本质。精神是纯粹的活动性和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所在。精神通过抑制心理排除本能冲动,使人在宇宙中能向世界无限开放,并推动和引导历史而与上帝同生共存。
    推荐版本:陈泽环、沈国庆译,上海文化出版社1989年4月版。
    65、《语言与神话》、《人论》,德国哲学家卡西尔(1874-1945)著。在这两本著作中,卡西尔提出了文化哲学,其基本概念是"符号形式"。认为符号具有表达、描述、表意的功能。人的思想、人的意识活动都是符号性的,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人能创造和运用各种符号。人生活在符号化的世界里,符号化活动的产物便是文化。文化以符号为形式。神话、语言、宗教、艺术、历史、科学等等都是一些独特的符号形式。人在创造文化的活动中表现出自己的本质,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真正的人的哲学、文化哲学应当成为符号形式的哲学。神话是人类最原始最基本的思维方式,是人类的全部知识和文化活动的源头和基础。
    推荐版本:于晓、李晨阳译《语言与神话》,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6月版。甘阳译《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12月版。
    66、《生存哲学》,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1883-1968)著。主张科学追求公认的确定性,而哲学则寻求个人作为整体存在的确定性。整体存在是超乎主客体之上的无所不包的"大全"。哲学来自个人内在体验、领悟和思维的自由创造。生存状态的人面临不确定性和可能性,必须在与他人交往中超越自身朝向"上帝"。上帝表现于世界和人的存在之中,是世界本身、世界与人、人与人之间的统一性的实现。
    推荐版本:王玖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年版。
    67、《历史与阶级意识》,匈牙利哲学家卢卡奇(1885-1971)著。该书把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解释成黑格尔逻辑学的直接产物,归结为黑格尔的总体性范畴和主客体相互作用,提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只适用于社会历史领域,并阐述了物化问题,强调无产阶级意识在革命转变中的决定性作用。书中开创了把马克思同恩格斯、列宁对立起来,将马克思主义黑格尔主义化的先河。被奉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圣经"。
    推荐版本:杜章智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10月版。
    68、《马克思主义和哲学》,德国哲学家柯尔施(1886一1961)著。它以马克思主义和哲学的关系为主题,主张把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原则运用于马克思主义的整个历史,强调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不可分割的联系,主张恢复真正的原始的马克思主义,并指责第二国际正统马克思主义理论排除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无产阶级政治斗争的任何基本联系。对列宁的唯物主义反映论的系统批评。
    推荐版本:王南湜、荣新海译,重庆出版社1989年2月版。
    69、《哲学研究》,奥地利哲学家维特根斯坦(1889-1951)著。该书关心的问题涉及到意义、理解、命题、逻辑、数学基础、意识状态等方面。主要内容是语言游戏论的语言理论、纯粹描述论的哲学性质论和行为与心灵一致的心灵理论。
    推荐版本:徐友渔选译,载于涂纪亮主编《语言哲学名著选辑》中,三联书店1992年版。
    70、《存在与时间》,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1889-1976)著。海德格尔毕生致力于对存在问题即存在的意义的探索,而存在本身的显现即无蔽,解蔽便是"存在之真理",因此对存在的探究也就是对真理(无蔽)的探究。哲学是非形而上学的"思想",是存在性的思,本源性的思,沉思之思。思想的最重要的事情是把隐蔽的、真实的东西显现出来,使存在显示其自身的意义。
    推荐版本: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版。
    71、《哲学和逻辑句法》,德国哲学家卡尔纳普(1891一1970)著。作者在大学作短期讲学的讲稿,通俗地解释了逻辑句法的性质及其对哲学的意义。既体现了维也纳学派的逻辑实证主义观点的共性,如可证实性原则、可验证性原则、可检验性原则和物理主义语言,也表现了卡尔纳普哲学思想的显明的个性,如著名的"宽容原则"。主张哲学的任务只是逻辑分析,持坚决反形而上学的立场。
    推荐版本:傅季重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
