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坚持电影创作的“主音大调”——“三惊”电影创作论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翟佳羽 参加讨论
分析中国电影创作的格局布位,大体可谓商业片、文艺片和主旋律电影三分天下,鼎立而足。在“三分天下”的商业片、艺术片和主旋律创作——如《离开雷锋的日子》《张思德》《八月一日》《太行山上》和今年出炉的《铁人》《建国大业》等一大批主旋律电影作品中,八一电影制片厂的《惊涛骇浪》《惊心动魄》和最近上映的《惊天动地》这套“三惊”系列电影,在创作中有其独特的思考、定位、追求和新创,作为主旋律电影的大歌正唱,走出了一条中国类型片电影创作的新路径,为正思正索的主旋律电影创作走出了新路,积累了新的经验和实践成果。
    正思正立的创作原则
    毫无疑问,在商业片、文艺片和主旋律电影三类创作中,应该说最难的是主旋律的电影创作。它的难,不难在经费、演员和拍摄技术上,而难在克服今天的观众对主旋律电影在情绪上的分离和疲倦。商业片本身有着庞大的市场群体,艺术片有着稳定的观众人群,而主旋律电影在改革开放后,不仅没有真正培养起属于这类电影的观众群体,而且由于种种原因,还使本就属于年轻部落的电影观众群,对此类电影渐次日多地有了一定的逆反。其实,现在的主旋律电影已走出往昔的说教,在思想性、艺术性与观赏性上的同举并进做得最好。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八一电影制片厂不仅始终如一地坚持着主旋律电影一以贯之的创作和拍摄,还在《惊涛骇浪》《惊心动魄》和《惊天动地》这“三惊”创作中,坚持突出了正题材、正确立、正思考和正树立的创作原则。这里说的正题材是《惊涛骇浪》之于11年前中国军民抗洪抢险的创作题材,《惊心动魄》之于6年前我国抗击非典的创作题材,《惊天动地》之于1年前我国抗击汶川大地震的创作题材。正确立是指在这种重大题材中毫不含糊的对党、人民和军队的正面歌颂的创作思想的确立和巩固,而非那种街头巷议、网页餐桌上的所谓“反思”和批判。正思考是指在正确立的基础上,通过电影对社会主义人性、人道的思考与颂扬。正树立是毫不犹豫的对正面英雄的塑造和树立。《惊涛骇浪》中传递的“军队之所以为人民的军队,军人之所以为党和人民的儿子”的思想意蕴,《惊心动魄》中传递的“人民的生命高于一切,牺牲是军人之所谓军人”的内在精神,《惊天动地》中传递的“我能献给祖国、人民和大地的只有我的灵魂和生命”的呼唤与价值观。这种“正题材、正确立、正思考与正树立”创作原则的体现与实践,正思正立,迎面抒写,而非从事件的角落和背面切入的创作思想,是“三惊”电影和其它电影创作的不同与独到,也是其电影创作的大难和可贵。在这种大难中,八一厂理直气壮地唱响主旋律,不躲不闪地坚持电影创作“主音大调”的原则,为主旋律电影创作的社会基础夯实了根基,扩大了阵营。
    同步于时代的高音大唱
    “三惊”电影的创作,比起同时期中国各类电影的生产和拍摄,一大特色是创作与时代同步同台,使军事题材电影跳出最具当代色彩的舞步,让时代最强的脉律跳动和里程碑式的社会大事件,最及时、准确地在电影中再生与升华。让时代本身与时代中最令世人震惊的重大事件在屏幕中艺术再现。这一点,“三惊”的创作,不仅在中国电影中独一无二,领尽风骚,就是在整个世界电影创作中,也罕见哪个国家或哪个电影公司,能与时代的重大事件如此地贴近与同步。1998年中国的特大洪水,是世界洪水史上的一次罕见大灾,为了抗洪,中国政府动用了极大的物力、人力与军力,而在洪水退去之后,八一厂就开始酝酿创作以这一重大社会事件为背景的《惊涛骇浪》,终于在经费和创作经验都缺欠匮乏的情况下,拍出了首部中国电影灾难片,为这一类型电影创作提供、积累了珍贵的创作经验。2003年的非典,震动世人。而最终,当中国人以罕见的勇气控制并战胜了非典之后,八一厂几乎与非典结束同步同节,就开始创作拍摄《惊心动魄》,在电影中巧妙而又真实地再现了这一重大社会事件的惊恐性和在惊恐中表现出的中国人惊人的镇定和牺牲精神。去年中国四川的汶川大地震,震惊了全世界,让世界上所有的人——无论何种肤色、何样国度,都为之惊忧牵心,愕然惘然。而在地震的余震未消之时,八一厂就调动最强的作家与编剧,体验生活,创作剧本,继而组建队伍,上马拍摄,仅在地震结束的一年之后,就推出了以汶川大地震为故事缘起缘落的《惊天动地》。这部“三惊”电影的收官之作,故事跌宕起伏,人物情感饱满丰沛,电影画面大气磅礴。“三惊”电影的拍摄,在主旋律电影创作中,纵与我国几十年的传统比较而论,横与当代电影的多元繁荣相较而说,有一种与时代同步、舍我其谁的艺术责任和艺术勇气,为中国类型化电影创作开辟了一条崭新的路道,为与时代和事件同步的电影创作,留下了成功的范例和经验。
