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眉户现代戏《迟开的玫瑰》获好评(二)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佚名 参加讨论

    悲剧性拷问 喜剧性引领
     □肖云儒
     由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创作演出的眉户现代戏《迟开的玫瑰》,是一台有强大精神力量和艺术感染力的好戏,剧作家从现时代的平民生活中提取了那些属于我们民族灵魂光彩的元素,通过乔雪梅的艺术形象,做了成功的审美表述和舞台呈示,在一个比较深刻的层次上感动了我们,震撼了我们。
     文艺作品要不要通过艺术形象的精神价值和感情倾向,对社会对民众作道德引领,要什么样的道德引领,又如何处理好道德评价和历史评价的关系,理论上似乎是明确的,但是在近年来的创作实践中并不是没有歧见。《迟》剧以感人至深的乔雪梅形象,张扬意识到的奉献精神,提倡意义化生存追求,对此作了明确回答。这个形象对当下生活和当下艺术发出了悲剧性的拷问和喜剧性的引领。她以略带悲壮的奉献,拷问当下生活中的各种精神杂质,抵御市民习气和物质主义,又以历史乐观主义的坚韧奋斗,给平凡生存一个喜剧的指向。
     成熟的剧作家总是在作品中凝聚对生活的深层思考。他们在构建戏剧冲突和塑造人物时,不会停留在对人物事件简单的复现上,而是努力开掘人物的精神世界和品格,借生活故事给人类提供了一个展示自身高贵品质和精神人格美的英雄形式,并将其推向极致。我们在舞台上领略这罕有的高尚,心中类似的精神存在便被唤醒,在价值上得到肯定,感情上引发共鸣。优秀人物的可贵,主要不表现在特定时空具体的主义和行为,而在于从行动和思考中飞升起来的人格精神。这种人格精神会有恒常的感召力,会成为民族精神久远的营养。
    

     《迟》致力于从底层民众生活中发掘新的道德资源,十分难能可贵。有人认为当下的文艺底层意识匮乏,确乎如此。文艺作品竞相关注的是时尚生活、高端人物、前卫意识,真正深入表现底层世相和民众命运的好作品不多,深刻发掘普通百姓道德闪光的作品更是凤毛麟角,而在不多的此类作品中,又有意无意将底层人物高端化或精英化,常常是从平民角色起步,最后不成大款便成大腕,好像只有这样才意味着人生的成功。对底层生活的漠视和与民众真实心态的隔膜,不但容易遮蔽中国社会最重要最内在的真实,还可能误导社会的审美风尚乃至时代的精神趋势。
     《迟》剧的作者在廓清和匡正这种风气方面做了创造性的探索。陈彦来自底层,目光始终向下,执著地在底层采掘精神的艺术的新矿。他确信最典型的命运纠葛、最深刻的心灵冲突、最独到的人生感悟和最沉厚的道德底蕴,都潜藏在底层生活的土壤中。他以戏剧形象告诉我们,底层的生活虽然平庸琐屑,但对道德精神和意义世界的向往和追索,从未在普通民众的心头泯灭。这种向往和追索,给平民百姓提供了精神寄托和创造动力,也给民族道德的养成提供了丰腴的土壤。
     乔雪梅是个小而又小的底层人物,一介平民,但作者却在这个小人物身上赋予了人生的大责任、社会的大担当。全是家长里短,却暗含象征,满台平民气息,倒耐人咀嚼。拿什么来促成这种由小而大的转化?主要靠的是她内心强大的道德力量。克己奉献极容易被误以为只是一种民族传统价值观,其实它从来就是世界各民族、历史各时段共同崇尚的美德,既是传统文明,更是现代的,属于这个时代,也属于永恒,只是在不同时空,表现方式各有不同而已。
     编导注意表现乔雪梅精神的普适性,更致力于发掘她心灵的当代光彩。整个戏针对当下社会的物质主义和道德缺失发出拷问,直逼“人怎样活得有价值”这个根本问题,这正是当代青年最关注的。北大、清华和西安交大的学子看了这个戏,引发了人生价值的大讨论,从讨论表明,当下虽有个人至上、物质至上、精神道德“碎片化”种种现象,而以社会为本位的价值观仍是主流,对崇高精神境界的向往仍在当代人心中占有重要位置。《迟》剧的艺术动机和社会效果都印证了乔雪梅精神的当代性。剧作家成功地回答了当代生活中的道德困惑。
