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关注“《闯关东》现象” ——《闯关东》研讨会发言摘编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文艺报 参加讨论
胡占凡(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
    电视剧《闯关东》是近期达到“三性”统一的难得佳作。首先,它的思想性和价值观念,非常符合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第二,艺术性强,故事讲得好,人物性格层次塑造丰满。第三,观赏性强,画面剪接、人物表演等各方面都很精致、耐看。在如何做出叫好又叫座的主旋律作品这个难题上面,《闯关东》做出了非常成功的尝试,这也是业界通过《闯关东》受到的启示之一。
    现在讲故事的戏很多,但是故事是不是能讲得好,有很大的差别。我认为要讲好故事,核心的核心是编好故事,是编剧,导演一定程度上是在编剧基础上的二度创作,一剧之本,剧本是核心。通过这个剧,我认为电视剧创作和研究应该受到这样一个启示:要进一步加大抓编剧的力度。现在好导演、好演员都不缺,最缺的是好编剧。我们盼望能够多涌现像高满堂这样优秀的编剧,多给我们编一些这样的好故事。我们要抓电视剧的繁荣,恐怕首先要有好剧作作为基础,这实际上是在电视剧生产、播出过程当中早已经遇到的问题。作为总局下面的电视剧司和电视艺委会,在这方面还要好好抓一抓。
    播出机构要善于发现和打造像《闯关东》这样的精品佳作。山东电影电视剧制作中心、大连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合力打造了这个作品,作为播出机构,在播出方面对市场有很大的引导和示范作用。所以,从中央电视台到各省市电视台的各级播出机构,要注意打造这样的作品,不管是电视台生产的还是社会上的公司生产的,首先要有这样的策划,策划出这样的好选题。更要注意发现好作品,发现好的苗头,有培养价值的要投入力量去打造,同时,让出黄金时段给这样的优秀作品。希望电视剧创作生产机构、电视剧播出机构,抓住今年改革开放30年和明年建国60年这两个好的契机,能够再打造一批像《闯关东》这样的好作品。
    张新建(山东电影电视剧制作中心副主任、电视剧《闯关东》总导演):
    《闯关东》这部剧首先是得到了领导的充分重视,山东省委宣传部领导亲自抓剧本。其次是获得了资金上的支持,组建了一支实力强大的制作团队,依托央视强大的播出平台,这些都是该剧可以走到今天的不可分割的关键因素。制作过程中,我们讲求平和的心态,不受外界干扰,把压力转化为动力,力求踏踏实实地做一部好剧。
    周大新(大连市广电局局长):
    我们这次参加《闯关东》的创作,是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和山东方面联手制作。我们把这部戏的创作作为弘扬民族文化,展现清末民初这一段民族大迁徙的历史和文化的非常重要的举措来安排的。大连广电局和大连台对这部戏的主要贡献就是剧本创作。为了让两位剧作家高满堂和孙建业能够有更多的深入生活的机会,山东方面为他们提供了全程采风和创作方面的良好条件,大量的素材都是从中获得的。之后的剧本创作用了半年的时间。两位编剧是大连电视台的核心竞争力之所在,是我们软实力当中的硬王牌。局里对他们采取了一些奖励措施和办法,鼓励他们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人民群众。另外,近年来,大连电视台坚持不懈地以现实题材为主导进行电视剧的创作。在剧本上下功夫,建立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编剧队伍, 同时注意培养编剧接班人,并非将他们市场化,而是作为广电人员认真培养。
    高满堂(《闯关东》编剧):
    这几年的创作经验总结下来,我有几点想法,首先是创作时要心静,作品不是从皮肤上滑过的,是从心底里流出来的。我一直认为一个有出息的作家,一个有责任感的编剧所写的作品应该有利于民族的精神健康,有利于振奋民族精神。在这个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里,想通过电脑获取资料、体验,是徒劳的,这种作品是没有生命力的。
    《闯关东(一)》剧作结束以后,我们立刻投入了《闯关东(二)》的创作,进行了大量的采访,比《闯关东(一)》的素材还要精彩。现在大纲即将结束,从1931年写到1949年,讲述一家人迎接解放,终于盼来祖国的独立和繁荣。我们有决心和信心做好第二部。
    胡 恩(中央电视台副台长):
