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花木兰》:古典意境与现实审美能否统一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韩浩月 参加讨论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那些弄不懂“唧唧”声究竟是虫鸣还是织布机声音的现代时尚少男少女们,现在可以在大银幕上一睹古诗里那个俊逸又英勇的女英雄形象了。国产大片《花木兰》的公映,是电影工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开始向古文化瑰宝追索灵感的结果。如果现代科技能将古典意境真实地呈现出来,电影的造梦功能得到一次完美诠释,那么两者的相遇该会多么地令人动心。
    电影公映前后,《花木兰》的出品方星光国际董事长亲自上阵写博客宣传,要把影片卖到美国去,要拍摄续集,打定主意要把《花木兰》做成中国式好莱坞大片。这部电影上映后观众的热情捧场,似乎也正在验证着《花木兰》对了观众的胃口。
    电影《花木兰》注定要承受人们对它这样的期望:它要把那首不过400余字的故事编织成一部荡气回肠的史诗,它要把这首古诗的意境和意蕴转化为呈现于24格胶片上的真实影像,它还要用适当的娱乐包装手段将朴素的英雄主义情结传达给观众……把妇孺皆知的花木兰故事改编电影太容易,因为无需什么宣传,观众都知道它是一部什么样的作品;同样,用有口皆碑的古诗《花木兰》改编电影也太难,因为古典意境与现实审美的碰撞在带来火花的同时也会带来非议。
    《花木兰》是一部电影制作潮流的集大成者,从中可以看到战争、爱情、父女情、报国心、忠孝观……从票房角度和话题性考虑,也设置了赵薇与陈坤的亲密爱情戏、专为善感观众制作的催泪弹等。可以说,制作团队为避免浪费这个绝佳的题材,创作态度是真诚的,这真诚也必然会给他们带来一定的回报,尤其是影片中赵薇与陈坤两位演员的演出可圈可点,作为影片重中之重的赵薇,也圆满地完成了让花木兰从古诗走向画面的任务。
    在《花木兰》能打动观众的情节中,我印象最深的是花木兰欲率领被困峡谷的残部与敌决一死战时唱起的那首挽歌,“人生百年,如梦如幻。有生有死,壮士何憾?保我国土,扬我国威,生有何欢,死有何憾?北地胡风,南国炊烟,思我妻儿,望我家园,关山路阻,道长且远。”环绕于影院四周的音响,制造出了将士把观众合围在中间吟咏的效果,这当是近年同类作品里最悲壮也最具感染力的一幕,如果《花木兰》全部以此格调制作,那么它将会是一部了不起的作品。
    在追求原作意蕴和迎合观众喜好方面,《花木兰》和《画皮》一样,倾向于选择后者,《花木兰》的遗憾之处在于没有用足《木兰辞》中的古典意境。这部电影其实完全可以剪掉一些花木兰冲杀战场的场面,为作品增加一些柔美的成分,以抵消目前电影偏硬的叙事,或更能映衬战争的残酷,使得整部电影更加立体一些。《木兰辞》的内容主体虽然是“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但也不乏“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的诗意描写,《木兰辞》中的飘逸与浪漫色彩如果被更多一些应用到电影中,会增色不少。
    不过,这也是一个没有办法的事,古典意境与现实审美真的很难实现统一,现阶段的国产电影,还没有足够的能力来解决这个问题。中国古文化中值得拍成电影的题材数不胜数,现在只是开了个头,如何汲取来自古典名作的营养并加以符合观众现代审美的包装,这个功课还需要继续做下去。
    原载:《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12月14日第07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