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边缘人与沉默的大多数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刘擎 参加讨论

     这个冬季的电影院,当《满城尽带黄金甲》雄霸票房的时候,贾樟柯带着《三峡好人》逆流而上。虽然他知道这将是一场必败无疑的对决,但还是扬言:“就是想看看在这样一个崇拜‘黄金’的时代,有谁还关心‘好人’。”这句话听上去像是在对张艺谋寻衅,但看过电影之后却觉得这句话意味深长。
     《三峡好人》用一个长达3分钟的长镜头开篇,奠定了影片的基调。这似乎只是对渡船上众生相的一个白描,但却是精心制作而不留造作痕迹的手笔——摄影机的复合运动,焦距的多次变化,略微的高速摄影处理,声音将现场背景化入船夫号子的吟唱之中……整个浑然天成,具有一种浮雕般的力量。这个舒缓的开篇像是一个诚恳的邀请,引领观众“注目”普通人的生活世界。
     的确,我们很少用这种注目的方式打量过这些人,所谓“底层社会”的普通人。这是一群“熟悉的陌生人”:他们的身影遍及一个个工地、码头和车站,但我们行色匆匆,熟视无睹。有良心的人们愿意“关怀底层”,但大多数时候“底层”只是一个抽象的类别概念或者有待解决的“社会问题”。我们很少在乎他们的“个别性”,也从未真正进入他们的生活故事和心灵世界。韩三明就是其中的一员。
     贾樟柯的作品始终关注底层,但《三峡好人》标志着一个明显的重心变化。从《小武》、《车站》、《任逍遥》到《世界》,主角虽然都是底层的所谓“小人物”,但仍然是性情不凡的“人物”。他们身居底层,却不服从命运的摆布,但又无法通过常规的社会流动方式向上攀升。他们有着离经叛道的“人物”性格,属于社会的“边缘分子”,以铤而走险的投机方式闯荡江湖,梦想有朝一日能“出人头地”。这些小人物抗争着大时代的变迁,拒绝被淹没。
     相比之下,韩三明不是底层社会的边缘人,而是守规矩的底层“主流”,他连“小人物”都算不上,属于“沉默的大多数”。在时代的巨变和动荡中,他恪守做人的本分,不投机,不做发财梦,没有非分之想,是一个“普通好人”。但韩三明深藏着自己朴素的梦想,一个关于“家”的梦想。在离别十二年之后,怀着一个破镜重圆的希望,千里迢迢来三峡寻找女儿和前妻。对于本分的人来说,这几乎是一次壮举。面对艰难的时世,他惟一的应对方式就是沉默寡言、干活挣钱。
     在《三峡好人》中,“小武”式的边缘分子退居配角——那个生机勃勃、跃跃欲试的“小马哥”,但初试江湖就死于非命。韩三明在小马哥的手机铃声中,发现了瓦砾之下的尸体。这几乎是一段默片(只有两个字的“台词”),也是影片中最为出色的一笔。堆积在尸体之上的废墟瓦砾有着明显的象征性。而不易察觉的是手机铃声中的歌词:“浪奔浪流,万里涛涛江水永不休,淘尽了世间事,混作滔滔一片潮流……成功失败,浪里看不出有没有……”。小马哥的尸体最后被送入“浪奔浪流”之中,与歌词形成互文关系。这场戏仍然是默片:仓促包裹的尸体,一只破船,背景是三峡的山水,苍凉而含蓄。像电影史上许多杰出的片段一样,“小马哥之死”以极为节俭的影像透露出具有震撼力的丰富意味。
     小马哥延续了贾樟柯以前作品中“小人物”的悲剧性命运:他们拒绝成为牺牲品,但终究葬身于巨变的洪流。而韩三明在江边默默送别小马哥究竟意味着什么?同属底层社会的他们心有戚戚,但“主流”的韩三明与“边缘”的小马哥,或者“本分的好人”与“投机的冒险者”在这里诀别于生死之界是意味深长的。也许,韩三明的本分规矩并不完全来自“吃苦耐劳”的传统美德或乡土天性,也许做这样的“好人”多少是被迫无奈。因为投机冒险的代价太高,而他没有其他的资源可用,没有捷径可走。
     因此,这部影片并不是对传统美德的颂歌,正如其片名的反讽性——韩三明这个“三峡好人”其实既不是来自“三峡”,也不是了不起的“好人”——一个花钱买老婆的男人,很难被社会规范认可为“好人”。他无奈地居于底层的主流,成为“沉默的大多数”中的一员。贾樟柯邀请我们进入这个沉默的世界,这部作品蕴含着一种人道主义的温暖,一种体恤和安慰的善意,但同时是节制、朴素和冷静的。这种沉着大气的品质预示着贾樟柯作为新一代大导演的潜力。而他的前辈张艺谋此刻正像一个暴发户土财主那样忙于数钱,也许只有不停地数钱才能帮他摆脱羞愧感的折磨。
    原载:《文汇报》2007年3月7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