    72、《狱中札记》,意大利哲学家葛兰西(1891一1937)著。著作由一系列没有内在联系的论文、札记、笔记等组成,著中以一套特定的名词代替一般的马克思主义术语,阐述以"实践哲学"为核心的哲学思想,创立了一整套适合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制订了社会革命的新的策略,代表了本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中一股最富于独创性的新潮流。
    推荐版本:徐崇温译,载于《实践哲学》中,重庆出版社1990年9月版。
    73、《控制论》,美国哲学家N。维纳(1894-1964)著。控制论学科的奠基性著作。全书讨论了神经系统、计算机、心理过程和若干社会现象中的通讯和控制问题。用统一的科学概念探讨自然系统和人工系统,开创了研究系统的通讯和控制的一般规律的新学科。从控制系统的角度揭示了动物和机器、生理东西和心理现象的联系,为阐明自然界的辩证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学证据,给许多学科提供了一种有力的新方法,成为沟通各门学科的桥梁。
    推荐版本:郝季仁译,京华出版社2000年版。
    74、《启蒙的辩证法》,德国哲学家霍克海默(1895-1973)著。该著作是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哲学和批判西方文明的代表作,也是标志法兰克福学派理论发展里程碑的一部著作。它论述在西方文明发展过程中,旨在把人类从恐惧、迷信中解放出来的启蒙理性,因具有统治的极权主义本质,走向自己的反面,成为统治久的工具,将社会引向野蛮状态,为法西斯主义滋生提供文化土壤。
    推荐版本:洪佩郁、蔺月峰译重庆出版社1990年7月版。
    75、《发生认识论》,瑞士心理学家、哲学家皮亚杰(1896-1980)著。本书着重研究儿童的认知、智力及思维的发展,突出地提出了关于儿童智力发展四阶段的理论。认为儿童智力的发展是儿童与环境的动态的相互作用的自然主义的和生物学的结果。提出用研究人的认识的发生发展来研究人的认识(知识)的形成发展。认为认识是主客相结合进行组织再组织的个体运动建构过程,其中知识的结构不断转化并日益复杂。
    推荐版本:王宪钿等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76、《理性与革命》,美国哲学家马尔库塞(1898-1979)著。该书围绕黑格尔哲学和社会理论,论证其理性范畴同社会革命的关系及理性主义的革命性,阐述黑格尔哲学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联系与区别,重新解释了马克思主义与黑格尔主义,并批判实证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的"黑格尔主义", 揭示黑格尔主义、马克思主义与实证主义的对立。是作者实施黑格尔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综合的代表作。
    推荐版本:程志民、顾春明、牟岱译,重庆出版社1993年10月版。
    77、《单向度的人》,美国哲学家马尔库塞(1898-1979)著。是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的社会理论的最有实际社会影响的"造反教科书"著作。本书通过对典型的高度工业化、技术化了的美国社会的研究,批判地分析了发达工业社会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思想状况,揭示出当代发达工业社会是一个实现了社会一体化、失去其内在否定性而只剩下维护现存制度肯定性一面的单向度的社会,指出哲学的历史制约性及单向度社会中人的解放的暗淡前景,并论述了从"单向度"中解放出来的可能性。
    推荐版本:张峰、吕世平译,重庆出版社1988年12月版。
    78、《心的概念》,英国哲学家赖尔(1900-1976)著。赖尔著中以分析哲学的目光批判了笛卡尔的心物二元论,力图纠正人们对心的概念的各种误解。强调哲学的任务是澄清我们所使用的概念的内容和相互关系。
    推荐版本:刘建荣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
    79、《真理与方法》,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1900-)著。该著强调解释学是哲学,哲学也应当成为一种解释学。运用近代以来的科学方法并不能达到理解的真理,尤其是精神科学的真理,但这只意味着"方法"的局限而不表明科学的局限。解释学通过探究人类一切理解活动得以可能的基本条件,揭示人在传统、历史和世界中的经验,阐明人与世界的最基本关系,展示人生在世的真理。
    推荐版本:洪汉鼎译,台湾时报文化出版企业有限公司1995年版。
    80、《客观知识》,英国哲学家波普尔(1902-1994)著。著中从批判理性主义和历史主义科学哲学的基本立场出发,提出了三个世界的理论:世界1是物理世界,如物质、能量、一切生物的机体,等等;世界2是人的心理现象,包括意识、感觉等心理状态和过程,是主观世界;世界3是思想内容及其物质化而形成的人造产品或文化产品和用语言表达出来而成为固定对象的思想意识,如语言、艺术品、图书、机械设备、工具、房屋、问题、猜测、理论、反驳、证据等等,是客观知识的世界。三个世界统一连贯而相互作用。
    推荐版本:舒伟光、卓如飞、周柏乔、曾聪明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81、《否定的辩证法》,德国哲学家阿多诺(1903-1969)著,被认为是法兰克福学派最重要的著作之一。此书以"否定"和"批判"为宗旨,以艰深晦涩的哲理为西方左翼派别对现代西方社会进行全面批判和彻底否定的激进主义政治理论和"大拒绝"的斗争策略提供了哲学论证。该书出于反体系、批逻辑的需要,故意使论点模糊,显得缺乏形式,保持一种散文式结构。
