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轻灵而厚重的现代散文史论 读刘绪源新著《今文渊源》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李霞 参加讨论

    记得上世纪90年代后半期,大学中文系内孜孜于周作人散文研究的学子,会被推荐到一本书——《解读周作人》。这本书的作者,名叫刘绪源。在当年壁垒森严的学院研究中,这位远非科班出生的民间学者,居然写出了一本具备如此魅力的散文研究著作,一时引来众多学术圈内外的关注,着实让人感佩不已。迈入所谓“新世纪”后,在更多的人对文学或文化研究视而不见的年代,《解读周作人》顺利地增订重版了,现在此书已有了三个版本。
    这位以丰美文笔、精致阐述、独到见解赢得赞誉的刘绪源,作为主编,将《文汇报·笔会》办得有声有色;作为一介文人,耐住寂寞宁静致远,广搜资料勤奋笔耕,在理论、书话、随笔之余,放不开的,是中国文章之流变。周作人,仅仅是给他开了个头。
    于是,就有了这本铸剑十年终得成的《今文渊源》。虽然薄薄一册,但背后是成堆成堆的资料和书籍,为了将其写成“轻灵可读颇具文学性”的有趣味的书,“厚积薄发”便是不可或缺的了。可圈可点的篇章设计、精挑细选的引文、机锋时现的创见、浑然天成的叙述,将读者带进一条中国白话散文的漫漫长河。
    大河绵延有序,奔腾不息。当我们寻到它的源头时,跃然眼前,是一座座耸立云端的峭拔山峰——胡适、鲁迅、周作人。山顶白雪化为涓涓细流,数十年来,默默流淌,汇入大江大河,时而蜿蜒曲折、时而一泻千里,岸边风景亦让人叹息流连。
    这本《今文渊源》让我们听到了“水”流淌的声音,那是对中国文章“文体与文心”一次体悟至深的考察。在刘绪源看来,白话散文之所以有生命力,是因为好的文章,大多读来平淡冲和,如与人聊天,在娓娓道来的“谈话风”中富有“余情”。胡适、鲁迅、俞平伯这些新文学闯将,可将“谈话风”运用得得心应手,在做学问之余,信手拈来的文章也是不慌不忙,从容道来,底子里是一股灵动滋润的气息。这一股“谈话风”的文学涓流,在山涧中跳动歌唱,永不干涸。这股清泉,它与文人的生命息息相关。
    若是没有这些洒脱地游走在各种学问之间的、素养深厚而心态自由的文化人,没有他们各具个性而又总能启人深想的声音,没有他们种种有益复有趣的看似随意的发挥,没有他们从悠长的文化之水中汲取营养并对今日社会人生的即时感应,那真正的中国白话散文,会是一幅怎样的图景?
    文章要有文心,如果一颗心是苍白无力的,那么哪怕是再多华美文辞的堆积,再多大道理的讲述,也只能够呈现给读者一副苍白的面孔。刘绪源在写这部书时,也实践着他对“谈话风”的理解。在书中,你看不到干枯的理论阐述,只觉得与作者在经典美文中快乐地穿行;书中也没有强加于人的观点,只有耐人咀嚼情感充沛的论述,因为早在构思之初,他想写的就是一本“有趣的书”。
    “有趣”,并不仅仅是文字的轻灵可爱;“有趣”更需要独特的眼光与创见。
    “谈话风”的追溯,可以说只是刘绪源追踪白话散文的一个源起,在他最为钟爱的散文大家周作人身上,他分明看到一道“苦雨斋的文脉”,这是带着苦味涩味的文章,虽然周作人也曾以“简单味”作底,也走“谈话风”的路子。然而,这耐人咀嚼的文脉,汇入白话散文的源流中,若隐若现,更为深层地丰富了中国现代散文的风貌。刘绪源的创见在于,他提出一个问题:周作人这些苦涩的文章是写给谁看的?在深入剖析、再三考量后,他归纳出了这样一个众所周知却又常被忽略的观点:“谈话风散文的风格,必定与谈话对象有关。”作者在书中择其要而言之:胡适面对的是“广义的学生”,周作人面对的是自己的“同道”,而鲁迅下笔时更在意的是自己的“敌人”。作者对此三家都有独特的研究。真正异峰突起的恰恰是鲁迅研究,“上编”中的《给他们的好世界留点缺陷》和《“鲁迅风”妙处再探》两章,不仅为今后的研究者提供了新的视角,也诱劝我们再去深入地读一读鲁迅的文章。
    谈到这里,似乎这本书已立起来了。然而刘绪源却在“下编”中给了我们更多的惊喜。他甚至一反学界对林语堂三本半月刊历来的评价,作了一回翻案文章。他认为,《论语》《人间世》和《宇宙风》,三本杂志不是一本不如一本,恰恰相反,倒是一本比一本走向成熟;问题最多的,正是过去评价相对较高的《论语》。为什么过去会有那样的评价呢?作者尖锐地指出,那是因为过去的研究者,大多是将鲁迅与林语堂的关系,作为最主要的参照了。书中对这三本半月刊的细致分析,简直是上世纪30年代消费散文演变史的一次重演。林语堂是如何在图书市场中占得其半壁江山的?他又是如何调动作家们的创作个性的?白话散文是如何在一次次摸爬滚打中找到与市场接轨的全新方式的?《林语堂与“礼拜六”》《文学市场与幽默实验》《从〈人间世〉到〈宇宙风〉》这三章,作出了一个颇为完整的解答。作者发现:“后来中国文坛的杂志和副刊,大多是按着林语堂摸索出的路子走的”。
    我想,这本书完成了痴迷于中国文章渊源的刘绪源乐在其中的一次精神遨游。这本书凭借对丰富的文学史料满怀自信而不迷信的尊重,以及深思熟虑后的独特创见,将可流传久远。
    (《今文渊源》,刘绪源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011年1月出版)
    原载:《文艺报》2011年03月21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