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泛娱乐时代需要怎样的文学精神——读邢建昌著《文艺美学研究》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王琦 参加讨论
邢建昌著《文艺美学研究》 对传统文艺美学的学科结构进行了富有意义的突破,在知识建构和方法论方面均呈现出一种开放性的建设姿态。该书在对文学艺术传统形态关注的基础上,自觉地构筑文艺美学与当代文化实践互动对话的平台,张扬文艺美学研究之于文化现实的提问、阐释、言说的能力。此书每一章都是一个开放的问题研究场域。这一知识体系架构可以有效地摆脱以往既定的思维、观念、理论、方法的束缚,有利于学科知识形态上的吸纳、更新,有利于学科问题域的扩展。电子传媒、图像、大众文化、日常生活审美化、文化研究等当下发生的文化事件都被纳入相应的题域进行分析研究,从而使该书呈现出阐释的开放性、鲜明的问题意识,拓展了问题的可能性理解方式。作者拒绝预设学科的永恒真理和固定本质,而强调从特定的历史维度、现实语境中对相关问题进行有效地思考、阐释。这种立足现实的学术立场和对文学艺术审美阐释的坚守恰恰确证了文艺美学存在的合法性。
    在文艺美学的研究方法上,作者主张建立一个文艺美学研究的方法论体系。哲学、语言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等相关学科的方法共同构成文艺美学研究的方法论体系。而对相关学科方法的借鉴并不是简单的套用或横向的移植,而是经过文艺美学学科的整合,使之成为文艺美学研究方法的一个有机整体。对相关学科研究方法的借鉴可以使文艺美学研究摆脱以往非此即彼的误区,这在学界已达成共识,而对相关学科研究方法的过度迷恋又使文艺研究走向它的反面,陷入因方法而迷失研究对象本身的泥淖。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对相关学科方法的借鉴、取舍是以研究对象为出发点的,旨在突破以往对问题研究的明确目的性,以及研究结果的精确性、单一性。在对研究对象多视阈的观照下将问题深入化、延展化,并在问题反思的基础上参与问题的意义建构,表明自身的立场。这不失为对现存学术资源的有效利用并将其本土化的成功尝试。
    除了提出建构文艺美学研究的方法论体系,作者还指出了文艺美学自身的方法:体验——解释的方法。他指出:“体验”是进入艺术的不二法门。体验要求进入文学艺术,必须以对象的存在为自己的存在,从而使对象所包含的意蕴向主体的心灵呈现出来,弥合由主客二分所导致的人与对象的疏离,进入到“身与物化”的世界当中。解释,包含着对对象的充分尊重,也肯定了人的主体性尊严。作者以体验为前提的解释方法旨在推动人类自我反思的能力,创造人文的意义空间。由是反思近来读到的一些文艺美学的理论专著和学术论文,硬着头皮去读的情况时有发生。原因就在于这些论著 “知识论”取向过重,似乎不食人间烟火。要么过分迷恋知识形态的自足性建构,要么专注于抽象的概念繁衍、乏味的逻辑推演,留下的是了无生气的知识累积,缺乏撼动人心的力量。需要指出的是,“今天,我们并不缺乏抽象的知识或思想,缺乏的是知识如何转化成行动,思想如何进入现实的能力。”体验——解释的研究方法不仅开启了阐释文学艺术的独特视域,而且为区别于自然学科的人文学科领域提供了方法论参照。其方法论价值在沟通心灵,介入当下文艺现实层面的重要性凸现出来,进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透视现实幻象、深入体察时代、超越当下的思想远游的有效途径。
     “我们需要坚强的文学精神”,这是作者一篇文学评论的题目,也是他多年来执著践行的学科立场,而这更应成为泛娱乐时代每一位文艺工作者的自觉意识。因为只有在这个泛娱乐时代奏响强而有力的“不和谐”音,才能使更多的人因此远离“生命的不可承受之轻”,才能使文艺美学及相关学科在世俗化现实境遇中寻找到存在的真正依据,获得坚实而长足的发展。
    原载:《文艺报》2008-5-8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