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三枪拍案惊奇》:令“喜剧”拍案而起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张之薇 参加讨论

    张艺谋的品牌价值号称已经过4亿,这个消息无论怎样对中国的电影都是个好消息。从1988年《红高粱》在柏林斩获“金熊奖”,为中国电影在世界打开了一扇门,到今天的《三枪拍案惊奇》(以下简称《三枪》),张艺谋的电影可以说经历了一个最初被业界关注,到后来越来越被受众普遍认同的过程。可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也正是这样一个所谓的走下神坛、亲密接触大众的过程,使观众一次次地感到失望,一次次地感到被忽悠。其实《英雄》的出现就预示着张艺谋踏上了这样一条与观众渐行渐远的不归路。只是,昨天的张艺谋至少还有一张艺术做的遮羞布,而今天的张艺谋却毫不介意媒体对他“取宠观众”的指责,敢于公然直言,“艺术当然可以取宠观众”,后奥运时代的张艺谋看来腰板真的是不一样了。
    后奥运时代,取宠观众的张艺谋首先懂得了最大化的强强联合。这另一强就是拥有中国13亿大众基础的赵本山和他的徒儿们。
    可惜,张艺谋似乎对如何有效地将戏剧媒介下的喜剧元素影像化缺乏足够的功课准备,他对喜剧想像力的缺乏几乎葬送了这几个喜剧活宝的生命力。相信连张艺谋都承认,以赵本山为主角的第一次合作《幸福时光》是个彻头彻尾的失败作品,但是,看来张艺谋至今都没有仔细地分析其失败的根源。而笔者以为,对赵本山喜剧个性的肢解,对常规化生活动作的追求,对小品式语言的简单移植,根本不能在影像媒介下充分显现出赵本山的喜剧天赋,同时也无法满足观众对赵本山的原初想像,那么,失望自然在所难免。很显然,在影像媒介下,对赵本山的运用不仅要满足受众对赵本山喜剧个性的需求,同时还要满足受众对张艺谋影像个性的期待,如此,强强联合才能真正具有优势。而在《三枪》中,作为巡逻队队长出场的赵本山,被画面切去了下半身的他,肢体语言不得不消失殆尽,耍活儿的玩意却少之又少,只能通过面部夸张的斗鸡眼来突出人物的喜剧性,其它再无计可施。不过令人玩味的是,也恰恰正是这个戏剧舞台上极具夸张意味的喜剧元素彰显了赵本山镜头语言下的喜剧性,观众没有感到不合适,相反倒通过这一夸张手段记住了这个巡逻队长,否则赵本山的喜剧天才真可能会被淹没在张艺谋美轮美奂的光影变幻之下了,只是这样的喜剧设计少之又少。因此,我们是不是可以说,只要运用的合理,拥有变形的空间、荒诞的情节、反差的人物,戏剧的喜剧元素与影像的喜剧元素从根本上并不排斥呢?其夸张性在根本上是同源的呢?而赵本山舞台上的喜剧手段在影像媒介下,实际上应该是保留而不是顺应电影的常规化表达呢?可以说,张艺谋对如何良性地发挥赵本山和他的徒儿们的喜剧天赋依旧没有找到一条清晰的路。
    后奥运时代,取宠观众的张艺谋还懂得了借炒冷饭而娱乐大众。不可否认,今天的时代是一个大众娱乐的时代,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的宣言,清晰地昭示了影像媒介在今天的阵势,一切的经典文化精神都在电视媒介下被重新定义和阐说,一切公众的话语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奴隶,这里就包括中国电影的领军人物——张艺谋导演。小沈阳无疑就是这个娱乐消费癫狂时代的产物,一夜成名、粉丝无数、妇孺皆知,小沈阳的大众化和张艺谋的娱乐化企图在《三枪》中完美打造。
    可惜,《三枪》中直奔主题的娱乐化过程几乎全是用冷饭和牙慧来打造完成的。故事的架构来自于1984年科恩兄弟的《血迷宫》,本是一部极具西方风格的悬疑、惊悚、黑色幽默风格的上乘作品,被张艺谋“拿来”到中国,经过了一番“中国化”的装扮,却消解了影片本身所具有的深刻内涵和黑色意味,徒存了一个煞有介事的恐怖和无聊“笑点”的躯壳,而这个躯壳被穿上了一堆绚烂色彩的外衣,并被张艺谋放置在一个神秘诡谲的旖旎风光中,乍一看,好一个美;可细想又好一个空。不禁想问张艺谋,难道他认为我们的中国观众通过追求浅薄笑料、小品式的斗嘴就可以打发了吗?
    《三枪》的确是一个赤裸裸取宠的过程,就像张艺谋自己表白的那样,这部号称是为90后创作的影片,另一张娱乐大众的王牌就是小沈阳。其实,启用小沈阳本无可厚非,这个新近俘虏了中国民众狂欢最大舞台的年轻人,以他独特的表演风格、可爱的耍宝本事来扮演李四这个有一点胆小、有一点女气、担不起大事的男性角色,喜剧性毕现。但是现在《三枪》中的李四分明不是李四,而依旧是小沈阳,因为其中几乎所有的笑点都是被大众熟知了一年甚至更长时间的伎俩,已丝毫不能再唤起观众的新鲜感,相反“黔驴技穷”四个字顿时浮上我的脑海。其实二人转的土壤是何其的丰厚!就是这样一部靠简单挪移小沈阳的影片,就是这样一部低级照搬西方悬疑的影片,就是这样一部与心灵无关的影片,真的能打动90后吗?笔者表示怀疑。
    笔落至此,我不由得怀念起默片时代的卓别林,在今天这个奉行癫狂喜剧的时代,如果抛弃了喜剧中小人物与当代大众的情感勾连,而仅靠红男绿女、搞笑斗嘴、扭曲丑态,似乎永远都抵不过那个迈着八字步的流浪汉,他纵然没有花哨的衣着、没有夸张的台词、没有绚烂的视觉,但是愈久弥淳的诗意和笑过之后的悲悯却仍然牵动了我们100年后的观众的心灵。
    原载:《文艺报》2009年12月24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