     编导表现主人公的责任感,没有走放大和拔高的路子,而是将社会责任“小化”为个人良知,又将良知内化为心中的亲情(撑起这个家)、乡情(保护这片古宅)。一句“谁叫我是大姐呢”,将社会责任、人性良知、家族亲情溶冶一炉。同时,编导还真切地展示了人物的两难处境和内心冲突。人物被推进历史评断、道德评断和生命评断多重两难境地去锻打。在时代大背景下,事业发展、人生情感、生命欲求三条线索在乔雪梅身上交织,在冲突的漩涡和内心的厮杀中,感情被推向极致,美善的灵魂如旭日浮出海面。
     更值得重视的是,《迟》剧还着力表现了利他奉献精神给予奉献者内心真诚的幸福感。在同学们的成就面前,姐弟四人有一段感人至深的对唱:“我们是你的专著,我们是你的风流。我们是你的春种,我们是你的秋收,我们是你的成就,我们是你的方舟。”
     以及那段“十不亏”的长唱腔,这是对两难选择明确的评断和回答,是对一种社会风气的回答。也把喜剧性引领落到了感情境界。
     在弘扬奉献精神的同时,《迟》剧还热情肯定了发挥个人能力、参与社会竞争的新型价值观念。她不止于为他人奉献,更潜心自强自立;不止于关爱家庭,也关爱整座城市;不止于提高自己以实现自我,还能在弟妹的成长中自觉自身价值的实现。干的事小心胸却大,姿态很低境界却高,始终不失大姐的亲和、平民的温馨。这都具有现代道德的光彩。  
    《迟开的玫瑰》“七一”进京感言
     □康式昭
     党的八十五周岁生日到来之际,《迟开的玫瑰》奉调进京展演。这是他们巡演大江南北、走进军营学校、工厂农村之后,又一次来到祖国的心脏北京。消息传来,不禁心潮翻卷,泛起了一堆沉积的记忆。
     说“沉积”,似乎可以这么说,我算最早接触者之一,也是该剧从始创、论争、苦斗、求索终至辉煌的一个见证人。记忆伴随着它的播种、耕耘,直到“迟开”、盛开,整整八年!
     1998年夏,陈彦带着他的初稿来到北京,讨论论证。我便有幸获得了先睹之快。说实话,乍看之后,立刻产生了一种发现的惊喜,并情不自禁在剧本末页写下了几句瞬间涌上心头的话——自然是信笔写来,极不工整。剧本退还作者,也已忘记具体说了些什么,院里和评家们却一再引用。
     话是如此这般:“此剧视角之新,内涵之深邃,精神核反应之大,为全国近年来现代戏创作之罕见,它对目前社会上比较混乱的利己主义、个人至上的价值观,具有反潮流意义。”
     这些话,现在看来,似无大错。“视角新”、“内涵深”,几乎是论说者们的共识,无需更多的解释阐发。我想说的是“反潮流”和“精神核反应”。我以为,这是该剧的最大价值之所在,也是问世以来遭遇的最多责难之所系。
     反潮流是特指。人们应当还记得,那个时候引领社会时尚风潮的高论是:“告别革命,拒绝崇高”,“远离奉献,实现自我”。且出自文艺界某些大人物及新潮评论家之口,一时间蔚为风气。充斥于荧屏舞台的便是:“住别墅的女人”、“白领丽人”,以及暴发的女强人、女老板、女经理、女企业家,连傍款爷的“小蜜”也算做实现了人生价值的强者。“反潮流”云云,便是:不为这些扭曲的时髦所撼动,不被这些逆向的新潮所左右,不跟风,不追潮,固守民族传统美德,保护心灵纯洁和做人本分;为此,自甘被讥讽为僵化、保守,顽固、落伍——陈彦便是这样一个不合时宜的“另类”!
     他不攀高枝,不追豪富,偏偏把眼光投向城市平民区,讴歌一个父亲瘫痪、母亲车祸新故、为了照顾年幼弟妹而放弃上北京重点高校的机会,顶岗进厂,以柔弱的肩头挑起养家饣胡口的沉重担子的高中毕业生——乔雪梅。此后,她又一次次把进取的机会让给弟妹,留家侍养病父,直至老人善终。18岁到36岁,漫长而艰辛的十八年啊!作者是饱含热泪为他笔下的主人公立传的!
