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明清小说宝物崇拜研究》简评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姚晓黎 参加讨论

    刘卫英博士新著《明清小说宝物崇拜研究》,致力于明清小说大面积的分题材研究,尤其是神魔小说的表现手法如何广泛地渗透到历史演义小说中的“混类现象”。
    该书上编“宝物崇拜在明清小说中的表现及其功能”,对《西游记》、《封神演义》、《西游记》进行定量分析,描述出宝物形态有宝珠、宝瓶、宝钹、葫芦、宝袋、宝镜、宝伞、宝幡、宝帕、绳索、仙草等,施加时往往要念动咒语。宝物有囚敌、毙敌、驱敌、吸魂、现形、隐形、隐藏兵器和军队、长生功能等,宝物叙事艺术手法有想象与夸张,构设悬念及补叙交代,类比与示现,铺叙与渲梁,不断重复的套语等。宝物情节模式其往往与明清小说人物形象相契,是小说以神怪斗法塑造人物的一类“相关配备”。宝物是构成英雄人物之所以奇特的条件或成因。下编“明清小说宝物崇拜的若干来源与文化意蕴”,分别就宝珠、宝瓶器物、宝镜、返生草及柳的植物崇拜专章论述,可以说是体例完备,体系构设完整。
    注意以实例揭示明清小说与宗教、神秘崇拜的关系,尤其是宗教及神秘崇拜的文学化、小说化过程探讨,是刘著的一大特点。迷恋宝贝,是人类众多民族的天性,中国古人也不例外。中古时期印度佛教的外来影响裹挟着波斯、西域诸国的寻宝识宝传说,构成了盛行于唐代的著名的“胡人识宝”故事系列,它与明清小说中的宝物崇拜关系,是中外“文学———文化”关系史上的不可忽视的大问题。刘著明清小说中的宝物崇拜研究,正是在中外文化交流的视野中获得明确的结论。
    该书注意多学科理论的综合运用。宝物崇拜既然有着人类普遍心理的根据和时代的差异,那就必然要涉及这一心理、习俗的传播、扩散和相互影响的问题,文学与民俗、心理学的联系也是题中之意。而这种富有人类天性的神物崇拜心理,与古人的想象力扩展、追索先进兵器的积极性至为相关。该书特辟“明清小说宝物崇拜研究的现实意义”作为全书结尾,突出了本研究课题在小说史、文学史乃至文化史的直接间接意义。
    该书材料丰赡,涉及面广且史论结合,原创性大。作者的阅读非常广泛,前期准备工作也做得比较充实,对于这一涉及面广、错综复杂的题目,进行了细致的考察、深入的分析。明清小说能否作民俗史、心态史的材料,加以审视和利用?这本来是不成问题的问题。然而多年以来,由于受到学科分工分科过细的影响,我们的民俗学界比较重视民间口传的故事,不大重视物态化为小说文本的材料,加上明清小说数量众多、版本复杂、辩伪艰难,至今还存在着不少悬案。给这项研究带来了难以回避的困难。刘著能够抽茧剥笋、不避繁难,给后读研究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刘卫英《明清小说宝物崇拜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11月版,责编:曲弘梅)
    原载:《太原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