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于细微处见大识 ——评《翻译探微:语言·文本·诗学》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吴青 参加讨论
《翻译探微:语言·文本·诗学》一书终于在中国大陆出版了,译林社可谓慧眼独具。
     该书中文繁体字版早在2001年已由书林社在港台发行,但我2002年9月返京任教时尚未见到,倒是2003年1月回港进行博士答辩时蒙作者、我的博士生导师惠赠才得一读。其时因准备开设研究生课程,有感于翻译研究方面的资料匮乏及外语教学界对翻译理论工作的认识误区,我向作者建议考虑在大陆发行中文简体字版。不想一晃五年,现在终于看到增订后的版本在大陆发行。
     作为学者,孜孜于研究工作之余,总是希望自己的思想有朝一日能诉诸文字,与世人对话。近几年翻译学界新事不断,有关翻译的专著、编著、论文集、教材更是林林总总,其间不乏国外引进的原版文库,但更多的是地道的国产宏论巨制或时尚拼图,有时不免让人产生视觉和心理疲劳。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此书却大异其趣,视角独特,没有标新立异的术语,没有语焉不详的观点,没有不明出处的材料,只见字斟句酌的推敲和朴实严密的说理,研读起来如沐清风。而在成书体例上,要将它归类又似乎有些困难。该书既非专著,又非论文集——因为专著的题名(尤其主标题)一般不会是这样宽泛的白描,而论文集则多为不同撰稿人就大致约定的专题进行研讨——也许可以说是一部论文集形式的专著吧:“翻译与世界观”、“翻译与语言学”、“翻译与文学”三编工整地统领了成文于不同时期的各篇论文,形散而神不散,使作者十余年的研究脉络清晰可见,更让读者对其多层次跨学科的研究兴趣一览无余。
     此书开卷以题为“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是诗意的”一文为自序,论题的视角新鲜,一反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来审视翻译中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序文借网友对话“滴水映日”,引出“对整个学术思维方式的关注”。通过对英文theory与中文“理论”两词的分别溯源,指出了在翻译语境下以中文谈论“理论”时出现的谬误与模糊,倡议面对翻译学科里热闹纷呈的“转向”,我们应具历史意识地去把握各种观点与范式。更精彩的莫过于接下来作者对这一理念的践行: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和“理论来自于实践并指导实践”这类耳熟能详的“经典论断”,放入当代中国的历史语境中进行考察,提请读者防范无意识中的概念偷换,“真理”并不等同于“理论”,而“指导”更体现出一种植根于“地位等级和权力关系”的认知方式。文末,作者回归了充满诗兴的语言,期待着理论研究者“不存指导者的优越感或权力欲,也不受指导实践、提高实践的使命感束缚”,从事实践者“不必有‘无理论’的自卑感,也不必有用实践来束缚(或曰‘检验’)理论的权力欲”。双方各享自由,各尽其职,以礼敬之心互相切磋,在相互激发中怀感恩之情。此文不仅观点鲜明、分析精到,透着缜密的学者风范,而且关注历史、紧贴实践,显出深切的社会关怀。
     序文之后的论文分别归入三编。上编“翻译与世界观”凝聚了一种对学科发展的宏观思考。作者从中国译学界近年来出现的“自成体系”论和“特色”论入手,剖析了大陆一些学者在研究心态和研究取向上的误区。第一章旨在澄清认识,提出中国的译学理论体系应具有开放性,并在与国际译学大系的互动中发展其个性;第二章则具体作为,将翻译要不要研究或要不要理论、信达雅、翻译是艺术还是科学等旧题放入国际译学的大框架下考察,指出新视角可以带来新发现与新见解。
     中编“翻译与语言学”构成本书的主体,共有七章,除最后一章外,其余全部译自以英文发表的期刊论文。语言学一直与当代翻译研究的发生与演进息息相关,编名似乎并未让人觉出新意,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渐红火的“文化转向”,矢志否认语言学对翻译研究的启示和贡献,因此编名又似乎让人觉得不合时宜。但事实上,被判出局的那种形式至上、不论语境的语言学,即便在语言学界也早已为人诟病。20世纪60年代起,一代又一代的语言学家不断拓宽着他们的视野,从关注语言的使用情境、社会功能、认知图式,到关注文本的结构特点、话语的心理指向、语料库的研制,等等等等,思路和方法一路创新,对意义(包括“语言意义”)的认识也早已突破对词义、语法进行孤立对比分析的视界。
     下编“翻译与文学”共由三章组成,数量不多,却是真正意义上跨学科的探索。在这里,作者对古典诗歌与现代美文的赏玩,没有止于一种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神秘的直觉体验,而是游走在文体学、话语分析、美学、艺术心理学、哲学之间采撷灵感,以文本为依据打开解读的认知空间,求索蕴藏的诗意与文心,并希望这样的尝试可以对译者有所启示、有所激发。
     此书的中下编集合了作者十余年间最丰厚的研究成果,细致的分析、严密的推理和诗意的思考使它不愧为一部译学力作。不过依我之见,它最大的贡献在于跨学科的意识和方法论上的开拓。尤其是后者,将语言学的理论成果、分析方法实际用于文学文本的分析,在尽可能降低主观性的基础上,更有效地揭示诗文中的结构形式、认知意义和美学内涵,不仅能为译者解开翻译中的“谜”,也能为研究者提供一种示范。
     (《翻译探微:语言·文本·诗学》增订版 朱纯深著 译林出版社出版)
    原载:文汇读书周报2008-5-15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