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字牧之,京兆万年人,其地即今陕西西安。他处于晚唐时代,有很切实的政治
主张,即对内削平藩镇,对外制止吐蕃侵扰,使人民富裕安宁。但他的刚正直言,招来排挤,仕途上不甚得意,不免放情声色,被人视为轻薄放荡。杜牧的诗是有思
想内容的,连咏史诗也含有政治讽谕意义。在艺术上,他于李贺的奇丽、元白的习俗之外,追求一种高绝的境界,所以他的诗能于流丽自然之中寓俊爽之气,在晚唐
中独成格调。其七律、七绝尤为人称道。
杜牧用毕生的精力写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篇,其中绝句不但占有相当数量,而且艺术成就最高,也最为后人所欣赏。清人吴乔说:“杜牧诗,惟绝句最多风调,余不
能。”(《围炉诗话》)杜牧的绝句,无论是借景写情,还是吊古抒怀,其风格都可用“清新俊逸”来概括。 《山行》、《泊秦淮》、《赤壁》、《过华清宫》等,是他七绝中的上乘之作,脍炙人口,言短意长,发人深省。那么,这几首诗是怎样用不同的艺术手法,来表现杜牧所特有的艺术风格的呢? 诗人的写景绝句,大都画面鲜活,情意浓深。 请看《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秋日行经山麓时所见的景色。诗人一下笔就用了“远上”二字,描写屈曲蜿蜒,渐远渐高的山路,由路以见出山的高大深远,进而让人体味山里 环境的空静,以及诗人一路行来的消兴和幽致。“石径斜”的“斜”字,又把山的陡峭给刻画了出来。“远”、“斜”二字前后呼应,从不同角度写出整个山岭的气 势。“寒山”二字,既点明时令季节,同时为烘托枫叶耐寒的特质,埋下了伏笔。这一句刻画秋岭,没有摄入一件实物,用墨极少,但由于用语精当,组合巧妙,同 样给人以气势非凡之感。诗人顺着山路石径向上望去,惊奇地发现“白云深处有人家”。山岭之巅,白云缭绕,几间屋舍忽隐忽现,形成一幅别致的峻岭秋景图。作 者故意把“人家”置于高山之顶,白云之中,这就造成一种虚实相生的意境,渲染出生意盎然的气氛,从而给读者留下了联想的余地。 第三句写车行 至半山,突然下一“停”字,悬念顿起,牵人思绪。原来,那里有一片鲜红的枫树,显得格外美丽,诗人再也无心仰望那绚烂明丽的高山之顶,无意寻访那令人神往 的白云深处的人家,而在不畏秋寒的枫树面前留连忘返。突出“晚”字,既进一步渲染了枫树的耐寒,又暗示诗人留连之久,并且带出下句,他在遐想,在深思,突 然情思勃发,从心底迸发出一句“霜叶红于二月花”。此句一出,千古传诵,对枫树,历来的诗人往往赋予不同的咏叹和寄托。如唐代张继在《枫桥夜泊》中写道: “江枫渔火对愁眠”,把枫树与忧愁联系在一起,同样,对肃杀凄寒的秋景,不同时代不同性格的诗人也有不同的感受。战国时的宋玉在《九辨》中写道:“悲哉秋 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写得寒凉萧瑟,使人读后抑郁寡欢。杜牧这首《山行》诗却别出心裁:由枫叶联想到“二月花”,构思已很新奇;再用 “红于”二字加以渲染,那色彩感也就更加浓郁了 。 它不但表现出经过霜打后的枫叶耐寒的特性,同时也闪耀着诗人自己飘逸豪爽的个性的光辉。读这样的诗,能使入耳目一新,胸襟顿开,产生一种明朗的向上的心情。 从这首《山行》诗里,我们不难看出:杜牧的七绝清新,别致,不落俗套,有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他的诗句,绚丽多彩,但又十分流畅,十分自然,如水到渠成,没有故意雕饰的痕迹。更重要的是他的七绝,总是以生动而含蓄的形象,优美而深远的意境取胜的。 《泊秦淮》的命意十分明显。“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全诗只有第一句是着意写景,寒水和岸沙被烟雾和月光笼罩着,这不但是秦淮河景色的真实写照,而且还透露出作者的惆怅心情,而“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 庭花”虽也是眼前之景,但作者将它放在诗中,显然为了抒发自己忧国伤时的情怀,听到这些歌女仍在麻木不仁地吟唱陈后主所作的亡国之曲“玉树后庭花”,不禁 感慨万分,他的矛头显然是指向那些醉生梦死,贪欢买唱不顾国家命运的当权者,借景抒情的倾向十分明显的。 