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乡土的意义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渐庐 参加讨论

    

     在乡土文学研究者中,陈继会先生是为人注目的一位。早在1989年他便出版了《理性的消长:中国乡土小说综论》。新近捧读陈继会先生主编的《中国乡土小说史》,在快意的阅读中,为乡土文学研究仍处于旺盛态势感到欣喜。
     《中国乡土小说史》(以下简称《史》)从对“人”的关注出发,将对“人”的关注置于社会文化的历史状态之中,而其研究方法,应当说主要承继五四时期鲁迅、周作人等人的乡土文化批评,属于新时期以来乡土文化—文学的研究范式。同时,也并不拒斥长期以来的社会历史学批评传统。但是对于上述两者而言,《史》都有其超越之处。一方面,《史》超越了狭义的“地方趣味”、“异域情调”的说法,更多地关注20世纪中国传统与现代文明冲突中的乡村文化,关注作为人类情感归属与诗意栖居的土地的意义。另一方面,也汲取了传统社会历史学方法的合理性,没有忽略特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对文学的影响,同时又深入探究这种影响之下人的更深层的人的文化心理——思维方式、情感态度、价值观念、道德准则等等。
     比如,在《史》第一章论及中国乡土小说发生的原因时,作者特别注意到刚刚勃兴的现代都市文明对于乡土文学的促发作用。一方面,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西方近、现代文化思潮在都市涌动,一方面,远离现代文明的乡村,依然保持着小农的宗法文化。两者的反差促使全家们在汲取城市现代文明的时候,返顾乡村文化的闭塞与停滞;同时,也在此中表现出对于城市文化的种种焦灼、躁动与不适。事实上,这一把握不仅恰当地说明了乡土文学发生的动因,同时也界定了现代乡土文学的两支重要形态:一者如鲁迅,对乡土采用一种冷峻严厉的批评态度,引领了整个世纪乡土小说的主导形态;一者如沈从文,初入城市的失败体验与久居城市的心理不适,导致其疏离城市、亲和乡野的两极心理,最终以对故乡的情绪记忆来缓解身处城市的焦虑。两者同出一源又各自发展,构成现代乡土小说的两大主体。
     由此出发,作者对不同时期乡土文学的文化的内涵作了精当的论述。当然,《史》一书的作者并没有将此简单化,而是将其透入最原始而又最隐秘的乡村—土地—人的奥蕴之中。如第三章在论及30年代乡土小说文化内蕴时,准确地抓取了在资本主义文明对自然经济的冲击之下土地关系的变化,阐释30年代作家,尤其是左翼作家文化视野中的土地内涵,进而阐发左翼乡土小说整体的基本形态。作者发现,左翼乡土小说中的农民破产、反抗主题,除却意识形态支配之外,更在于由土地关系的变化而导致农民对土地的信心丧失,以及由此造成的农村现存秩序的紊乱。
     应当说,书中所论的作家作品,对于广大研究者来说并不陌生,但作者不满足描述研究对象所体现的一般的乡村文化状态,而是更进一步,将乡土形态置于人与土地、生命与生存等形而上的哲学层面,即“人的存在”。王鲁在谈到鲁迅讲课时曾说:“大家在听他的中国小说史的讲述,仿佛听到了全人类灵魂的历史”。(《活在人类的心理》)当然,我仍无意将二者比附,但至少可以说,《史》一书的作者也显示了同样的努力。
     《史》一书还努力将文化批评的方法同思潮史、文化史、研究史有机地融合起来。作者认为,中国文学艺术的传统经现代观念的烛照而被重新发现,并集中体现在乡土小说的抒情特性上面,从而引发了艺术形态上的散文化倾向。这并不是简单的一种创新方法,而是作家处于城乡文化交汇冲突之中的文化选择使然。作者力图在社会文化背景的迁徙之中观察艺术的发展过程。这样秆做的文化基础在于,艺术方法的变易,源于文学观念的变化,而特定时期的文学观念则源于对人的理解,这就回到了该书讨论乡土文化的立论基础——土地与土地之上的人的灵魂。两者的结合就是如此地巧妙。因此,在作者的研究中,形式即是“有意味的形式”。
     《史》第三章中,作者谈到,30年乡土小说审美倾向中对于“力”的整体追求,产生了“简化”与“直语”的倾向。其实,在这种现象背后,隐含着作家对于表达自己思想的明示性、直捷性的追求。再细究之,“简化”与“直语”倾向来自于30年代土地关系、城乡关系的变化。一方面,在受到现代经济冲击的乡村,农村社会日益从宗法制走向阶级社会,阶级关系、政治关系被凸现出来。此时左翼文学对人物阶级关系的把握,固然带有思想的急切,但同时也来自于土地关系改变后的乡村社会状态。而沈从文则由于30年代迥然分立的城乡冲突,取用人性善恶的道德观照标准,以此判别城乡社会。正因此,沈从文将一切人类之恶掩饰起来,叙写边陲乡民礼尚往来、和睦相处的人际关系与诚善、自足、重义轻利的行为准则。二者的“简化”与“直语”都来自于对30年代社会文化的理解,而两者的分野则导致左翼乡土文学“速写”体系与京派文学抒情体式的盛行。
     读毕全书,我更服膺书中引美国学者兰·乌斯比的说法:“文学史的撰写不是学院式的练习,而是一种对文化(有时候也是对个人)自我鉴定的尝试。
    (《中国乡土小说史》陈继会等著/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18.50元〈软精装〉21.00元〈硬精装〉)
    原载:《中国图书商报》2001/04/19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