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山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我国历史文化的积淀,是在中华民族的土壤里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产物,是客家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百花园中的一朵质朴芬芳的山茶花。由于客家人遍布世界各地,客家山歌在东方乃至世界文化中,都具有一定的影响。 作为我国民族民间音乐一族的客家山歌,与其它传统音乐一样,一直流传在民间,它是劳动人民的集体创作,也是他们劳动智慧的结晶和艺术审美情趣的具体体现。客家山歌,琅琅上口,脍炙人口,有较强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从古至今,深受客家人的喜爱。客家山歌从其产生和发展来看,它受《诗经》、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唐诗律绝和明清俗文学等的影响,同时还受吴、楚文化及南方畲、瑶土著等多边文化的影响,兼容并取,经历代流变与发展,形成了具有独特韵味的客家民间艺术。千百年来,靠口传心授,一代一代的流传至今。它短小精悍,地方色彩极其鲜明,这种艺术形式容易被民众接受,大凡在当地出名的山歌手,都是才思敏捷,出口成章,对歌斗歌,打擂台,好不热闹。客家人唱起山歌来如痴如醉,正如一首山歌唱的那样:“客家人爱唱山歌,好比称杆不离砣,日日夜夜唱唔厌,越唱心里越红火。口唱山歌走四方,只带山歌唔带粮,肚饿山歌当饭粥,口渴山歌当茶汤”。客家人若遇上不顺心的事,也会用山歌来化解,比如:“山歌—唱心花开,山歌能解千般愁,山歌能解心中结,好比云开见日头”。客家山歌里最多的还数“情歌”,那热辣辣率真直白的动人爱情山歌,真是牵魂动魄,缭绕缠绵,不绝于耳。可以这么说,客家山歌是中国民歌中最为浓情,最为放达,也最为卓越的歌种之一。它能唱出人民的心声,唱尽人间甘苦。甚至可以说,一部中国民歌,最华彩的乐章里就有客家山歌,从赣闽粤到川滇桂台,甚至东南亚一带及所有有客家人的世界各地,都可以听到耳熟能详的客家山歌曲调,从家喻户晓的“兴国山歌”,一直到广西的《刘三组》剧中的山歌,被全中国人所喜爱和传唱,不少民歌的曲调,追根溯源都吸纳了客家山歌的原材料。比如:电影《闪闪的红星》里的《映山红》一曲: 就是作曲家傅庚辰到江西赣南采风,吸收了兴国山歌和上犹山歌的音乐素材而写出来的一首颇受广大群众所喜听爱唱的新民歌。还有大型电视剧《长征》的主题歌《十送红军》,也是从赣南客家采茶戏传统曲牌《送郎调》中稍加整理而成的。 客家山歌具有一般山歌的风格特点:即节奏比较自由,音调高扬,声音绵长,以求传得远,让人听得清。但它又有自己的个性。赣南、闽西、粤东北这片客家人聚居的地区属于丘陵山地,气候比较温和湿润,客家人的祖辈都曾在这里经历过艰苦的创业,生活比较简朴,又有向海外拓展的心理愿望;语言兼有北方话、南方口音和当地土话的要素。以上这些条件,形成客家山歌的特色,虽然有的音调高扬绵长,但与西北高原山歌那样的高亢激越还有所不同;相对比较平稳流畅、起伏不那么大,但与江南民歌的秀丽委婉相比又没那么甜美;客家山歌既有古朴的遗风,又略带几分忧愁。反映在曲调旋律上,音区较高,音域相对要窄些,旋律级进较多,跳进比较少,大的跳进更少。节奏自由,节拍多样,一首山歌当中常出现混合节拍。而根据演唱者个人的嗓音条件不同又会在同一首山歌中略有改变,不是那么固定不变,而且可以比较灵活运用,甚至即兴编创的情况都常有。 客家山歌,始生于客家人的生活劳作,绕响回荡于岭岗山坳,山野田间,村落圩场等。其唱腔艺术风格特色具有鲜明的客家地域风情,这些烙打着各个时代印记的山歌,从各个侧面展示了客家人不同时期的生活方式、民俗风情和历史足迹,对民族音乐、历史、社会、民俗等方面的学科研究和发展都具有很重要的价值,是我国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认真挖掘,整理、研究和传承。本文着重对传统的客家山歌演唱方法特点作了一些探讨和研究,以求方家指教。 