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创造富有现代民族特质的“人的戏剧” ——评胡星亮的《当代中外比较戏剧史论(1949-2000)》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洪宏 参加讨论

    南京大学胡星亮教授完成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当代中外比较戏剧史论(1949-2000)》,入选“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2009年12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胡星亮的这部学术力作,是继《中国现代比较戏剧史》(田本相主编,胡星亮、胡志毅副主编,文化艺术出版社1993年版)之后,中国当代比较戏剧研究的一项重大收获,它有力地拓展、深化了中国当代戏剧史研究。
    《当代中外比较戏剧史论(1949-2000)》有着明确的学术追求,即“要通过当代中外戏剧的比较分析,去探讨20世纪以来中国戏剧发展的三大根本问题:如何对外来戏剧影响进行基于主体选择的汲取和借鉴;如何对民族戏剧传统进行现代阐释和创造性转化;如何在中与西、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创造具有人类普世价值的现代民族话剧。”概括起来说,影响——接受——创造,是以中国当代戏剧富有民族特质的现代性建构为理论核心的中外戏剧比较研究的根本命题。著者认为,中外戏剧比较研究诚然要理清中国戏剧所受外来影响的普遍情形,即外来影响的事实联系,然而,相对于可见的外在事实联系而言,更值得探讨和揭示的,是那些内在于外部联系的更本质性的内涵。这就要求当代中外戏剧的比较研究必须突破影响研究的学术层面,而深入挖掘作为接受主体的中国当代戏剧在处理外来影响和民族戏剧传统时的独特创造,以及这种民族戏剧的现代性创造对于世界戏剧所具有的意义和价值。所以著者强调,要把影响研究、接受研究和综合研究结合起来,“既要突破‘西方中心主义’,也要突破‘冲击——回应’模式,应该着重研究各民族戏剧在走向现代、走向世界进程中的同与异,研究中国当代戏剧在整个世界戏剧现代化进程中的独特创造及存在的差距。”上述学术观念与学术追求,切实抓住了当代中外戏剧比较研究的关键所在,也应成为比较文学、比较艺术学的重要共识。
    该书还有着鲜明的、一以贯之的学术立场,即以艺术本体的“人的戏剧”作为考察当代中外戏剧关系的价值基点。“人的戏剧”是著者所关注的20世纪中国戏剧现代性的核心内涵,“大致说来,‘人的戏剧’应该从以下三个层面去关注和描写人:第一是现实生存层面,对人的生存状态的揭示,对自由、平等、民主、正义等人的生存权利的呼唤;第二是价值原则层面,对人的生命、命运、追求等的关注和尊重,对人的主体意识和生命意义的张扬;第三是终极关怀层面,对生与死、爱与恨、信仰与幸福、孤独与隔膜等人的本体存在与困惑的哲理思考。”(胡星亮《现代戏剧与现代性·自序》,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2页)只有致力于创建具有如此内涵的现代“人的戏剧”,并对那些压抑人、异化人、奴役人的“非人”戏剧予以批判和挞伐,中国当代戏剧才能对中国的社会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才能真正在中外戏剧交流融合中走向世界、贡献于世界。这正是中国当代戏剧现代性创造的根本目的和使命所在。
    不仅如此,“人的戏剧”还应该是艺术本体的戏剧,它要求戏剧艺术具有自觉的现代审美意识。换言之,融入世界并贡献于世界的中国当代戏剧,不仅要具备现代人学内涵,同时还应具有与之相协调的现代审美内涵,戏剧家必须把其所刻画的人的思想和精神的形态转化为审美的形态,戏剧中的现代人学思想才能真正获得生命力和感染力。就中国当代戏剧而言,其现代审美意识和审美形态的创建和拓展,就是在西方戏剧艺术潮流激荡下,在汲取异域营养和融合民族审美传统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和突破的,无论是现实主义还是现代主义都是如此。在此过程中,中国当代现实主义戏剧由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变,现代主义也在实验探索中与民族戏剧传统和民族现实交相融合。中国当代戏剧的这些审美创造,极大地推动了“人的戏剧”的历史进程。这些,正是《当代中外比较戏剧史论(1949-2000)》中所着重阐发的“人的戏剧”的基本美学内涵。
    该书还对中国当代戏剧的现代性和民族性关系这一重要而复杂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著者认为,“就人类戏剧交流而论,在不同戏剧体系碰撞中趋向‘他者’,在向‘他者’借鉴中返观并认识‘自我’,然后,以民族戏剧的现代性建构为前提进行艺术融合,乃是普遍规律。”这种认识是符合20世纪中外戏剧发展的历史实际的,也是中国当代戏剧在处理中外、古今关系时应该遵循的正确途径。对于中国当代戏剧来说,民族戏剧传统需要创造性转化,外来戏剧影响也同样需要创造性转化,而这双重转化的前提和目标则必须是中国当代戏剧的现代性创建。如此,中国当代戏剧才会在“东张西望”、“取今复古”中,真正“别立新宗”,做到“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当代中外比较戏剧史论(1949-2000)》在处理中国当代戏剧的民族性与现代性关系问题时,始终紧紧把握这一根本立场,由此出发去深入论述中国当代戏剧与世界戏剧的相互阐发,及其所做出的富有民族独创性的重要贡献,此即:“人学内涵的中国魂灵,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的中国形态,戏剧创作与演出的民族戏曲美学渗透——中国当代戏剧正是以其鲜明的独创性,而为世界戏剧的丰富性、多样性增色添彩。”
    除了对以上问题的深入阐述外,该书还就当代中外戏剧交流融合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当代中国戏剧走向世界的复杂历程、外来戏剧影响与民族戏剧传统的内在关系等问题一一展开探讨。在研究内容的结构安排上,则按照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大陆当代戏剧分为1949至1976年和1976至2000年两个阶段)或不同地域空间(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和澳门)来确立论述的编目和章节;在具体论述时做到史论结合,在理清中外戏剧交流融合的历史轨迹后,选取重要的戏剧现象或理论问题予以深刻剖析。这种结构安排和研究思路,使得当代中外戏剧的比较研究既全面、系统,又能落到实处。
    该书是一部立论严谨、论述扎实、结构合理、视野开阔的优秀学术著作。它以翔实的史料和深入的理论阐述,回答了当代中外比较戏剧研究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并提出了诸多富有理论深度和现实启迪性的学术创见,是中国当代比较戏剧研究和比较文学研究的重要创获。
    原载:《文艺报》2010年06月18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