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密切关注现实、深刻反映生活是艺术神圣的天职,那么,艺术家只有经过艰苦的努力,才能完成自己的使命,才能赢得观众的认可和欢迎。近日,一部历经四年磨砺、讲述深圳经济特区拓荒传奇的“改革史诗”——电视连续剧《命运》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引发广泛关注。这部反映深圳和中国改革开放历程的电视连续剧以其独到的视角和题材,吸引了深圳人的目光,牵动着每一个关注中国改革进程和个人命运的普通观众的心。4月25日,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广电集团、文艺报社在京主办了电视剧《命运》暨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研讨会。在对这部作品进行深入研讨的同时,引发了专家学者对当下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现状及问题的热议。 在生活真实与艺术虚构之间找到平衡点 国家广电总局宣传管理司副司长、中国电视艺委会副主任王丹彦高度评价《命运》,认为它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可以说,以这部作品为标志,中国电视剧人对重大题材、敏感题材、影响当下思想政治文化领域题材的驾驭,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新的层次。他认为,《命运》以史诗感的高度,直接取材于刚刚发生和正在发生的改革的关键人物、先锋人物、敏感人物,为当下现实题材电视剧如何反映时代精神、反映我们时代应该触碰的重大题材,提供了新鲜的经验和启示。如何处理艺术真实和现实真实的关系,在这样一个史诗性现实题材中是最难的触碰点。《命运》对两者的拿捏、对位、归纳汇总很到位,在现实真实的基础上完成艺术作品真实的再现,给人以艺术的感召力、感染力,为此类题材创作过程中的取舍作出了很好的探索和尝试。 《命运》是第一部全景式、以高层的领导人物活动为中心、写一个城市几十年改革开放历史的电视剧,评论家李准认为,创作模式上的探索让该剧充满新鲜感。作者用一般现实题材虚构地名、人名的方式,完整地写了深圳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历程,用虚构的人物囊括了很多重要历史人物的经历,在纪实性和艺术虚构之间非常巧妙地找到了平衡点,通过艺术细节浓缩了广阔的生活。 真正的艺术是富有创造性和超越性的,它以现实生活为依据,同时努力摆脱其中的琐碎性和狭隘性,通过艺术的虚构和创造,使自身包含着更丰富的内容和意义,获得令人信服的真实性。现实题材电视剧惟有借助这种艺术真实,方可达到现实主义作品所特有的厚重而宽广的境界。从这个角度来看,《命运》不只是一部深圳的改革开放史,也不只是深圳的传记历史,它从一个角度、一个特定的区域,作为中国当代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和前沿阵地,折射出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华民族的精神史、思想史,也形象地表现了中华民族的经济发展史。 让人物“立”起来、“活”起来 塑造人物是叙事性作品的重要任务。现实题材的作品尤其要重视对人物的塑造。一部叙事作品如果没有塑造出鲜活的人物,那就意味着它是一个空洞的世界、一个残缺的世界。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命运》人物形象的塑造非常成功,既有宋梓南这样的高级干部,也有小人物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台词对白生动鲜活,不仅能够显示人物的性格,而且富有哲理意味,超越了以往类似作品中人物形象塑造模式化简单、苍白、僵硬的局限。李准高度评价了剧中深圳市委书记宋梓南的塑造:“高级干部改革者形象的塑造,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个人物形象集合了深圳几代优秀干部的原型,但又超越了原型。” 评论家范咏戈也认为宋梓南这个形象刻画得很成功。他说,宋梓南是改革弄潮儿和党的高级干部的典型,他代表了共产党人在新形势下对共产党执政理念和方式的新思考。他遵循中央要“杀出一条血路来”的指示,大胆探索、解放思想、任劳任怨,甘为人民的孺子牛,置个人政治生命、身家性命于不顾,在艰苦条件下和一片反对声中坚持改革试验,目的是为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不再抱住简单的“社会主义”概念不放,所以才把一个几万人口的小渔村花几年时间建成一个百万人的现代化城市。 除此之外,该剧小人物的命运同样精彩。评论家郭运德说,《命运》不是简单的宏观叙事,还很巧妙地安排了一条平民线,就是普通青年创业者冯宁、陶怡等在大浪淘沙的变革过程中,随着时代的变迁所经历的心理和生活的变迁。这条线弥补了重大现实题材宏大叙事的单一性,使它有更多的色彩。同时通过冯宁、陶怡这样一代人,展现了深圳精神的新风貌,给这部片子带来更多的时尚元素,提高了年轻人的关注度,这一点上别具匠心。 评论家曾庆瑞则强调塑造普通人物的意义。他说,越是重大题材,戏就越要往下沉,因为历史的创造者除了那些建立了显著功勋的英雄之外,也包含着默默奉献的千千万万普通劳动者,只有这样,才能在最深刻的程度上直面现实,反映人性的真善美,从而更能感动人。 “重事轻人”的旧习,是一些重大现实题材的作品提不起观众的兴趣、引不起观众的共鸣的重要原因。宏大叙事的核心还是应该讲“人”的故事。来自深圳的作家胡野秋认为,今后的重大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应该汲取《命运》的成功经验。 让观众感受时代精神 在深圳,收看《命运》成为许多“老深圳”的头等大事。他们感慨作品唤起了自己在青春岁月来到深圳激情奋斗的日子。有观众坦言,看《命运》看到动情处,忍不住嚎啕大哭起来,全剧表演上有很多段落让人不自觉地潸然泪下,会让观众产生纪录片的感觉,观众特别是深圳观众看到了都会拨动心弦。 观众为《命运》所激活的记忆而感动,创作者也同样为有这么一段艰辛的创作过程而热泪盈眶。“在这部剧的发布会上,所有主创人员都哭了,主演李雪健甚至都不再参加后来的发布会,因为怕不能抑制自己激动的心情。”编剧陆天明说,该剧两千处的修改过程是别人无法想象的,这其中的滋味不好受。 书写刚刚结束或是正在行进中的历史,难度是不言而喻的。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张胜友回忆,自己和《命运》的编剧陆天明同时接到邀请为深圳改革开放作传,只不过一个写的是纪录片,一个写的是电视剧。他撰稿的纪录片《风帆起珠江》已于2008年播出,而《命运》今年才得以播出,实在不易。 但即使这样,陆天明仍满怀壮志:“作为当代作家,作品好坏只是一方面,另一个历史使命,就是为现实主义回归探路。我们的作品应该直面社会、直面人民。一部伟大的作品,表现的绝不是一个小圈子的情感,而一定是整个民族和一个时代的情感。” 一段时间以来,因为种种原因,很多电视剧创作者有意绕开现实走。一些作品打着现实的幌子,却没有反映历史进程中本质的真实;一些创作者丢弃宏阔的整体感,视角向下,追求琐碎,沉溺于个体世界悲欢,结果导致了整个创作思想深度和艺术价值的双重失落。 重大现实题材的创作无疑意味着巨大的挑战和考验。评论家仲呈祥说:“现实题材的文艺创作,包括电视剧创作在内,都会有难点。但作家艺术家们要直面现实、迎难而上,以政治智慧和艺术才华,用审美方式超越难点,让难点转化为艺术表现的亮点,从而以具有深刻思想性和思想力度、富有艺术魅力的作品去征服受众,行使自己的使命。”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波澜壮阔的进程,为电视剧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中国视协理论研究室主任张德祥说:“我们今天的现实,已经与二三十年前不太一样,今天的现实对艺术家们提出新的要求,如何面对今天的现实,艺术家们应提出现实的问题,用艺术去撞击现实的问题,让观众感受到时代的新精神。” 原载:《文艺报》2010年4月30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