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电影大师的心路历程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向敬之 参加讨论

    法国电影大师弗朗索瓦·特吕弗,在世界电影文化史上,是一个传奇人物。他是一个私生子,随任建筑设计师的养父姓氏,幼儿时期轮流寄养在祖母与外祖母家。他选择流浪在外、离家出走,过早地经历童工生存状态,甚至被判处轻罪关进犹太城少年罪犯管教所,后来铤而走险地一再扮演逃兵角色。就是这个曾被抓回、强制关押的逃兵,15岁在巴黎发起大众电影俱乐部,21岁进入法国农业部电影处,后于《电影手册》、《艺术》杂志任编辑和撰稿人,1954年写出了被视为新浪潮运动纲领与宣言的文论《论法国电影的某种倾向》,1957年推出了预告“第一人称”影片到来的重要著述《法国电影在虚假中死去》。 
    特吕弗不但把影评文字写得优美,很具理性的力度和深度,而且又是一位出色的编剧、导演和演员。他参与编剧并导演的影片《最后一班地铁》,于1981年囊括法国电影恺撒奖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等十项大奖,创下了法国电影的空前记录。 
    特吕弗的镜头是独特迷人的,文字是优美隽永的。由多米尼克·拉布尔丹辑录而成的《眼之快感:弗朗索瓦·特吕弗访谈录》,不但浓缩了特吕弗热爱电影、评论电影及思考电影的重要访谈,而且反映了特吕弗关于电影的生命旅程、心灵历程与制作过程的点点滴滴,还使人在不同的视点中,感知他对与其合作的著名演员、影响其成长的知名导演的精彩评述,熟悉其与众不同的电影理念、技术上的革新创造与电影叙述的种种策略。
    《眼之快感》主要分为特吕弗自传、钟爱的影片及理论与实践三大部分。虽名为自传、影评和文论,却是由编选者参考报刊、图书与影片公映前散发的新闻资料中的只言片语或大块文章,或以导演身份做第一人称的作品思考。书后列有特吕弗制作影片、发表剧本、出版文字、扮演角色及担纲制片人、编剧者的影片等的简要介绍,对我们研究特吕弗电影人生,有了许多史料性的提示。
    作为一名杰出的电影艺术工作者与思考者,特吕弗是一个有心之人。他将平常写作和拍片时手写的注释、草图、草稿,不同形态的剧本、工作计划、行政单据、书信、图书剪页及评注等,悉数珍存起来,较完好地体现了其艺术人生细致谨慎的一面,方便了后人深入地研究其电影生命。其经常面对媒体采访,或应邀撰文发表,对于这些,他时常认真收集、重新翻阅,以便后来加以修改与润饰加工。
    值得我们学习的是,他不满足曾经的成就,即便是从前为人们叫好叫座的影片,他也会于若干年后,怀揣谦虚冷静的态度承认失败与错误。他寻求自我超越,与大多荣膺殊荣便沾沾自喜、狂妄自大、拒绝质疑的明星大腕们,存在着鲜明的对比。如此作为,使我们不但能完好地了解到特吕弗电影理论与实践的真实对接,更能感受到电影大师名之所归的操守风范,更能让我们在品读《眼之快感:弗朗索瓦·特吕弗访谈录》时,想起东方晚清名臣曾国藩,每每写有书函、奏议、言论、公文等,总会抄上数份,或藏于身边以备查,或送至老家厚积之,为后代学者和读者理解其思想作为,创设了许多实质性的快慰与历史。不论其中具有多少苍凉与感伤,开心与狂喜,但无数平实的剧照和文字,都是我们触摸、重温弗朗索瓦·特吕弗挚爱电影、服务大众的心路历程的最佳凭据。
    
    原载:《新京报》2010年6月19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