这特色也体现在杜牧那些“咏怀古迹”的“史论诗”中。 他的《赤壁》就是首传诵人口的“史论诗”:“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 赤壁位于湖北省蒲圻县西北长江南岸。它北临大江,是三国时赤壁之战的战场。公元208年,曹操亲自率兵八十万,以锐不可挡的气势,分水陆两路挺进东吴,企 图一举削平孙权的势力,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孙权为了抵抗,就和刘备组成了二万多人的联军,在赤壁迎战曹操。结果,东吴的年轻将领周瑜,指挥大军,用火 攻,以少胜多,打败了曹操。六百年后,诗人杜牧来到赤壁,凭吊这个古战场遗迹,写下了这首咏怀古迹的诗。诗的题目叫《赤壁》,却没有直接描写赤壁之战火攻 的壮烈场面,也没有直接表现战争中的杰出人物,而是劈头点出“折戟”二字。用个别的典型事物表现巨大的历史画面,这是传统的“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这柄 折断了的戟,是赤壁之战的标志,也是曹操损兵折将大败亏输的象征。因此,细玩“折戟”两字,不难想见当时、当地双方激战的场景,以及曹操溃不成军的沮丧之 态。接下来的“自将磨洗认前朝”七个字又如一组电影镜头,摄取了诗人拾铁戟、磨铁锈、洗沙土、作鉴定的动作。我们可从这连贯而又迫切的动作中,体会到作者 此时此地内心的活动和情绪的变化。诗人来到赤壁,只见汹涌的江水,陡峭的悬崖,其他一无所有。他在徘徊,在深思,总想找到一些当年战场的遗物,突然发现一 枝断戟,自然欣喜若狂,于是陷入沉思,引发出低回的吊古之情。 诗到了第三句陡然一转,大发议论,最后又用犀利明快的笔锋,点出主题。读来犹 如出匣之剑,光芒四射,咄咄逼人。赤壁之战,周瑜用火攻,趋着一股东风,大破曹操水军,这是众所周知的史实。而诗人却反说其事:假如当时东风不为周瑜提供 方便,战局又会怎样呢?这里运用“反说其事”的翻案法。先提出一个与历史事实相反的假设性前提,不仅给人一种劈空而来的感觉,而且使本来枯燥无味的议论, 也具有了生动的形象性,发人深省,耐人咀嚼。所以清代吴景旭说:“余以牧之数诗,俱用翻案法,跌入一层,正意益翻。”“铜雀春锁二乔”则是承上句推论的结 果。铜雀指铜雀台,是曹操在邺城(今河北临漳县)建造的一座楼台,楼顶有—丈五尺高的大铜雀,在这座楼台中,住着许多曹操的姬妾歌妓。二乔,指大乔和小 乔,是当时东吴的一对美人,前者是孙策的夫人,后者是周瑜的夫人。二乔代表着东吴独立政权的尊严。诗人巧妙地把笔墨落在二乔身上,让我们从她们的遭遇中去 想象出东吴失败后的屈辱和曹操胜利后的骄态;而嘲笑周瑜的侥幸成功,又表明了作者不以成败论英雄的独特见解。以议论入绝,始于杜甫。杜牧继承了这一传统, 并加以发展,寓议论于形象之中,寓议论于意境之中。因此,这样的议论毫无抽象和空洞之弊端。试看“铜雀春深锁二乔”句,细细品味一番,不是能让人清楚地想 见其中的色彩,季节、环境和人物的情绪,使人有如临其境之感吗? 过去有些诗论家,认为诗“切忌发议论”,一发议论,便失去诗味,特别是绝句这类短诗。然而这首以议论为主的《赤壁》诗,由于运用了“以小见大”,翻案反说的手法,以表现不同寻常的见解和深沉的感慨,所以,尤具引人深思、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 《过华清宫》共三首,为一组诗,是批判唐玄宗荒娱误国的。从揭露唐玄宗宠爱杨贵妃入手,这种宠爱,又选择供奉杨妃鲜荔枝这一富于表现力的事例来表现。写供 奉鲜荔枝这一事实,又使之场面化,具有鲜明的形象性。这样就在鲜明的画面中完成了主题,见出作者的艺术匠心。“长安回望绣成堆”是第一首。首句即点题,是 从长安回望骊山的角度落笔。骊山在今陕西临潼县南,上有华清宫,修建于唐玄宗开元十一年,因有温泉,唐玄宗和杨贵妃每年都要到此避寒、消暑,其他季节有时 也来,于是完成了一座有名的离宫。由于玄宗晚年宠爱杨贵妃,重用杨国忠,酿成了安史之乱,唐帝国差一点覆亡,国运从此一蹶不振,华清宫与唐帝国盛衰历史有 着密切的关涉。