    推荐版本:张峄译,重庆出版社1993年10月版。
    82、《辩证理性批判》,法国哲学家萨特(1905-1980)著。本书力图探索存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之关系,建立一种结构性的和历史性的人学来补充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化。为此,作者一方面着力论述了辩证理性的领域、它的可理解性以及它与科学理性的差别;另一方面又围绕着对个人的实践的认识,对马克思本人的思想以及当代马克思主义者的种种观点展开了评述。
    推荐版本:林赚华、徐和磋、陈伟丰译,时报出版公司1995年7月版。
    83、《存在与虚无》,法国哲学家萨特(1905-1980)著。该书以现象学的意识理论为基础,试图从本体论上解决人的自由问题。全书从无主客体之分的"前反思意识"出发,论述了自在存在与自为存在的关系,提出了人的自由先于人的本质,即人的存在先于人的本质这一萨特存在主义人学的核心思想。与自由观相连,又涉及人的责任、烦恼、自欺以及人的"境况"、个人与他人等萨特人生哲学的一系列基本概念。
    推荐版本: 陈宣良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版。
    84、《结构人类学》、《野性的思维》,法国人类学家列维一斯特劳斯(1908-)著。这两部书致力于将结构语言学的方法运用于人类社会的研究,运用结构语言学的方法,对原始社会的亲族关系、社会组织、巫术、宗教、神话、艺术、图腾等进行了富有特色的结构分析。认为各种文化制度如婚姻规则、亲族关系、社会组织、巫术、宗教、艺术、神话等等都具有语言的特性、受语言所制约、有像语言一样的系统和与语言结构相类似的结构,但其结构并非呈现在表面,而是隐藏在人类心灵的无意识层深处。文化来源于人类集体心灵的创造、建构作用,集体心灵通过无意识的逻辑建构起人类社会和文化。人类社会和文化都是人类集体心灵的无意识的"深层结构"的外在投射或表现。著作最终关注关于人类心理的真理,达到对人的完善的理解。
    推荐版本:谢维扬、俞宣孟译《结构人类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年版。李幼蒸译《野性的思维》,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85、《从逻辑的观点看》,美国哲学家奎恩(1908-)著。该著驳斥了经验论的教条主义,强调从逻辑的观点来看问题,认为对传统哲学的"心灵实体"、"自我意识"等观念的否定是逻辑观点的必然结果,倡导本体论的约定论和认识论上的整体论,认为"本体论的承诺"只承认两种存在:一是物体,对应于个体变元,二是"类"的抽象实体,对应于量化变元,两者都是建立一个广泛的概念体系所必须的设定。
    推荐版本:江天骥、宋文淦、张家龙、陈启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86、《保卫马克思》,法国哲学家阿尔都塞(1919-1990)著。阿尔都塞因用结构主义的方法解释马克思主义,强调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客观性,而在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独树一帜。《保卫马克思》标志着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形成,是它的圣经。该书是一部论文集,收集的八篇论文围绕一个共同主题展开:反对对马克思主义作人道主义的解释,恢复作为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的本来面目。
    推荐版本:顾良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10月版。
    87、《正义论》,美国哲学家罗尔斯(1921-)著。本书系统地提出了一套新的政治哲学和道德哲学理论,以为当代社会的主要特点归结为正义、合作、效益和稳定,而正义则解释一切社会问题的纲领。在方法上他放弃了分析哲学而转向西方政治哲学的传统,"努力把洛克、卢梭和康德所代表的传统社会契约理论普遍化,并提高到一个更为抽象的高度"。
    推荐版本: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88、《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英国哲学家拉卡托斯(1922-1974)著。该著在批评和借鉴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学说与科恩的范式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纲领方法论。科学研究纲领是应用范围大、影响人们思维方式深刻、能指导时代的科学活动的科学理论,或是某一科学的理论纲领。科学研究纲领由硬核和保护带组成。硬核是不容反驳和改变的、稳定而确定的基本理论。保护带则由可以随时调整与改变以应付反常情况的辅助性假设和应用理论构成。科学研究纲领的方法是"正面启发法"与"反面启发法"。
    推荐版本:欧阳绛、范建年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89、《科学革命的结构》,英国哲学家科恩(1922-)著。是库恩系统地阐述他的科学哲学思想的著作,书中提出了具有深刻理论价值和意义的"范式"概念,"前科学-常规科学-科学革命-新常规科学-……"的科学发展模式,"科学共同体"概念等,是20世纪科学哲学五大成就之一。
