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幕已落,烟花已尽。在南昌举办的第二十七届金鸡奖颁奖盛典,作为众所瞩目的文化盛事成为了社会文化热点话题。时隔数日,再回望“金鸡奖”的国产新片,在热闹之后也有了冷静的思索。 金鸡奖入围的67部影片都是近两年来国产影片的代表性作品,是被初评者从参评影片中挑选出来的。纵观这些入围作品,其艺术品质、 时代质量在总体上都胜于上一届。关注民生、关注时代、关注传统,成为艺术家们热衷于表达的基本母题,而这一切都聚焦在关注人的尊严上。无论是《集结号》中的谷子地在战后执着地为牺牲的“无名”战友寻找作为烈士的“英名”,还是《立春》中王彩玲在世俗平民的庸常生活中坚守个体的尊严与理想,这种伟大的人文情怀和光彩而丰满的艺术形象,使得这两部作品在中国电影画廊里获得特殊的地位。影片《高考1977》对知青命运与前途的关爱,表达得感人至深。《梅兰芳》中梅兰芳在家国命运、个体命运和民族命运不能兼顾时而做出的选择,让梅兰芳获得永恒。影片对梅兰芳艺术天才与人格尊严的描写都达到很高水准,堪为当下中国电影的代表作。这些影片的讲述方式、结构样式和视点的选取都显现出超越惯常的艺术智慧。 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电影到了讲述的时代。内容为王,叙事为先。题材是重要的,但不是决定成败的,如何讲述如何表达成为观众“看”与“不看”的决定性因素。本届参赛作品表述的技巧、讲故事的技巧各竞其秀,总体而言国产电影变得越来越好看了,越来越有魅力了。这也是国产电影市场变热的原因,召回了观众,提升了中国电影公信力的原因。 然而,令人忧虑的是为数不少的电影疏离了文学精神,已形成一种不良的创作倾向。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忽略塑造人物形象,以民俗风掩盖人物形象的扁平。一些导演越来越迷恋营造民俗风,甚至是伪造民俗风。重场面,轻人物,重气氛,轻故事。影片《麦田》里没有立得起来的人物形象,所有出场人物皆为一种意念符号。那种缺乏考据的战国时期的民俗和礼仪倒是被营造得奢华不已极尽铺陈。再有就是那块金灿灿的麦田了,看过影片,故事记不得了,只有麦田醒在记忆里。一些少数民族题材的作品,编导沉迷在对生存环境的描摹,以为那是新鲜的艺术元素而忽略了对新的人物新的性格的塑造,影片有场面无形象,有人物无性格,看不到时代投影,看不到人物的内心世界,作品已远离故事片形态,分明是专题片。《俄玛之子》就有这样的遗憾。 二、不讲究表达手段,忽略叙事技巧。我们说国产片总体而言好看了,但是还有不少作品单调乏味。有的是艺术功力欠缺,缺乏艺术想象力,有的是陷入认识误区,迷恋原生态书写,刻意回避情节。于是造成故事元素稀薄,单调沉闷结构乏力。不少导演还停留在对艺术片的一种偏狭认识:节奏慢、对话少,故事不够情绪保。以为这就是艺术片的特征。《寻找智美更登》含有令人警醒的文化内核和戏剧内核,但是过于沉闷,它对观赏者的耐心是巨大的挑战。同样的问题表现在《滚拉拉的枪》上,虽有才情之笔显现但也沉闷至极,让人难以卒读,尤其是作为一部儿童电影,更是缺乏儿童喜闻乐见的元素。不讲究结构力量,不注重叙事策略,忽略修辞手段,电影是绝难行走市场的。 三、缺少对生活的新发现。还有为数甚众的作品,制作华美考究,艺术品质炫目,故事亦完整,人物亦有性情,但是艺术形象缺少思想力量,对生活缺少新的发现新的认识,致使成色平庸。比如《心灵的小河》还在用人物和剧情探讨荣誉是什么,荣誉不表现在勋章上而应装在心里,这等认识实无新意。近些年不少豪华巨制,无论是《满城尽带黄金甲》还是《夜宴》、《无极》,皆因疏离文学精神缺少时代质量而被观众所诟病。 中国电影正呈现向上发展的大好趋势,如若实现可持续大发展,必须关注电影创作序列的第一生产力——电影剧作,必须强化电影的文学精神,没有文学的艺术无疑缺少生命力。 原载:《光明日报》2009-10-30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