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阅读快感与智慧启发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邱江宁 参加讨论
自宋初杨亿、刘筠、钱惟演等相互酬唱,刊刻《西昆酬唱集》之后,西昆体出现,时人争相效仿,宋初诗体为之一变。《西昆集》之后,模仿西昆体为诗行文的人们成千上万,西昆体在宋初盛行时间长达50年,“西昆体的历史价值之一就是给人们提供了写诗的技巧,成为人们学习的样板”,其影响之大,不仅及于宋初,有宋一朝,乃至元明清之世,“残膏剩馥,沾丐后人多矣”。明清之际蔚为一代词宗的吴伟业,其诗作文雅绵缈,哀感顽艳,乾隆皇帝十分喜欢,曾经亲批其诗曰:“秋水精神香雪句,西昆幽思杜陵愁”,岂非二人都为西昆余韵所染?由于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原因,学界对“西昆体”及“西昆派”的研究与认识颇为肤率随意,所下的结论也不算谨慎中肯,影响大而且坏。所幸这种情况在20世纪80年代后就大有改观。现在,人们对西昆体研究的深入以及研究的热情已完全今非昔比,成果也相当丰富。张明华的《西昆体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博雅文丛”,2010年出版)是众多西昆学研究成果中的翘楚之作。该著以体系缜密、辨析透辟、根底扎实、文辞博赡而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体系缜密,逻辑十分贯通。该著给读者印象最深刻的一点就是,作者对西昆派的作家体系、源流、流派特征以及影响有着非常明晰的认识,这使得该著在搭建著作的论述体系时,既在全篇布局上能堂堂落落,张弛有度,又在章节逻辑上能做到严丝密缝,风雨不透。也正由于论述体系与论述逻辑的明晰,所以读过该著,哪怕是初学外行,对西昆体的名、实,源、流,本、末所既存的疑惑都能冰消雪释,俨然名家。必须指出的是,当一部学术著作在论述体系与学术逻辑上能做到缜密、严谨时,它其实会变得非常富有魅力,令读者在阅读中获得极大的阅读快感和智慧启发,该著在这点上先落漂亮的一局。
    其次,辨析透辟,叙述具有本源。如果西昆体只是一个简单的问题,那么不仅人们对它的误解会少许多,而且它的研究魅力也会大打折扣。事实上,“西昆体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更多的方面加以研究……简单地加以肯定或否定都是容易的,但不能说明问题”,但正因为问题复杂,需要辨析,研究者的功力就可见出高下了。该著在这方面做得非常令人服气。例如该著在绪论中对西昆体与李商隐诗的辨析。西昆体与李商隐诗的关系,不仅当代许多初学者容易迷惑、误解,古人也一样迷糊。尤其让研究者犯难的是那些古人所作出的许多是非难辨的判断与结论,稍不辨清源流,便可能得出错误的认知,基于此,该著溯本求源,源源本本,言出有据,不仅廓清了古人言论的源流,也纠正了当下许多研究者因研究轻率而得出的粗疏结论。或许用力甚多,感触颇深,作者特将这些论述见诸期刊,既祈望解疑纾惑,也愿与知者分享心得。事实证明,他的努力很被学界认可。
    再者,根底扎实,议论时见锐气。对于西昆体的认知,大多数人都停留在游国恩等所编著的《中国文学史》的判断上,认为该派不过是形式主义、唯美主义流派,即使是在西昆派受到重视的当下,许多研究仍然不能摆脱这种认知的藩篱。该著则认为西昆体是盛世文学的体现,它代表着北宋盛世文学的新方向,真正开始初具宋调规模。这样一种大胆的结论是在作者小心求证,文献征引广博、议论深入的基础上得出的。的确,西昆体“典实富丽”,注重典章故实、讲究诗歌技巧、辞采华美富丽的特征既迎合了北宋真、仁之际,国家太平,需要鸿文丽辞点缀繁华的需要,又逐渐摆脱晚唐体、白体的羁绊,开始初具宋调雍雅博赡的气质。
    通篇览阅该著后会发现,该著不仅能在大量文献的基础上立论新颖,而且也能对许多过去模棱两可的言论纠偏辟妄。例如,该著认为,晏殊作为西昆派后进,他对宋诗的产生影响深远,而这意味着宋诗是“从西昆体发展演变而来的,而其中最关键的环节就是晏殊”,正由于晏殊对西昆体的改造,从而培养出西昆体的对立面,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才得以展开。再如该著对王安石与西昆体之间复杂关系的辨析,认为“王安石早年学习西昆体,中年反对西昆体,晚年又借鉴西昆体的优点创造‘半山体’,西昆体事实上影响了他一生”,真的是议论风生,令人眼目一新。
    最后,文辞博赡,用语稍欠雍雅。应该说,对于西昆派文献的详悉使得该著文辞博赡,行文非常自信从容,这让阅读者读来深感惬意。但是作者对于研究同行在研究中所出现的轻率与随意则有些含讥带讽、言辞苛厉。诚然,在学术风气有些不正的当下,下些猛药,也是可以的,倘若为了对他人研究中的偏误进行翻案纠订而影响到自己行文的雍雅,甚至让行文逻辑也稍或间断,那就很不值得。当然这也是该著令人喜欢的锐气所在。
    明华的这本《西昆体研究》还有意犹未尽之处,例如,该著指出,杨、刘、钱三氏领导西昆之际,杨亿曾发起43次唱和、刘筠13次、钱惟演9次,在洛阳形成颇有影响的文人集团,这是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而全篇却探究太少,令人深感不能餍足。
    原载:《文艺报》10年12月20日第三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