传统的客家山歌演唱方法特点,是我国历代山歌手天才创造的成果,是我国优秀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我们只有客观地了解学习,才可能科学地整理和研究它,也只有高度地尊重和珍惜它,才有可能从真正意义上去大力保护和弘扬这朵朴实无华但又散发着浓郁客家地域风情的山茶花。 客家山歌的演唱发声特点与我国各民族民间歌曲的发声方法有共同之处,但又因民族风俗、语言、地域环境等因素的不同而有其丰富多彩的个性特征。比如,生活的地域环境不同,客家人因躲避战乱灾荒,大都居住在山区,出门就是大山和岭岗山坳。唱山歌场合的不同,如婚丧嫁娶、祈祷、圩场村落、户内户外等诸多因素的作用和影响,形成了客家山歌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演唱风格特点。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演唱方法特点:大本嗓真声演唱特点;假声或真假声吟唱的演唱特点;高腔山歌的假声真唱演唱特点。 大本嗓真声演唱的特点 客家人因大都居住在山区,人烟稀少,山高林密,从事开垦、伐木放排、耕耘劳作,生活条件和生产环境都非常艰苦,开门见山,上山砍柴,开山种植,下田耕作或过户交谈,都要走一段山间小路,因此,一出门就有一种幽僻的感觉,或者怕遇上毒蛇猛兽的危险,因而客家人大都喜欢用一种大声响气的大本嗓音来讲话,甚至打个哟嗬,吊个高腔唱几句山歌,一来给自己壮胆,惊吓野兽,二来也能呼唤在另一地方耕作的对方得到照应以驱散山里的寂寞,久而久之,自然养成了山区客家人喜欢大声讲话的习惯。客家山歌最基本的唱腔发声也是以真声为主,主要是指气息振动整个声带发出的声音。比如:兴国山歌《苏区干部好作风》就是采用的大本嗓真声演唱: 另如,由现代客家音乐家袁大位先生根据客家音乐的材料编创的大型舞剧《长长红背带》的序歌《一根背带背到老》,也都是采用大本嗓真声演唱的,特别地突出了客家的地域风格和特色。如果不用客家方言演唱,那就即刻失去了客家地方风格特色。 还有《山歌情》中的序歌《追着日头趟山水》,也是用非常典型,毫无修饰的真声大本嗓演唱,歌声一起 即刻就能抓住人心,把观众带入山野田间意境。 假声或真假声吟唱的特点 每个人的音域中,自然真声所达不到的高音可用假声去表现,比如,生活中客家妇女在呼唤小鸡喂米时的“咯咯咯咯咯……”呼唤鸭子时的“哦……地地地地”用的就是假声,还有哄小孩睡觉时怕吵醒小孩哼的歌大都用假声“哦哦哎,宝宝要歇觉哦”,这种假声唱法,从歌唱方法上讲主要是指气息振动声带边缘部分发出的声音。这种假声或假声吟唱特点的山歌,我认为最具典型性代表性的就是江西会昌的西江山歌《做双镶鞋去情郎着》(“着”为穿的意思)。会昌县是与福建毗邻的一个县,当我第一次听到当地音乐研究人员用这样的唱法唱给我听时,我就感到特别的惊奇,因为它的确与众不同,便立即追问为什么会这么唱呢?原来是有历史背景原因的。因为,封建社会里妇女最没地位,被压在社会最底层,受封建礼教的束缚,甚至连山歌都不准唱,但是,客家妇女为了表达自己率真的情感,全然不顾封建礼教的束缚和迫害,不准唱,就躲起来唱,一边干活(一般是在家做针线活或河边洗衣无人时)一边唱,但还是怕被别人听见。因此,在这种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客家妇女就创造出了这种别具一格的山歌吟唱法,而且自己一人既扮男又扮女,抒发着自己的内心情感,歌词及旋律节奏也很自由,随兴而致,极富情感表达和艺术感染的独特魅力。2001年在与台湾客家文化协会进行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中,我专门讲解和演唱了这首与众不同的江西会昌西江山歌,博得了全场最热烈的掌声,下面是我当时演唱的谱例: 注:镶鞋……用五色花线绣成的鞋; 情郎“着”……客家方言为“穿”的意思; 此曲用压抑着的假声细嗓吟唱。 另外,客家风俗里姑娘出嫁时专门有“哭嫁”的习惯,一来表达舍不得离开父母兄弟姐妹之情;二是据说姑娘出嫁时哭得越厉害,将来婆家会越来越发,日子会越过越美好。客家姑娘出嫁时的哭嫁音调相当好听,能把前来送出嫁的亲人们都唱得跟着一块儿伤心掉眼泪,舍不得姑娘离开娘家。