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朱寒冬:母亲河的礼赞和忧思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文艺报 朱寒冬 参加讨论


    陈启文的长篇报告文学《大河上下——黄河的命运》由安徽文艺出版社隆重推出,这是一部读来令人荡气回肠、思接千载的震撼之作。作为出版人,我十分庆幸和自豪遇到了这部原创性、开创性的佳作,并对启文的文学能量、才气和担当表示由衷的敬佩。
    陈启文创作《大河上下——黄河的命运》是饱含深情的。以创作水利题材非虚构文本见长的陈启文,其代表作《河床》《命脉》等蜚声海内外。早在创作《命脉——中国水利调查》时,他就萌发了写作一部完整的黄河之书的念头。在他看来,“在《命脉》中,黄河仅占一章的篇幅(约7万字),而以这么短的篇幅要描述出一条万里巨川的全貌是根本不可能的。只有深入,才会深刻感觉到,黄河是一条最有个性、最有命运感的大河,更是一条既错综复杂,又变幻莫测的岁月长河。在关于江河水系的书写中,这也是一条让我难以描述的大河,几乎所有大小江河存在的问题及症结,在黄河身上都能找到。无论是从中华文化源流的主流意义看,还是从中国江河治理的现实出发,黄河,几乎是别无选择地摆在了第一位”。基于此,从2012年5月始,历时3年多的时间,他从黄河的源头出发,追踪着这条大河的流向,一路探访,行至黄河的入海口。多年后,作者回味道:“一个人从逆水而上到顺水而下,当你同河流保持一致的方向时,或许才会与这条长河有更默契的、高度一致的命运感。”这次深入的采访,陈启文历险历难,“虽九死其犹未悔”,“江河文学”创作的艰辛实非常人可以想象焉。正是对民族母亲河的深情与使命,激励着他超越自身的局限,完成了一次精彩的人生体验和创作升华。
    陈启文对民族母亲河充满着无限的礼赞。“一部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一大半篇幅是由万里黄河抒写和渲染出来的。”面对黄河这条民族母亲河,作者情不自禁地写出了他内心深处的感动:“绝美”、“敬畏”、“跪下”,都是文本中不断出现的词语。这不仅是作者对黄河自然之景的感触和喟叹,更源于他对人民治理黄河历史的追踪和自豪。作品向我们展现了一幅史无前例的人民治黄辉煌长卷,热情讴歌了人民治黄所取得的黄河不断流、堤防不决口、河床不抬高等一系列巨大成就。在作者笔下,一代代黄河人、一代代水利人的形象被刻画得有血有肉,让我们油然而生对那些默默奉献,甚至为工作献出了生命的水利人和水利建设者的崇高敬意。
    陈启文创作《大河上下——黄河的命运》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黄河的命运,就是中华民族的命运。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又是一条河情特殊、灾难深重、极其复杂难治的河流,素被称为“中国之忧患”。作者的采访和写作触及一系列我们必须正视的问题,如黄河源区的冰川消融、水源枯竭、生态恶化,黄河沿岸的水资源短缺、水资源过度开发、居民饮水困难、人为的环境污染与破坏等等;尤其是当下突显出来的水资源危机和水质性危机,需要政府各相关部门、社会各方面形成合力才能在共同推进中有效化解日益严峻的形势。作者在此引用了恩格斯早已对人类发出的警示:“人类对于大自然的每一次胜利,都将受到大自然的加倍报复。”以警示人类,面对自然当常怀敬畏之心。在作品的上篇、中篇、下篇中,作者对黄河“忧患之源”、“黄河的命门”、“当黄河成为一个悬念”发出追问和探究,让我们一次次掩卷而思。我十分认同书中所言及的“黄河人的共识”:河流是有生命的。若此,我们当站在人类命运的高度,自觉维护黄河的健康生命,从而达到“天人合一”、“人水和谐”的理想境界。
    (作者系时代出版传媒股份公司总经理助理、安徽文艺出版社社长)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