    推荐版本:纪树立摘译,载《哲学研究》1978年第1期。
    90、《反对方法》,美国哲学家费耶阿本德(1924-)著。该著彻底地排除了科学哲学中的理性主义,强调理论上的无政府主义有利于科学的进步,提出多元主义的方法论口号:怎么都行。科学方法、范式之间都没有可比性,没有判断范式、科学方法优劣的客观、中立的标准。我们甚至不能比较一个理论是否比另一个理论更有用,任何理论都可以应付问题,并且都自己的"有用"和"成功"的标准。
    推荐版本:周昌忠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年版。
    91、《理性、真理与历史》,美国哲学家普特南(1926-)著。本著在批评符合论真理观和相对主义真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内在论"的真理观。认为真理有理想化的证明和合理的公认性特征。真理是当各种证据汇集在一起时抽取出的命题。真理的公认标准包括大家的公认性和人们对事物所进行的历史的、可变的、概念性的、合理的解释。
    推荐版本:童世骏、李光程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
    92、《乔姆斯基语言哲学文选》,美国哲学家乔姆斯基(1928-)著。人类具有天赋的"语言习得机制",这种机制决定人类语言的普遍特征。语言的本质不仅在于它是以直觉为基础的创造性活动,而且在于它有一套有限而反复使用的确定的语法规则。语言学的任务就是要建立一套包括有限语法规则、插入适当词汇就可以生成无限合乎语法的句子的演绎系统。
    推荐版本:龚群、戴扬毅等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93、《交往行动理论》,德国哲学家哈见马斯(1929-)著。该书以语言、逻辑为工具,结合实用主义和结构主义的方法,把凭借语言来进行的交往形式,当作一种理想的交往模式,建立起二元论的交往合理化的理论,创立了交往行动的理论体系,使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从意识哲学转向语言哲学。并系统地探讨了社会交往理论对社会发展理论即历史唯物主义的意义和价值。
    推荐版本:洪佩郁、简青译,重庆出版社1994年9月版。
    94、《哲学与自然之镜》,美国哲学家罗蒂(1931-)著。该著通过对分析哲学传统和柏拉图主义传统的批判及对杜威、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德里达等人的理论借鉴,倡导新实用主义理论和后哲学文化。哲学不再是高于或独立于其他学科的理论体系,而是与历史学、文学、语言学、考古学、人类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其他学科相结合构成新话语,开拓适应社会生活需要的新的知识和行为领域。
    推荐版本:黄勇译,三联书店1987年版。
    95、《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德国哲学家施密特(1931-)著。这部著作的"每一页都浸透着法兰克福学派自30年代初以来发展的'批判理论'的影响"。它通过对马克思学说中自然概念的研究,引人注意地对马克思的哲学进行非本体论论证和解释马克思的人化自然思想,主要研究了马克思对自然的理解,用哲学的观点论述并重新解释马克思的思想。
    推荐版本:欧力同、吴仲防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3月版。
    96、《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美国哲学家杰姆逊(1938-)著。该著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对现代西方社会的意识形态、哲学文化进行了富有创新意义的解读。
    推荐版本:唐小兵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97、《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英国哲学家吉登斯(1938-)著。本著在批评各派社会学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对现代社会结构和文化精神的新认识。
    推荐版本:赵旭东、方文译,三联书店1998年版。
    98、《无政府、国家和乌托邦》,美国哲学家诺齐克(1938-)著。作者在批评罗尔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国家起源的理论。其中"最小政府"理想和"历史性的资格理论"是最有特色的研究成果。
    推荐版本: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99、《命名与必然性》,美国哲学家克里普克(1940-)著。该著提出了历史的、因果的命名理论,先验偶然命题和后验必然命题等新观点。
    推荐版本:梅文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
    

(陈定家供稿)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