因为客家女孩子从小就在各个婚嫁场合听熟了哭嫁音调,自然也就会唱了,无需大人教。当然,也有的人家为了更体面风光,也有专门请歌师教唱的。“哭嫁歌”的内容多为即兴编唱,心里想到什么就唱什么。较典型的有兴国县山歌手饶春兰演唱的“哭嫁歌”,那是又唱又诉又哭,运用真假声吟唱法别具一格,声声字字充满着真挚的情意,句句朴实的话语温暖和扣动着亲人们的心弦,听来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啊!歌词如下:亲亲(介)阿爸(是)亲亲(介)姆妈…… 高腔山歌假声真唱的特点 高腔山歌是一种传统的唱法,因为它产生在高山峻岭和山野劳动之中,客家人生活在山高林密人烟稀少的空旷大自然环境中,为了把声音传送到最远处,必须提高声调,而高声区的假声又不够宏亮,于是客家人就练就了一种假声真唱的本领。这里主要指男歌手,因为客家男人一般是出门外劳作为主,这种假声真唱的方法音高可以达到和女声同度。类似戏剧大师梅兰芳先生唱青衣的唱法,但梅先生运用的全是假声,没糅进假声真唱的成分,因他扮演的全是女性角色,无需运用真声成分。声音不但不失阳刚豪爽之气,反而更加高亢明亮,昂扬激越。穿山越岭,回荡山间。但客家男歌手的高腔山歌假声里却糅进了大量的假声真唱的成分,特定的背景,特定的环境,表达的是客家男歌手面对大自然的感召,情不自禁地抒发出豪迈的山里人胸怀。还有一个作用就是客家男人离家远行快回到家时,隔几座山就开始引吭高唱高腔山歌,打着哟嗬,因它可以使家人听到从远处传来的声音,等于向家人早报了平安,可让家人放心、宽心。下面是江西上犹的一首高腔山歌。 下面介绍的是江西龙南杨村的高腔山歌《过山溜》。九连山支脉延入的龙南边远山区杨村,由于该处交通不便,人烟稀少,周围是重重叠叠的高山,一望无际的森林,飞禽走兽,出没无常。移居在杨村一带的客家人,开荒种地,年年复年年,一代传一代,人多了,耕地面积扩大了,粮食也富足了,于是,挑着剩余的五谷到邻省广东去出卖,再换回食盐杂物,以供生活之必需。由于他们常走山路,易与出没在森林里的老虎相见,渐渐地也就掌握了老虎的特点:“人,三分怕虎,虎,七分怕人”;“人先作威,虎躲藏,虎先作威,人遭殃。”人要制虎,必定要先作威。所以,生活环境所逼,这里的客家人进山过坳就要高唱山歌,而且唱时必须放大喉咙,提高音调,使歌声穿越山谷,使老虎听见宏亮的人声,早点让路。 这种高腔山歌高亢悠扬,粗犷激越,久久回旋在山谷之间,这回旋之音就叫“溜”,所以这种山歌得名叫《过山溜》。因《过山溜》形成于杨村地带,当地人习惯称之为“杨村过山溜”。下面是《过山溜》“唱只山歌显威风”的谱例。 以上两首高腔山歌是比较典型的假声真唱方法, 高腔山歌在发声时,整个声带都处在积极运动状态,特别强调和注重腹式呼吸,还有喉咽部的力量和头腔共鸣的巧妙结合,否则就达不到那独特的效果。据老一辈音乐研究人员说,当年唱这种高腔山歌的客家男歌手生怕震破自己的耳膜,必须用两只手分别挡住耳朵部分。我们可想而知那发出的是一种怎么样的震耳欲聋,又是多么宏亮的声音效果啊!但因多种原因,现在这种传统高腔山歌的唱法已快失传了,应加大学习研究和传承的力度。高腔山歌的音色高亢激越,豪放嘹亮,感召力极强,我国各地许多民族都有自己各具特色的高腔演唱特点,最普遍的是在山歌和劳动号子里都常用高腔唱法来演唱,而这种民族民间的高腔唱法对戏曲的影响也较大,最典型的比如川剧高腔和川江船工号子的高腔唱法就有比较密切的关系,其它剧种如湘剧高腔、湖北清戏(又名高腔)赣剧弋阳腔(高腔)也有类似的情况。 总之,我们学习研究客家山歌,应该从大文化的角度出发,应该看到客家山歌不仅是客家文化艺术,是中国文化艺术,同时也是东方文化艺术乃至世界文化艺术的一部分,它是我们中华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的宝贵财富。只有从这个高度上来认识重视它,才能更好地学习和研究,我们音乐工作者有责任珍惜保护和弘扬它。 参考文献: [1]赣南民歌集成[Z].赣州地区文化局,1983. [2]中国音乐文化·客家音乐研讨会文集[C].广东省音协编,2000.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