    理想主义与人道主义
    从电影创作的内容意蕴而论,“三惊”电影作为和平时期军事题材的艺术创作,在大家最熟悉的地方陌生,在最无想像空间之处想像,在最宏大的叙事中入微,很好地解决并回答了军事文学、军事电影思想内容上的三个瓶颈问题:一是军人的牺牲为什么?二是军人的根本是什么?三是人伦、人性、人道主义在军事题材电影中的最高准则是什么?就传统的军事电影来说,电影思想禀赋的是前苏联电影中“人民高于一切”和“国家高于一切”的电影思想观。军人所持有的牺牲精神,皆源于“为了人民”和“为了祖国”这一崇高的理念。可以说,这一“牺牲经脉”的电影创作,均为“理想主义”的创作与实践。而观众对于主旋律电影情绪的疏淡与远离,也多源之这种“理想主义”的文艺观。但在“三惊”的电影创作中,八一厂的创作人员,很好地解决了这种崇高理想与观众对人伦、人性和人道主义要求的实在差距。在“三惊”的创作实践中,探求出一条“军人在军事行为中不忘‘人’的存在;在‘人’的行为中凸显军人之价值”这一创作互补互显的新思径,写“人”时以军人为底色,塑造“军人”时,以“人”的价值为蕴存。这种互显互补、互为长短的创作方法,实际上已经解决并回答了“军人之所以为人”的意蕴问题。如《惊涛骇浪》中老兵魏长胜在抗洪抢险时,每拉一车沙子都向村头的奶奶鸣响一次喇叭的报告;在英雄老兵魏长胜牺牲之后,士兵们又集体鸣响喇叭,向老人报告致礼,以及故事中点名时在牺牲者缺席后战士们的同声回答。还如《惊天动地》里县长的母亲买的红樱桃;在震区死亡地带年轻战士抱出的小兔子;牺牲的老师用手臂支撑重压保护的小孩子,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这样的情节与细节,在“三惊”电影中俯拾皆是,贯穿全篇,组成了电影故事的骨架和血肉,人性的氛围几乎弥漫在电影的全部画面中,为军事题材电影人物的人伦、人性、人道主义的张扬和谱写,铺垫了厚实的基础与土壤。但在这个张扬中,“三惊”的创作,既没有如西方军事题材电影那样,把人伦、人性、人道主义视为电影内容的最高准则,也没有在暧昧、模糊的态度中,把人伦、人性、人道主义作为电影的幕纱挂在故事和人物的意蕴上。“三惊”电影在创作中,始终坚持着“人民和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的理想旗帜,异常确切而鲜明地回答了,对于军队和军人,国家利益和人民的生命,是军人思想与行动的最高准则;而人伦、人性、人道主义是军人作为人的根本准则。这种清晰、明确的创作实践,既丰富发展了新中国60年以来中国军事题材电影的创作思想,又为今后中国军事电影在思想意蕴与世界电影思想内涵上接规并驾、同思同索,修通了渠道,奠定了基础,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军事电影在人伦、人性、人道主义的思想开拓上,积存了理论和经验。
    借鉴先进丰富的创作手段
    “三惊”电影虽不如近年的《赤壁》《梅兰芳》《集结号》和《风声》那样在都市电影市场上大红大紫,票房过亿,但在中国电影市场的中小城市和乡村,以“三惊”等电影为代表作品的八一厂的主音正调的作品,却有着庞大份额,并且赢得了海外片商的极大兴趣和购买热情。尤其在县城以下的电影市场,“三惊”和八一厂的其它作品,每部都排名在当年票房热映之前三。为什么这样的电影在中小城市和乡村及海外反而更能激发观众的欣赏热度?而在中国的大都市反倒冷热不均,这是个有趣而值得探讨的文化现象。但就“三惊”电影在中小城市和中国广大乡村取得的热映成功而言,其借鉴世界电影的制作经验,以丰富自己的电影创作手段,是最为鲜明突出的特色。
    原载:《文艺报》2009年11月26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