    该剧在中央台播出以后,引起了方方面面的关注,广大观众对这部剧是好评如潮。我给大家提供一些数字,这是央视调查公司提供的,从观众的构成来看,《闯关东》由各层面的观众构成,并受到了高学历观众群的青睐,在城市观众的集中度,最后一周的收视份额比开播第一周增长了18.01%。中高收入的观众当中的集中度,最后一周的收视情况比开播第一周增长了566.5%。平均收视率是8.19%,最高是11.29%。应当说整个《闯关东》的收视份额呈现了一路递增的态势。
    通过这部电视剧在中央台的热播,给了我们几点启示:第一,通过《闯关东》这部优秀的电视剧,再次证明艺术要来源于生活。为了创作《闯关东》,高满堂和孙建业同志驱车7000公里,把东北三省和齐鲁大地都跑遍了,为了继续创作《闯关东(二)》,目前又走了3000多公里。正是几千万齐鲁大地子弟闯关东的宏伟而悲壮的历史,为我们的编剧真实地、艺术地再现《闯关东》这部电视剧,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生活源泉。 第二,一部优秀电视剧的创作,各种资源的配备应该是一流的,是最佳组合。这部电视剧的艺术创作资源的配置集合了一流的导演、一流的演员,包括其它各个工种。第三,一部好作品的问世,还要加大它的营销和宣传力度。从中央台的体会来讲,除了电视台这个播出平台需要不断地加大营销和宣传力度以外,还要注重平面媒体和网络媒体的引导、宣传,使优秀的作品在各种空间都能够得到最好的传播。
    仲呈祥(文艺评论家、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
    《闯关东》既养眼又养心的原因是因为它严格地遵循了电视连续剧的审美规律,不仅仅在于故事好,我认为它几个环节都好。第一,通过这段历史来写民族精神,抓住了这个魂。叙事好,故事讲得好,具有独特性,每一件事都可以做到叙事跌宕起伏,而且符合电视连续剧的故事结构,即叙事清晰,集首有呼应,集中有高潮,集末有悬念,环环相扣,这是叙事层面的功劳。 第二,它的历史氛围营造也是第一流的,如果历史氛围虚假、简陋了,事件的真实性就要受到怀疑。 第三,以朱开山一家为核心连带出的各色人等,作品都进行了具有个性化的刻画。我们不要以为故事是最大的难度,其实离开人物的故事是苍白的,是缺乏细节的故事。我们从该剧中自始至终看见编剧提供的、导演精心设计的,演员们所呈现出来的感人细节,是令我们过目难忘的,是让我们心动的,它的养心就在于这个地方。我们呼唤多一些像《闯关东》这样的优秀作品,把民众的素质提高,把民众的心境养高,让高境界、高素质的人来保障全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李 准(文艺评论家):
    《闯关东》创作、播出的成功,以及它在全社会引起的持续而热烈的反响,可以当之无愧地称之为一种现象——“《闯关东》现象”,它不仅只表现在收视率高这个方面。这几年可以称之为现象的电视剧不多,按照我的理解,一是作品本身引起极大而且持续的反响。第二,这部作品在某些方面,把这方面的专业做到了极致。第三,它引起了人们一连串深入的思索。第四,它在电视剧创作上会引起连锁反应,对电视剧的创作带来积极的推动作用,这才能称之为现象。我以为最近三五年,有几部电视剧可以称为现象,比如《亮剑》,确实有点反潮流的精神,把李云龙的性格做到了极致。去年的几部电视剧,特别是《士兵突击》,“三无”产品,创造出这样的反响,应该成为一种现象。《金婚》也是不跟风,就是家长里短,大家看得津津有味。《戈壁母亲》,原汁原味地把一位母亲的善良演绎到了极致,确实也可以称之为现象。比较起来,这些作品大部分还是在一个方面或者是几个方面,把电视剧的思想的魅力推到了极致。《闯关东》是把电视剧可能达到的思想和艺术的深度和广度,从整体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它产生的影响是更加广泛的,而且具备更持久的魅力。我到中央台做节目谈了以下几条,一个是揭秘性、新鲜感。第二,故事做到了极致,包括戏剧冲突。第三,主题的宏大和丰富。第四,人物形象刻画的丰富性和把人物性格的变化推向极致。
    《亮剑》《历史的天空》《乔家大院》《戈壁母亲》《士兵突击》《金婚》这批作品的成功有很多原因,但是都有一个非常根本的原因,就是不跟风也能很成功,就是对生活、对创作对象的崭新发现。这种发现不仅仅是对这段历史内涵的发现,同时也是对电视剧艺术所能达到的思想艺术高度的一种发现。
    范咏戈(《文艺报》总编辑):
    正确的创作姿态、价值取向和对电视剧艺术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是产生电视剧佳作的前提。2008年央视开年大戏《闯关东》以其史诗和传奇的有机结合,更以集中强烈的民族精神引发观众强烈共鸣,是一部在中国电视剧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作为闯关东代表性人物,朱开山曾是义和团的一个好汉。他身上具有观众认同的民族大义。义和团失败后,山东连年大旱,民不聊生。朱开山带领全家水旱齐下走上了茫茫闯关东之路。争取生存空间要有一种生存精神。朱开山身上那种吃苦耐劳、见义勇为,讲信修睦、以义割恩的精神使他能够在东北应付各种生存危机,并得以与当地的东北人共同生存。