     然而,剧本初稿亮相,立即招来一片质疑和责难:乔雪梅的牺牲值得吗?一个普通女工能和大学生比人生价值吗?放弃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不人道!如今的人讲实惠,谁还理睬那些奉献牺牲的高调!家庭遭灾祸,那是社会的事,政府的事……和陈彦常通电话,往往一谈好半天。电话那头有时传出的是举步维艰的叹息。回忆在京的座谈会,赞成票不也只有寥寥的几张吗!是啊,在时尚新潮的包围中,要闯出一条生路,谈何容易!这些,今天早已不是问题,当年却几乎是窒息其艺术生命、扼杀其生存权的杀手锏。好在有院里厅里有关领导的支持,有文艺界有识之士的呵护,戏才得以成活。
     这不禁使我生发出一番感慨:陕西这块既有炎黄老祖宗古老文化传承又有延安革命传统延续的宝地,是个出英雄的地方,却又往往是英雄行为遭贬斥的地方。多少年前,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出了个舍己救人的英雄张华,却又遭到质疑,引发了一场争论:大学生为救一个掏粪农民牺牲,值得吗?年轻大学生和老农民,谁的生命价值大?而如今对乔雪梅个人价值取向的评价,不正透露出当年论辩的某些影子吗?可悲的是,历史在这里重演了!由是,进而联想到引进的美国大片《拯救大兵瑞恩》。那里不也有个“为了安慰一个母亲”而多少人“牺牲”“奉献”之类的价值取向的选择和宣扬吗?何以未受到谴责和质疑?我们真的连西方世界的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都不如吗?至于说到乔雪梅的价值,记得我举荐谢平安担任导演之后,平安读了剧本,说了几句大实话:“多一个乔雪梅,少了两个三陪女,少了一个杀人犯!值!”是夸张吗?因贫穷而走上“三陪”,不正是血泪斑斑的现实!而失恋的弟弟正要去追杀那个“小广东”……
     说“精神核反应”,我是期盼着当前颇为混乱的思想精神领域,投下一颗正义而崇高的民族美德的精神原子弹,引发人们灵魂的震撼。这些,似乎也影影绰绰地凸现了。
     摘几段报道:在西安交通大学,莘莘学子们为乔雪梅的奉献牺牲精神所感动,泪水浸湿了两眼,全场掌声竟达117次之多。他们说:我们为崇高鼓掌!北大社会心理学家、博士生导师王登峰教授讲:作为知识分子,他是怀着一种抱愧的心理看完这部戏的。“想想看,自己一路走过来,行程中曾接受过多少像乔雪梅一样的人的扶持和帮助,在现今的商品社会中,很多人只顾着往前走,却很少回过头来梳理一下曾有过的经历……这部戏令我们在浮躁中心明如镜,心平气和,它张扬的正是人性上一种昂扬正气的东西。”有趣的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一位学生讲,看完戏,他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在东北的母亲打电话,母亲以为有什么事,他说就想听听母亲的声音。“那一刻,我深刻理解了我的成长道路和上大学的不易!”青年人接受乔雪梅吗?西安翻译学院演出之日,校园出现了学生自发写出的醒目标语:“看《迟开的玫瑰》,思考人生深层次哲理”;“为《迟开的玫瑰》喝彩,向含辛茹苦的父母致敬”;“学习乔雪梅的爱心、良知、责任感和崇高品德,做新世纪主人”。解放军第二炮兵工程学院的学生们,看戏之后,写了五百多篇诗歌、评论、散文,校报为此开辟了专栏。
     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同志在西安看过《迟》剧后,说过一段话:“这是一台少有的精品剧目。它实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统一;奉献精神与奋斗精神的统一;它对当前加强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作用……”如今,在大力宣传贯彻胡锦涛同志倡导的建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之际,《迟开的玫瑰》又将晋京献演了。我深信,她将以新的光华为弘扬民族美德、构建和谐社会添彩。由衷地祝贺演出获得新的更大的成功!  
    原载:《文艺报》2006年7月1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