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诠释了大真、大善、大美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张明胜 参加讨论
参加电视剧《戈壁母亲》观众座谈会,感到特别激动和荣幸。一是因为能够近距离地和领导、专家、艺术家、军垦老前辈、军垦二三代共同探讨交流该剧观后感;二是因为石河子是兵团的名片,以无形的精神和有形的历史积淀集中体现了兵团精神,下面谈谈对该剧的感受。
    《戈壁母亲》是一部弘扬主旋律,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力作,它集革命优良传统、中华传统美德、兵团人独特的精神品质、西部戈壁绿洲风光于一体,是一幅展示兵团人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历史的壮美长卷。看后感到一种畅快,一种震撼,一种清新,一种释怀,有一种久违的感动。该剧很大气、很粗犷、也很柔美。可以感觉到,编创人员是在用电视剧这一载体着力诠释大真、大善、大美。
    第一,该剧充满悲壮之美。革命军人身上体现出的不畏艰难、不怕牺牲、无私奉献、遵守纪律、顾全大局的精神,被一群“生在井冈山,长在南泥湾。转战千万里,扎根在天山”的铁血儿女传承。他们在大漠戈壁异常恶劣的环境里风餐露宿,开荒造田,用青春、热血乃至生命演绎出了一个个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铸就了兵团精神和屯垦戍边伟业。
    第二,该剧充满女性之美。我认为,刘月季身上既有东方传统女性的柔美,又有兵团人身上特有的坚忍之美,是兵团母亲的群体塑像。女主人公刘月季身上所体现的勤劳善良、正直坦荡、吃苦节俭、平凡豁达、宽容忍让,有血有肉,立体而生动。大爱无声,大德无形。刘月季把对钟匡民的爱深埋心底,坦然面对,怨而不怒,独自承担着生活强加给她的一切不幸,这是中国女性的含蓄之美。母爱是伟大的,母爱正如这戈壁瀚海,容纳百川,于博大中见细微,于苍凉中显炽烈。母爱就像戈壁中的绿洲,是兵团儿女的精神家园和憩息地。对钟家儿女们而言,母亲承载着“家”的全部意义。该剧重新开启了记忆之门,激发了我们对尘封已久往事的回忆。这种母性的伟大和崇高,激励着我们去传承去感恩去思考,去续写新的生命中的感动。
    第三,该剧充满侠义之美。见义勇为,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救人于危难之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剧中塑造的多个人物形象身上均体现出一种侠义之美。小钟杨寻父路上救钟柳,刘月季舍爱杀驴救战士,郭文云善待刘玉兰,刘月季危难助“情敌”,钟槐执意守边防等等,均体现了一种豪迈和大无畏,可谓“侠”光四射,正气凌云,酣畅淋漓,激荡心扉,极富冲击力。
    第四,该剧充满忠孝之美。自古忠孝难两全。剧中男主人公钟匡民身上体现出的是一种舍小家顾大家,忠于革命事业,不怕流血牺牲的赤子情怀;而女主人公刘月季身上则体现出了中国妇女任劳任怨、逆来顺受,以“孝”当先的品德。钟匡民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刘月季对丈夫、对家庭的忠贞,钟杨、钟槐对母亲的孝顺敬重等等,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演绎得淋漓尽致。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特殊的生存环境下,忠、孝观念虽然发生了激烈碰撞,却又得到了合理解释和完美统一。
    第五,该剧充满和谐之美。德为上、善为先、和为贵,是该剧着力表现的一种民族文化精神。在各种矛盾纷繁交织、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的剧情中,该剧努力营造出了一种相对安定和谐的氛围。而这种浓厚的和谐氛围,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刘月季的敦厚、善良和坚忍。在丈夫与儿女之间,在养女与生父之间,在自己与前夫、前夫之妻之间,刘月季始终用宽怀、大度、忍让,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化解着其中的恩恩怨怨。从某种意义上讲,坚忍,既是对蹉跎岁月和现实境遇的无奈,又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也是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大力倡导的一种价值取向。
    第六,该剧充满自然之美。在波澜壮阔的人民共和国创建之初,一群热血澎湃的兵团儿女置身于天山脚下的戈壁荒漠,开创着史无前例的事业,而剧中众多的大漠胡杨、条田麦浪、连队团场、红柳苇湖等镜头,以景寄情,托物言志,亘古荒原与万顷碧波交相辉映,苍凉粗犷与豪情激荡相得益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纯朴自然,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激发了人们对西部自然之美的向往与追求。
    另外,我认为该剧中还有几处亮点值得一提。首先,编导一改正剧庄重煽情之风格,在故事中注入了幽默元素,使我们在悲壮凄苦中感受到快乐和轻松。如钟匡民面对前妻时的那种尴尬,郭文云面对刘玉兰时的拙笨慌乱,令人忍俊不禁,啼笑皆非。苦中有乐,乐中有苦,苦中作乐,充分表现出军垦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其次,该剧改变以往军事和屯垦题材剧的音乐和歌曲风格,不再采用以豪迈和激昂为主的单一旋律,而是采用了一种极富抒情色彩的、能够与故事情节相融合的旋律,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当然,该剧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一些细节不够真实,个别人物刻画略显单调等,但这些都不足以影响该剧所取得的成功。该剧是对兵团精神真善美的讴歌和颂扬,故事真实感人、撼人心魄,观后不仅使人潸然泪下,而且也满足了人们对美的需求,带给了人们审美愉悦。
    (作者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七师党委办公室干部)
    原载:《文艺报》2007-12-13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