文他娘坚强、贤惠,又深明大义。千里寻夫,收养日本孩子,善待鲜儿、秀儿,具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闯关东》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表现民族精神的基石。这些传统美德超越政治、历史的意识形态,具有不可解构不可颠覆性。朱家从逃生到成为一个大家族,离不开民族精神的支撑。《闯关东》把民族精神融纳到“家”里。传武临终时要求回“家”;朱家曾经开除过传文的“家”籍,传文悔过以后请求让他回“家”,想回家的还有鲜儿、秀儿,甚至当一郎感到没有脸面回家时,他选择自杀也是因为回不了家。他们如此依恋老朱家,是因为朱开山、文他娘让他们懂得了应该怎样做人。朱开山这条早年反抗八国联军侵略的山东汉子,最后又遭遇到日本鬼子侵略中国。《闯关东》由家族叙事进到家国同构叙事,完成的是从传统美德到民族精神的过渡和升华。民族精神是我们民族的核心和灵魂,意味着民族在适应环境,改造世界,形成自己特有语言和习俗、人文传统的长期发展历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富有生命力的那些优秀思想、高尚品德和坚定志向,为民族大部分所认同和接受的思想品德和道德规范。民族精神具有对内动员和聚集民族力量,对外展示和树立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第一次将我国56个民族统称为“中华民族”的近代人梁启超,把中华民族精神概括为8个字“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辜鸿铭在《中国人的精神》中曾说在真正的中国人中,你能够发现一种温和、平静、庄重、老实的品德,他们像一块冶炼适度的金属制品,尽管中国人在物质和精神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其不足都受到了温良之性的补救。我们从《闯关东》所看到的,正是这样一群中国人形象。他们不仅实诚而且智慧、包容,就像朱开山刚到齐齐哈尔开办山东餐馆和货栈遇到恶性竞争所表现的那样。长期以来,西方和欧美的文化市场对中国产品的接受具有一种单一性的消费倾向。他们不是以反映中国文艺的整体面貌和艺术美感作为出发点和归宿,而是按照西方人特定的取舍标准抽空中国作品的思想内涵和审美特质,以实现猎奇、窥视、丑化欲的宣泄满足。这些也从一定程度上诱导了中国文艺创作的“他者化”,加深了对中国文化的误读,甚至把中国妖魔化。所以,表现民族精神是电视人的良心所在。历史大戏也好,家族大戏也好,人生大戏也好,它的灵魂都应该是提炼民族精神,这也是能不能创作出史诗的一个起码要求。
    彭吉象(北京大学影视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
    《闯关东》的成功至少有三点:第一,电视连续剧要体现具有时代意义的民族精神。目前走红的电视连续剧包括《戈壁母亲》《士兵突击》,其实都是通过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同样的一种精神,精神是一样的,许三多的精神和朱开山的精神是一样的,只不过处在不同的时代,其实他们的追求是一样的。第二,该剧之所以如此好看,有很大的原因是《闯关东》题材的独特性与故事的传奇性。《闯关东》非常好地运用了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的手法,包括编剧、导演,从中国传统的戏曲、章回小说,甚至传统的评书里吸收了很多营养,用到该剧,所以故事很好看,跌宕起伏,让大家欲罢不能。第三,任何一部叙事文艺作品,包括电影故事片、电视连续剧、长篇小说,甚至包括话剧,最终让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是里面的人物。《闯关东》之所以成功,就是刻画了人物,特别是朱开山这个人物刻画得非常成功。
    朱 虹(国家广电总局办公厅主任、博士):
    第一, 该剧可以称为中国电视剧的精品。关于精品的定义就是两条,一、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剧作精细。二、三性统一,群众欢迎,历史检验。《闯关东》基本达到了要求。第二,该电视剧最大的特点是写了普通群众的历史,这点非常重要,这部戏是用唯物史观指导电视剧创作的成功典范。《闯关东》的历史倾向是反映普通群众的历史,应该给予高度的赞扬和评价。该剧更难能可贵的是通过普通老百姓的情怀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思想和历史。第三,该剧通过朱开山一家人,很好地展现了民族精神,尤其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第四,该剧是按照艺术规律进行创作的,既有好的故事,有深度的人物,还有跌宕起伏的故事和生活细节。