作者在途中远眺凝望它,固然十分欣赏那“绣成堆”的美景,更为激动着他的却是对历史陈迹的沉思,所以至长安后又不禁回头遐观。“长安回望绣 成堆”。骊山有东绣岭与西绣岭,上面花木成林,所以望去如堆锦绣。再加上华清宫重楼叠殿,更加彩色斑斓。“绣成堆”三个字一方面刻画出华丽的建筑群与繁茂 的花木迭相辉映的光华,另一方面也暗点诗人此行的季节。杜甫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万字》中写他过骊山时所见的景象是“蚩尤塞寒空,蹴踏崖谷滑。瑶池气郁 律,羽林相摩戛”,显然与小杜笔下的景色迥异,那是初冬时令的风光。这里的“绣成堆”的景象是夏季的物色,夏天是荔枝成熟的季节。“妃(指杨贵妃)嗜荔 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新唐书·杨贵妃传》)正是在这一特定的季节里,才勾引起诗人关于进贡荔枝的联想。在谋篇 上,第一句这七个字既点明题目又开启下文。这一句也有说是从骊山回望长安的,则“绣成堆”是指长安的繁华。不论哪一解,总之诗人有意在长安与骊山之间拉开 一段距离,为下文“一骑红尘”占地步,给他一个奔驰的空间。 从“山顶千门次第开”开始,诗人即从眼前的景色转入对历史的遐想。“千门”,见出宫 殿的重叠繁复,一道道宫门次第打开,是为迎接送荔枝者驰入。宫中殿门的开启是在清晨,像王昌龄在《长信秋词》中所写的“奉帚平明金殿开”。以“次第开”三 字写出有多少人在侍候着唐玄宗和杨贵妃的起居。这一句在全诗中似乎与主题无关,实似波谷之下跌,为突出下文服务。 我们知道荔枝贵在鲜,所以必须要运送得快。当时由涪州即今四川的涪陵贡荔枝到长安,须色香不变,所以用驿马飞奔驰送。据记载,人马奔死于道路的,前后相 继。重重宫门次第打开,见出分秒必争的紧急情势。但这里还只是勾画一种情景,并没有点出荔枝,给人们留下一个问号。第三句说:“一骑红尘妃子笑”,又是一 连两个镜头,“一骑红尘”,一马飞驰,尘头高扬,仍在点染其疾速,在清晨的曙色里出现,那么昼夜兼程就不言而喻了。如此忙碌,不过为博取“妃子笑”,贵妃 笑逐颜开了。妃子的一笑,正如历史上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以求褒姒一笑,终于导致了国家颠覆那样,唐玄宗的昏庸荒唐也是安史之乱爆发的一个重要原因。“一骑红 尘”与“妃子笑”有紧密的联系,妙在作者仍不点明,将问号继续延宕下去,直至末句才以画龙点睛之笔一语破的,“无人知是荔枝来”,把荔枝烘托得十分突出。 读者至此再回过头去回味前面所写的情景,不禁忍俊不置,如此紧张的活动,从千门次第开,到一骑红尘,都无非是为一偿贵妃的口味。而贵妃的骄奢,玄宗对贵妃 的不惜任何代价的宠重,都在这一片荒唐情景中显示出来。不着一语评论,而讽意自显。“无人知是荔枝来”一句是本诗的主题所在,诗人却冠以“无人知”三字, 使诗句所涵的思想更有深度和广度。“无人知”,可见以驿骑贡荔枝之事以前是没有的,是唐玄宗为了取悦杨妃的创举;另一方面也说明这种举动超越了人们的意 料,国家置驿骑本为传送紧急的公文或火急的军事情报,谁能料到统治者竟为一己私欲而劳民如此。诗中虽仅仅出现妃子,而鞭挞的矛头无疑是指向唐玄宗的。 见微知著,杜牧通过一件小事却反映了历史上一个重大的事件,一滴水映现出大千世界,融写景、怀古、论政为一炉,给读者以极深刻的印象。 杜牧的咏史诗有这样几个特色。第一,借古讽今,有现实针对性。如这首诗批判的是唐玄宗的荒淫,实际上是为晚唐帝王的荒乐无度立鉴戒。第二,在艺术表现上, 能跳出呆板的陈述史实和抽象议论的陈套,选择史实的某一片断,寓讽意于形象描写之中。如本篇通过飞送荔枝的场面描写来表现主题,短小生动,隽永有味。第 三,由于作者具有史识,常在咏史诗中表现一些迥异常人的议论,启人深思。如《赤壁》,寓议论于形象之中,寓议论于意境之中。因此,这样的议论毫无抽象和空 洞之弊端。试看“铜雀春深锁二乔”句,细细品味一番,不是能让人清楚地想见其中的色彩、季节、环境和人物的情绪,使人有如临其境之感吗? 杜牧的《泊秦淮》也是感史抒怀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