    李兴叶(文艺评论家):
    《闯关东》是一部有故事、有人物、有思想的好作品。该剧最吸引我的是作品的形态好。编导有一种想法,就是希望通过这部戏把闯关东时期的关东地区的社会形态和自然景观形态一网打尽,有这种愿望。有两条线,一条主线是朱开山奋斗历程的四个场景,大金沟、放牛沟、山东菜馆、山河煤矿,开始还有元宝镇。另外是通过鲜儿和传武这条线,把土匪、山场这条线拉起来,有一种新鲜感,对观众来讲不光有审美价值,还有认识价值。通过这部作品,可以使人了解这段历史,了解这片土地。52集的容量非常大,我希望还能更多地看到一点东西。
    路海波(中央戏剧学院电视艺术系主任、教授):
    《闯关东》在审美形式体现和文化内涵的表达方面有三个特点: 第一,以史实与百科全书式的架构关照了中国近代重要的移民史或者是移民现象。朱开山是一个在反抗外族侵略失败后,被官府通缉的义和团的英雄,朱开山由义和团英雄到普通百姓,到民族资本家的转型,并在剧中又与入侵的外族敌人面对面的斗争,都赋予了闯关东更丰富的政治意义,这是意味深长的,实际上也是有宏大叙事的意识。第二,传奇现实主义的审美事件。闯关东源于历史事实,在白山黑水之间,伐木、土匪、淘金、二人转、民族矛盾,构成了充满传奇的事件。而电视剧《闯关东》当中曲折的情节,跌宕起伏的人物命运折射出社会民族的大命运,为观众奉献了一出既有雄浑的文化内涵,又有精彩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命运所构成的传奇现实主义审美大戏的荧屏佳作。第三,宏大叙事的意识和微观叙事具体策略的结合,更好地演绎了这个戏所具备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大的背景和具体的家庭叙事结合得非常好。
    金文雄(国家广电总局收听收看中心主任):
    第一,该剧填补了移民题材的空白。闯关东到底是怎么闯的,谁都不知道,该剧把这个空白填补了。第二,该剧把弘扬了民族精神的主旋律作品,拍得既好看又有味道,这是最难的。 第三,该剧折射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如果说不足的话,就是可以稍微压缩一点,再精炼一点。
    李春武(原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
    通过朱开山一家把中国历史上大的移民潮从总体上表现出来了,体现的精神就是当前要强调的,我们的民族要艰苦奋斗、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努力开拓,创造美好的前景和美好的生活,这都是通过艺术化的表现,不是说教性质的,是用朱开山一家的实际生活表明了这些。朱开山因为有曾经参加义和团的经历,这也和他后面对日本侵略者的斗争呼应起来。这些民族精神在剧里表现得非常全面。还有在对民族传统里提倡的敬老、孝敬,为人诚信,友善,这些方面都有很多表现。这些精神在当今非常重要。
    才 华(国家广电总局法规司司长):
    该剧有史,描写了几代人的生活,另外是有乡土气。该剧还有诗,该剧本身具备了一种民族精神,或者说是把山东人的精神扩大为中国精神中顶天立地的英雄精神。在英雄精神的感召引领下,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很有精气神。《闯关东》这个题材是口口相传的,但是最后得到普遍的认可,说明跟大家印象中的比较吻合,人物的性格也有突破,每一个人物都有简单的一面,也有非常复杂的一面。该剧描写的阶层是在文学历史上很少正面歌颂的阶层,是思想上比较大的一次突破。
    李京盛(国家广电总局电视剧管理司司长):
    该剧从创作的每一个环节都是精益求精、扎扎实实、一丝不苟地追求着电视剧艺术所能达到的高度,特别是宣传文化部门、广电部门领导的亲自介入,选材的独到,创意之后的采风、创作,再到选演员,组织拍摄,选择央视这个平台播出,到一系列的深入研讨,再加上营销。这些是一部电视剧完整的生产环节,每一个环节都是扎实的,高标准的,要出电视剧精品,就要按照这个规律做。这部作品不仅仅是给全国人民提供了精神文化大餐,更重要的是给今后电视剧的创作提供了非常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树立了标杆。
    ●一剧之本
    紧紧抓住民族的魂魄——《闯关东》编剧访谈
    问:李九红 答:高满堂 孙建业
    问:在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几次人口大迁徙中,如走西口、下南洋、闯关东,相对来说,闯关东是被动的,是为了生存。你们当初是怎样把握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关系的?
    答:闯关东是百分百的一个劳苦大众艰难求生的历程,最早闯关东的人都是最底层的,没有大家、大户去闯关东,大多都是艰难地生存下来,这在我们的创作中是第一个要定位好的。
    问:纵观建国以来的有关文学和影视,山东人闯关东的题材还是创作上的一大空白,对这一历史事件还缺乏审美的发现和艺术呈现。你们对祖辈“闯关东”故事的再现,不仅是对祖辈充满深情的缅怀和纪念,还是对山东人、齐鲁大地、齐鲁文化乃至中国民族精神的弘扬和传播。
    答:我们都是闯关东人的后代,历代人闯关东的故事我们从童年一直听到中年。但是非常遗憾,当我们为了创作这个剧本,驱车7000公里,横跨辽吉黑、齐鲁大地,历时一个半月采访,走遍了这四个省的图书馆、档案馆,却没有查阅到一部关于闯关东的资料和书籍,两千万人300年间前赴后继闯关东的史实,竟然是一部口头文学。我们采访了还健在的最后几个闯关东的老人,最年轻的已经80多岁了,最年长的96岁,他们已经记不清说不清当年闯关东的情况,如果我们再晚几年写这部剧,就彻底没有第一手资料了,闯关东只能变成久远的传说了。
    问:或许是史学家的疏漏?
    答:也不尽然。我们认为,也可能闯关东这段历史是两千万底层人的一场求生运动,没有出现大英雄、大人物、大商人、大富豪,与大清朝廷没有什么联系,与历史的风云人物没有什么相干,所以被忽略了,沉寂了,历史绕过他们呼啸而过。
    问:所以我记得在讨论剧本时,你们就极力回避可能出现的题材限制问题,你们在创作之初就有自己的深层考虑。在当前荧屏上民族资本家“红极一时”的情况下,你们认为再做这个不但不占天时地利,而且恰恰展示不了闯关东的特点。
    答:我们的历史剧大多是写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即使是年代剧,也大多是写名人、商人、老爷、太太、少爷、小姐的,很少有写底层人民的,年轻的观众很难了解在那个时代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我们在创作这部剧的时候,下决心写在日俄战争至“九?一八”这段历史时期最底层山东人闯关东,他们的求生运动,他们的不屈不挠,他们的生死歌哭。我们不想借一个历史的天空去玩味欣赏宫廷权术,去抒发没落贵族小姐少爷之情之慨,我们荧屏上这样的东西实在过多了,于我们民族精神健康无益。
    问:全剧从1904年的日俄战争写起,止于1931年“九?一八”事件。早在写作大纲时,你们就确定了全剧四个大块的结构方式,这样结构有什么独到的思考吗?
    答:这种构架能够更好地展示宏大的气势,展示白山黑水、七行八货、齐鲁风情,开阔的结构对于主题的深化和人物命运的走向有着极大的意义。我们之所以按不同历史时期把一部《闯关东》分成四个大的章节,就是考虑这样做,方便我们去概括历史,去提炼那段历史当中我们民族优秀的精神品质。第一章写的是清末民初的关东山野。在那种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在官府、土匪和封建把头的压榨下,闯关东人不畏艰险,奋勇抗争,坚忍地生存。第二章写的是辛亥革命后的关东农村。闯关东人把相对先进的中原农耕技术传到东北,用自己的辛勤劳作,改善了生活和命运。第三章写了军阀混战时的关东市井。小生产者出身的闯关东人以鲜血和生命为代价,终于战胜了自己狭隘的“乡亲观念”,实现了来自不同省份人的和睦相处、团结一心。第四章写的是“九?一八”之前的关东工业。为了自家富裕,为了国家强盛,闯关东人开建矿山。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闯关东人表现了中华民族敢于和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问:人们常说,让历史告诉未来。那么,站在今天,我们如何去考察、去看待上个世纪前30年闯关东人的历史?
    答:我们认为,今天中华民族正在实现一次新的伟大复兴,这是每一个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重大使命。我们一定要从有益于、有助于这个伟大复兴的角度出发,来考察、来看待、来反映闯关东的历史。换句话说,《闯关东》要写什么?就是要写那个年代闯关东人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高尚情怀。创作过程中,我们常常提醒自己不要沉溺于对白山黑水神奇风俗的展示,不要沉溺于对传奇故事的编织,必须紧紧抓住民族的魂魄,抓住民族的品格,写深它,写透它。
    问:一直有观众问,剧中朱开山这个人物形象有原型吗?
    答:原型当然有,但是可以直接对号入座的没有。这个人物是我们在采访过程中,不断感受、感悟、提炼、升华出来的。为了搞好创作,我们驱车7000多公里,历时一个半月,深入辽宁、吉林、黑龙江和山东采访。我们有幸见到了还健在的最后几位闯关东的老人。说起当年的苦难和抗争,他们有哀伤的泪水,也有吞天吐地的豪气。
    问:闯关东对北方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这部剧对两千万人300年间闯关东做了艺术上的概括,展示了闯关东的进步意义和巨大的社会影响,填补了闯关东题材的一空白。朱开山是《闯关东》中的灵魂人物,他辗转山场子、水场子、金场子、农场、商场、矿场,将农业文明、商业文明、工业文明和关东风情很好地交融在一起。
    答:在朱开山身上,我们突出了中华民族的“和气”,“和”是指闯关东人来到了陌生的黑土地,与当地人的和谐共处,共求生存发展。朱开山在金场子淘金受到了外地金工们的误解,他被百般刁难、排挤、孤立,但他一忍再忍,以真诚和义气感动了大家,立住了脚跟。在放牛沟种地的时候,由于他把齐鲁先进的农耕带到了黑土地,收获颇丰,遭到了一些人的妒嫉,处处为难他,他却把先进的农耕手段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大家。在哈尔滨开山东菜馆,买卖火爆,遭到了三教九流的围攻与暗算,他还是以“和”为贵,牺牲自己的利益,换来了大家的和谐共处,即便是潘五爷为了和他赌一把,把自己的儿子的性命都搭上了,朱开山亲自领着儿子登门慰问,让自己的儿子认潘五爷为义父,为他养老送终。这个“气”字,是指对待恶劣的自然生存环境,面对闯关东所遇到的千难万苦,面对外族侵略践踏自己的家园,永不放弃、“闯”字当先、永不低头、血脉贲张、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为了保持这股“气”,为了保持中华民族的尊严,他舍小家保大家,不惜牺牲了儿子的生命……这一收一放,形成了他“和气”这一独特的精神气质。
    问:《闯关东》现在看来得到了观众认可,除了朱开山这一形象塑造外,你们认为赢在哪里?
    答:大概是因为这部剧的风情和风云还是比较吸引人的。所谓风情,就是关东的自然风光和民俗民情;所谓风云,就是剧中的故事。关东风情是很有特色的,剧中的故事或曲折、或惊险、或悲壮,我们写剧本时就注意了风情和风云的艺术结合,加上导演、摄像和演员们的精心创作,演出来,自然就比较好看了。
    问:《闯关东》里的一组女性形象也给全剧注入了温情脉脉的生活气息和扑面而来的生活质感。
    答:女性形象在该剧中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文他娘的大气贤惠,鲜儿的敢爱敢恨,那文的从格格到一农家妇女的落差,秀儿的对爱情的忠贞不渝近似愚痴,玉书的追求文明进步争取自由,都打上了特定的历史文化烙印。
    原载:《文艺报》2008-2-19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